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生於1963年,籍貫天津武清,擅長山水畫。現任天津市武清區教研室美術教研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藝術發展基金會理事、天津美術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武清區文學藝術聯合會理事、武清區美協副主席、《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科書》編委。

張英明藝術簡介

近年來,張英明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分別在河北太行山脈、山西黃土高原、江南水鄉蒐集了大量的素材,為山水畫創作奠定了基礎。山水畫作品曾多次在《中國畫》、《天津日報》、《少兒美術》、《天津教育》等國家級及省市級刊物上發表。2005年與同仁舉辦太行山寫生畫展,《秋溪》、《山莊清韻》等多幅山水畫作品參加了國家與地方的美術展覽並獲獎,其中《庭院深深》獲天津市第14屆“群星獎”美術作品展銀獎,《冬趣》參加了2009年第二屆台津兩地書畫家交流展,2011年元月獲“卓達杯”中國書畫之鄉(武清)書畫大賽獲繪畫類金獎。

張英明藝術成就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1992年作品《春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天津市美術創作群體優秀作品創作聯展》中獲二等獎; 1996年作品《春雛》,入選天津邁向新世紀優秀美術、攝影作品展覽,並獲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優秀獎;

2003年國畫《綠色帶雨濃》、《秋聲》二幅作品,參加了天津市教工美術、書法、攝影展;

2004年創作的《山莊清韻》,獲天津第十三屆“群星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優秀獎

2005年與同仁舉辦太行山寫生畫展,他創作的國畫《坡上人家》,發表在天津日報武清資訊13版;

2007年他創作的國畫《庭院深深》,獲天津第十四屆“群星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銀獎、天津教師畫展一等獎。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2008年他創作的國畫《冬趣》參加了零九年第二屆台津兩地書畫家交流展。 其中最叫絕作品當屬《庭院深深》和《山莊清韻》。

另有作品多次在《中國當代民間繪畫集萃》、《今晚報》、《大運河書畫報》、《少兒美術》等全國及省市級刊物上發表。

山水人生入畫來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記山水畫家張英明

仲秋時節,丹桂飄香。2008年9月17日,一個“秋老虎”餘威未消的下午,我身負武清區文協的重託,驅車前往區教研室採訪一位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畫家”——張英明。

鍥而不捨丹青緣

張英明,祖籍河北趙縣,1963年10月出生於天津武清北運河畔的一個農家。他自小天資聰明,喜歡畫畫。上國小時,課堂上民辦教師李增斌老師的一幅“喜鵲登梅”,深深地吸引住了小英明,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深情地盯著畫上的喜鵲和梅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目光久久不忍離去······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就是這幅畫,給小英明稚嫩的土地播撒下了藝術的種子,也在他幼小的心中,萌生了長大以後想當“畫家”的朦朧願望。 70年代初,我國農村還挺貧窮,一般的農家沒有什麼經濟收入,小英明的家也不例外。那時,他常用樹枝、鉛筆或粉筆,進行啟蒙式的“寫生”,在地上、牆上和門上都有他的“作品”展示,家中院子裡的花草都是他幼時臨摹的對象。家裡沒錢給孩子買畫畫的紙、顏色和筆,學校老師常帶著學生去打蘆葦賣錢,換回孩子畫畫的紙、顏色和筆。上國小時,小英明常給班裡畫宣傳畫,常常贏得同學的羨慕、老師和校長的讚賞。他苦學奮進,在村里,每逢年節,給鄉親們寫春聯、畫神像。他的年畫“福壽延年”以及摹仿紅樓夢、三國、西遊和水滸等古代故事中人物的作品,讓鄰里鄉親們大為驚奇,讚不絕口,深得相親們的喜愛,人們互相爭搶、索要,紛紛誇獎:“這孩子將來長大準能當畫家”。鄉親們的褒獎,也使得小英明越發的來勁。

那時,放學回家,英明就一頭扎進屋裡畫畫,母親叫幹活或吃飯,全都聽不見,氣得母親直叫:“飯都吃不上了,你還畫什麼畫!”有時,停電,點上油燈繼續畫畫。此時,張英明的生活中雖然充滿艱辛,卻又完全沉浸在繪畫的快樂之中。

1977年,初一的暑假,張英明參加了縣文化宮舉辦的少兒美術培訓班。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系統培訓,在美術老師王紹棠的悉心指導下,英明接受了素描、寫生、臨摹、速寫等較系統的學習與訓練。通過學習,他創作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獲得了市級優秀獎。

國中臨畢業時,張英明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艱難的抉擇:是考高中,將來上美院?還是考藝校,畢業後上班工作?英明在家中行五,雖屬最小,但很懂事。由於英明家孩子多,家境困窘。他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但又想學藝術,又能解決吃飯的問題,因此就選擇了師範學校。1980年8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天津師範學校美術專業。進入師範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常常學習到很晚,直到看門的老大爺多次驅趕,才極不情願的離開教室。為了學習畫畫,張英明甚至將用於生活的助學金都節省下來,拿去換成了繪畫的材料。因而深得擔任教美術的特級教師張煜明老師的器重,向他提供了更多習畫的方便。老師的信任、鼓勵、關心與支持,時時激勵著英明努力學習畫畫。三年的刻苦學習,專業課老是第一。“擠羊奶”的畢業作品,老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生活氣息濃郁,民族色彩濃厚,造型獨特,基礎紮實”。

老師對習作的點評表揚,讓張英明激情澎湃,興奮不已,一股熱血,一股執著,使得他更加瘋狂地迷上了繪畫藝術。

丹心育人桃李芳

1983年9月,張英明中專畢業,被分配到楊村四小執教美術。當時年僅20多歲的英明初為人師,藝術興趣既濃厚又熱情奔放、豪情萬丈,他的座右銘是:“園丁不惜育苗苦,化作春泥再護花”。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他手把手地教學生一些基本的用筆、調色,使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在書畫知識和實踐上有所收穫。他因材施教,對一些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特別關愛。自己花錢買紙、筆和顏料,讓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楊金麗同學進美術小組,耐心重點輔導和培養,組織同學們參觀美展,參加全國和市裡的兒童作品大展和大賽。功夫不負有心人。馮美同學創作的反映交通安全的作品“紅綠黃”,獲得市級一等獎,楊金麗同學的作品也獲了獎,並受到市領導的接見。二十多年後,楊金麗同學,從美國博士後留學回到母校,問她對母校印象最深的人是誰?她脫口答道:“對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美術老師和少先大隊輔導員”。 90年代初,縣教育局領導發現他的繪畫才華,就調張英明到縣教研室,主管全縣中國小美術教學。

藝術是一種感動。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對美術教學的深情投入,對生活對名利的一顆平常心,不但帶入到英明一幅幅心血凝成的藝術作品中,更帶入到他為之傾注了心血的教育事業中。

張英明的父親曾經是副縣長,有幾次去政府和法務部門好崗位的機會,由於對美術教學、畫畫的熱戀與痴迷,他都放棄了。二十多年來,一直辛勤耕耘、執著地固守在美術教學的三尺講台上,一片丹心育桃李。

張英明一邊潛心美術教學研究,一邊精心培育美術教育人才。它採用“給任務”、“壓擔子”、“集中輔導”等教學方式,通過“問題—研討—實踐—反思—總結”的教研模式,使楊玉、刁宇雄等4位教師獲天津市教學案例、教學敘事評比一、二、等獎;崔月華、陳偉老師在天津市雙優課活動評比中獲市級一等獎,英明獲指導獎;孟春艷等六名青年教師獲天津市二、三、四、五、六屆中國小“雙優課”一等獎,嚴睿獲第四屆全國中國小美術課評比三等獎。

他撰寫的擲地有聲的理論文章,如《注重創新設計,最佳化教學過程》,獲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成果二等獎,並發表在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成果論文集上;《構建新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髮展》,在天津市中國小美術教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年會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並在中國教育學會第17次學術年會上獲優秀論文三等獎;《發掘運河文化資源,發揮美術教育功能》獲天津市中國小第十一屆教研教改成果一等獎,並發表在《天津教研》2007第4期。

2006年至2011年,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由英明主編,並與黃莊街初級中學、上馬台中學等基層學校老師,聯合編寫了《說運河、看運河、畫運河》、《編織理想,放飛未來》、《彩墨寄情繪家鄉》等五本美術校本教材,受到了區領導和市級專家的好評。

二十多年來,張英明培育出學生千餘人,骨幹美術教師百十號人,其中有的學生考進省市和全國的藝術院校,不少人也從事著美術教學或書畫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放光發熱。

由於張英明在美術教學上的突出貢獻,1998年被天津市教委評為優秀教研員,還被市教研室授予榮譽教研員稱號;2001、2003年被天津市教育學會評為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武清區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個人;連續六屆獲天津市雙優課指導教師獎;我取得了較高的榮譽。2008年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先進個人。

因而,被人稱之為“優秀的藝術教育靈魂工程師”,他當之無愧。

水墨縱橫寫素心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在校學的是油畫,後來轉攻山水畫。他認為山水畫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眼放長空,心在青天,胸羅天地,這是山水畫家的必由之路。 為了繪畫創作,他和同道每年都安排行程,把思緒放縱於天南地北,“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寫生中尋求創作靈感。他五上太行山、六赴山西黃土高原,自費跋山涉水去寫生。多年來,外出寫生所耗費的資金已達一萬多元。足跡遍及祖國山川,體悟了泰山雄、黃山秀、太行雄、險、奇、秀、幽、曠、和黃土高原 豪放粗獷的意境,蒐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積累了速寫畫和照片萬餘幅,為山水畫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尤其黃土高原,這是一個非常遼闊、令人豪情萬丈的地方,英明一到那裡,一種歷史的蒼茫感,使人在對那山那水時,筆下不得不情瀉意奔。在此間英明得到了雄闊、蒼茫、凝澀、空寂、堅挺諸方面的山水美學感受。

更有那太行山,這座中華大地上的“華北屋脊”,那四時風雲中的奇山異水,那一隻鳥、一棵樹,抑或是一塊岩石,生命,在這座大山中,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的圓融,使他頓覺得天地造化中的自然,實際上就是一幅幅“天開圖畫”。早在唐末五代時期,大畫家荊浩就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完成了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筆法記》一書。荊浩畫太行,寫太行,並開創了北方山水畫派。英明注重傳統為自我發展之本,他對荊浩的畫風和理論有過痴心的研習。

潑墨丹青山水間

張英明,一個專攻山水畫的教師畫家,一個眼裡看到、耳里聽到、心裡想到的都只有山水、一個醉心揮毫潑墨畫山水的“畫痴”。

他緊緊抓住藝術生命之繩努力攀登。虛心求教耆宿名師,曾先後拜天津美術特級教師張煜明、畫家辛福茂為師,還曾受到已故著名書法家、畫家劉炳森先生的指點。在名師言傳身教的薰陶下,不斷吸納他人長處,使畫藝不斷提高。同時不忘業餘自學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先後在天津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在職進修,取得了大學專、本科文憑。

為了求到自己的筆墨語言,他苦心臨摹歷代名作,潛心感悟藝術真諦。對傳統筆墨技巧進行了鍥而不捨的反覆臨習和分析研究,體味經典的筆墨和氣格,荊浩的《匡廬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巨然的《秋山問道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名作,還研究了黃賓虹、李可染、賈又福等人的藝術思想和構圖、筆墨特色。每臨一次都要花費十天半月的時間,正是這些必須的基本功,使他一遍遍感受到經典的魅力,悟出了筆法的奇妙,在不少用心血凝成的山水佳作中,體現了他筆墨縱橫、生機勃勃、自然洗鍊、凝重渾厚的山水畫風。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庭院深深》,描述了黃土高坡農家庭院的春天。藉助北宋歐陽修的詞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畫面採用了墨與色、清與濁、亮與暗、有意與無意等對比,使近景樹的“綠”和背景窯洞門窗、牆壁的“灰”形成鮮明的反差,增加了畫面的靜謐感和靈動感,傳遞出一種清新、質樸、安適的和諧之美。 《山莊清韻》,那夢意朦朧的遠山,那綠意連綿的樹影,那詩意盎然的窯洞,還有……他們都在彰顯山莊的清麗,山莊的神韻。使人品讀出,那白雲繚繞、綠樹環抱的山莊的天然、悠閒、朴雅之美。

張英明因山水畫作品而“名”起來了。2006年區電視台對他的藝術成就以《情寄山水,醉心畫藝》進行了個人專題報導。區教育局還推薦他為天津市首屆教工藝術家的候選人。

面對成功的英明卻永不停留,雖已人到中年,仍精益求精,創作國畫之美,就像刻畫美妙的人生一樣,需要勇氣、執著、靈氣和永無休止的磨礪。英明就是這樣的人,其實——畫如其人。

畫如其人,人更是如畫。在我看來,張英明老師是揣夢而來的畫家,他能讓人在他的畫面中回歸自然,釋放情感;他把天、地、人三者關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寧靜的自然與厚重的情感中,和諧共處;在青山綠水的交融中,他的作品有了獨特的美。

古人曰:“天地是我師”,我們期望著英明老師的山水畫作品,汲華夏大地之靈秀,展蒼穹雲水之襟懷,承美麗的運河賦予他無窮的靈感,憑著他的執著與拼搏,在藝術的天地里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註:此文章發表於天津文聯出版的《春華秋實》一書,作者:張義新)

張英明作品欣賞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張英明[天津市武清區美協副主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