劉訥言

劉訥言為唐高宗六子章懷太子李賢的侍讀。在太子因謀反政變而廢為庶人後,太子洗馬劉訥言送給太子的小說《俳諧集》被搜出來,唐高宗看後大怒曰:“以六經教人猶恐不化,進俳諧鄙說,哪裡是輔導之義?”立判劉訥言流於振州。《俳諧集》就是笑話性質的書。 羅寧“《俳諧集》與《諧噱錄》考辨”中考證:所謂《諧噱錄》不過是明人哈希偽托的一本笑話書,和劉訥言《俳諧集》並非一書。《諧噱錄》是在晚明笑話書風行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劉訥言之名,《舊唐書》卷六十八〈張大安傳〉、卷七十〈格輔元傳附格希元傳〉、卷八十六〈章懷太子傳〉均作“訥言”,《新唐書·儒學·劉訥言傳》、《新唐書·藝文志》,《唐會要》卷三十六、卷七十六,《資治通鑑》卷二百二永隆元年八月亦作“訥言”,唯有《舊唐書·儒學傳》作“納言”。按《論語·里仁》云:“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子路》云:“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訥言”是傳統文化推崇的狀態。《老子》四十五章亦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因此,“訥言”應該是正確的寫法。

歷史

劉訥言的籍里字號均不詳。《舊唐書·儒學傳上·秦景通》在記述完精於《漢書》的學者秦景通之後,又云:“為《漢書》學者,又有劉(納)〔訥〕言,亦為當時宗匠。”此下為劉訥言傳:  

(納)〔訥〕言,乾封中歷都水監主簿,以《漢書》授沛王賢。及賢為皇太子,累遷太子洗馬,兼充侍讀。常撰《俳諧集》十五卷,以進太子。及東宮廢,高宗見而怒之。
詔曰:“劉(納)〔訥〕言收其餘藝,參侍經史,自府入宮,久淹歲月,朝游夕處,竟無匡贊。闕忠孝之良規,進詼諧之鄙說,儲宮敗德,抑有所由。情在好生,不忍加戮,宜從屏棄,以勵將來。可除名。”後又坐事配流振州而死。
劉訥言乾封元年(666)幽素科及第②,是當時著名學者,通《漢書》。任章懷太子洗馬期間,與格希玄、張大安等撰《後漢書注》,儀鳳元年(676)獻上③。至於劉訥言作《俳諧集》的時間,應在李賢為太子期間,即上元二年(675)至調露二年(680)。
關於劉訥言其人,所知僅此。
《新唐書·儒學·劉訥言傳》記載較《舊唐書》更簡,沒有新的內容,但稱“嘗集俳諧十五篇”,表述略異。十五篇即十五卷,但“集”字說明其書出於編纂而非自撰。我懷疑此書既令高宗震怒,早已毀棄不行。宋祁、歐陽修等人應該沒有見過《俳諧集》的原書,只是根據《舊唐書·劉訥言》在《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中著錄了此書,並推測其出於編纂。此外,《通志略·諸子類·小說》亦有《俳諧集》十五卷,題“劉訥言撰”。《通志略》所載書,很多未必是見到原書,此必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至於《俳諧集》的性質,從唐高宗稱其為“詼諧之鄙說”來看,其內容是諧謔體小說而非俳諧文的可能性更大④。劉知幾在《史通》裏使用過類似的辭彙,如: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恢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夫以芻蕘鄙說,刊為竹帛正言,而輒欲與《五經》方駕,《三志》競爽,斯亦難矣(《采撰》)。
又自魏、晉已降,著述多門,《語林》、《笑林》、《世說》、《俗說》,皆喜載調謔小辯,嗤鄙異聞。雖為有識所譏,頗為無知所說(《書事》)。
夫芻蕘鄙說,閭巷讕言,凡如此書,通無擊難。而裴引《語林》斯事,編入《魏史》注中,持彼虛詞,亂茲實錄(《暗惑》)。

作品

初唐時劉訥言曾撰有《俳諧集》十五卷,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通志略·諸子類·小說》著錄。重編《說郛》、《五朝小說》、《唐代叢書》均收有劉訥言《諧噱錄》一卷,有的現代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劉訥言的《俳諧集》①。實際上,所謂《諧噱錄》不過是明人雜湊偽托的一本笑話書,和劉訥言《俳諧集》並非一書。《諧噱錄》是在晚明笑話書風行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劉訥言《俳諧集》已失傳,今有署名劉訥言的《諧噱錄》,見於重編《說郛》(卷三十四)、《五朝小說》、《五朝小說大觀》,均43條。《雪濤諧史》、《唐代叢書》、《唐人說薈》、《說庫》所收有題名“唐朱揆”的《諧噱錄》,內容相同。王利器《歷代笑話集》據《雪濤諧史》收錄39則,亦題“唐朱揆”⑤。
 
所謂唐代朱揆,應屬託名。唐宋文獻中僅見宋初《葆光錄》卷一有孝廉朱揆,居永嘉,杜侍郎下及第,此外未見其人及著述,不當是《諧噱錄》的作者⑥。而題名劉訥言,也是偽托。《諧噱錄》記事已涉五代,如〈浣溪沙孔子〉、〈不櫛進士〉、〈山驢王〉、〈劫墓賊〉等,自然不可能是劉訥言的作品。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諧噱錄》實際上是一部輯錄體小說,其文獻來源以唐宋為多(見後)。〈蹲鴟〉、〈鴨姓奚〉二條出《琅嬛記》,〈就溺〉一條原出《晉書》,但文字與《誠齋雜記》相同,實際是錄自《誠齋雜記》。這就透露出該書的成書年代。《琅嬛記》舊題元伊世珍撰,《誠齋雜記》舊題元林坤撰,但據我的研究,這《琅嬛記》以及《女紅余志》、《古琴疏》、《緝柳編》屬明代偽典小說,《誠齋雜記》是同時的輯錄體小說,它們的成書時間約在萬曆(1573~1620)初⑦。所以,《諧噱錄》的成書時間只能在萬曆年間甚或更晚至天啟(1621~1627)、崇禎(1628~1644)時,重編《說郛》和《五朝小說》刻版以前。重編《說郛》和《五朝小說》的刻版時間學界尚無明確結論,但一般認為在晚明,如程毅中認為:“《五朝小說》的結集應當在崇禎七年之後。”⑧陳大康將其定在崇禎間⑨。
明代萬曆以後,文言小說的輯錄、編選、匯集、刊刻成為一時風氣,編選諧謔體小說和寫作笑話書也十分盛行⑩,僅《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著錄的明代諧謔類小說就有50部之多,基本上都是晚明作品,如趙南星《笑贊》、鍾惺《諧叢》、劉元卿《應諧錄》、馮夢龍《笑府》、浮白齋主人《雅謔》等11。在這種環境之下,《諧噱錄》也應運而生。我們知道,明人編撰小說,“往往妄制篇目,改題撰人”,《諧噱錄》妄題劉訥言或朱揆,恐怕也是出於編錄者或刊刻者之手。

《諧噱錄》考辨

初唐學者劉訥言曾撰有《俳諧集》十五卷,見於《新唐志》、《通志略》著錄,但此書早已亡佚。今傳世有題名劉訥言的《諧噱錄》一種,是從《四庫書總目》中輯出(即本樓主帖附錄部分),此四庫本《諧噱錄》的作者題名為劉訥言,有43條諧謔文字,在學界有人且認作就是劉訥言那部亡佚了的《俳諧集》,故而收入四庫總目。
另有一種版本將《諧噱錄》的作者題名為唐朱揆撰(即本樓主帖)。實際上《諧噱錄》這部書,既不是初唐劉訥言的《俳諧集》,又不是劉訥言另外所撰,也不是晚唐的朱揆所撰,而是明人雜湊的一部笑話集,因為《俳諧集》是一部人所共知的笑話但從無人見過,所以就託名劉訥言,稱《諧噱錄》就是《俳諧集》,實際上是明人託名之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