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愚[原解放軍四十二軍副政委]

張若愚[原解放軍四十二軍副政委]

張若愚,原名張福涇,男,漢族。1927年8月生於山東榮成市崖頭鎮大遲家村,曾任42軍副政委。

簡介

張若愚從童年起即受到黨的薰陶和教育。他的哥哥張福浴和姐夫孫景西都是共產黨員。從他們的口中,張若愚知道了中國有一個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共產黨。1938年春,他到河南村高級國小讀書,時常聽到一些同學和老師交談黨的情況,如說朱、毛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到達了陝北,現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了,等等。這更加深了張若愚對黨的認識。1939年冬,張若愚的同學小河於家於永學經常找他談話,比較系統地向他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當時的形勢和黨的任務等等,問他是否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張若愚表示十分願意,隨即填寫了入隊表,宣了誓。誓詞的大意是:永遠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著共產黨走,抗戰到底,永不叛變等等。和張若愚編入一個小組的有河南村同學於永明。他們經常在場園的草棚里開會,匯報工作,布置任務(主要是抗日宣傳活動和發展新隊員)。從此,張若愚把生命交給了黨,跟著黨戰鬥了一生。

經歷

1940年春,日寇在張若愚家鄉附近的崖頭和滕家等地修建了據點,他輟學在家。不久,大概是七、八月間,日軍撤出了崖頭和滕家,黨建立了政權和民眾組織。他被嶗山鄉青年救國會會長董傳善指定擔任嶗山鄉兒童團團長併兼任大遲家村兒童團長。在鄉各救會的領導下,鄉兒童團積極地進行了抗日宣傳、給婦女識字班當小先生、教民眾組織唱歌、秋天揀花生上交支前等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冬,嶗山鄉改為區後,董傳善又指定張若愚任區兒童團團長。不久,1941年1、2月份,膠東東海中學到榮成縣招生,張若愚經組織同意,辭去了工作,報考到東海中學讀書。從此他離開了家庭。1943年5月,他轉學到文(登)榮(成)威(海)聯中讀書。6月,張若愚發現學校有“民先”組織,經常傳閱黨的刊物《鬥爭》,便要求恢復他的“民先”隊籍。因找不到原組織介紹,在中隊長張敏的介紹下他又重新加入了“民先”。

1944年6月,膠東抗大分校學兵團到各校招生,張若愚報名參加了學兵團,在1營4連當兵。在學兵團他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應該說,張若愚的軍事知識,包括一些射擊、刺殺等軍事技術,都是在這個時候打下基礎的。1944年冬季,膠東軍區開展對敵第10次政治攻勢,張若愚被分配到榮成縣斥山區,在區委老呂的領導下,深入到石島周圍作瓦解敵、偽軍的工作。張若愚在區中隊的保護下,幾次和老呂在夜間到車腳河等偽軍據點喊話,宣傳抗日形勢,動員偽軍反正。1945年3月,張若愚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被調到膠東軍區政治部辦的保衛幹部訓練班(簡稱保訓班)學習。當年8月,日寇投降,張若愚被分配到南海區公安局偵察科當偵察隊長。不久,張若愚參加了攻克平度城戰役。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搶收敵偽檔案,清查隱藏的敵特。他們總共搜捕了像偽特務大隊長金星竹那樣的重要案犯30餘人。這些人都罪大惡極、血債累累,後經公審,全被處以極刑。

1946年6月,張若愚奉調奔赴東北。本來是準備到東北航校學習的。9月到達哈爾濱後,東北民主聯軍總參謀長劉亞樓動員他們留在總部工作,因為航校這時缺機缺油,無力招生。他被分配到總司令部情報處一科(諜報科)任科員。情報處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在哈市建立地下情報網,一旦我軍撤出哈市,可以通過這個情報網蒐集國民黨的情報。張若愚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副科長郭季若在哈市中、小業主中發展地下情報員。當時某西餐館老闆、某麵粉廠老闆都被發展成我們的地下情報員。後來由於我軍在南滿四保臨江,在北滿三下江南,粉碎了國民黨打過松花江的企圖,穩定了戰局,我軍由守勢轉為攻勢。這樣,在哈爾濱建立情報網的工作就停止了。1947年底,張若愚被抽調到東北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到哈市附近的肇東縣八區搞土改工作。工作隊每人分工包乾一個鄉,他分在金山鄉。張若愚白天向貧僱農宣傳土地法大綱,晚上到貧僱農家中訪貧問苦,動員他們控訴地主的殘酷剝削。經過3個月的工作,完成了從組織貧僱農訴苦到組織農會、批鬥地主、分配土地和浮財的過程,勝利地完成了土改。接著又動員翻身貧僱農青年參加民主聯軍,保衛勝利果實。1948年3月,張若愚被調到黑龍江省軍區宣傳部任宣傳幹事,主要是辦省軍區的《進軍報》。1948年8月,黑龍江省軍區組建了獨立三師,張若愚調該師宣傳科工作,隨師開到吉林省參加了對國民黨占領的長春的圍困。1948年底,黑龍江省軍區又組織了一個獨立師,他被調到該師1團1營任教導員。該營強化訓練了3個月,即開赴平津前線,參加了對天津的包圍。平津戰役結束後,這個師補充了主力部隊。1949年3月,張若愚又調回東北,任東北獨立169師山炮營教導員。1949年4月,張若愚帶全營排以上幹部到瀋陽朱瑞炮校學習。9月結業,他帶排以上幹部歸建。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山炮營從獨立169師調歸42軍建制,改為42軍獨立火箭炮營,張若愚仍任教導員。這個營是一個機械化營,火炮是六個發射管的火箭炮。不久,部隊接受了抗美援朝任務。1950年10月19日,炮營從輯安(今集安)出發,當夜渡過鴨綠江,向北韓腹地開進,參加了一、二、三、四次戰役。由於火炮受損,從第三戰役開始,炮營擔任運輸任務,前送給養,後運傷員,直到第四戰役結束。在此期間,炮營多次受到軍首長和軍直工部的表揚。1951年4月,張若愚調任志願軍126師高炮營任教導員。該營擔任守衛懷德里鐵路大橋的任務。在任職的三個月中,幾乎天天對空作戰,擊落擊傷美軍B25、B26、P51和F80等各種戰機十餘架,保衛了大橋的安全,保證了鐵路運輸線的暢通,受到志願軍司令部和軍首長以及鐵道兵部隊首長的嘉獎。張若愚在守衛大橋的戰鬥中負傷。1951年7月,張若愚調任126師政治部宣傳科任副科長。此時126師擔任鐵原以北曉星山一線的防禦作戰,張若愚參加了前指,在攻占281.2和394.8的戰鬥中,都是由他代表師政治部對參戰部隊作的戰鬥動員。1952年7月,由軍首長指定,張若愚參加了以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為團長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歸國觀禮。在北京火車站,代表團受到北京市各界代表和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並共同觀看了演出。在總政治部的指定下,張若愚參加了與外國軍事代表團的會談。代表團還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屆體育運動大會的全過程。可以說,作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在北京活動的一個多月,是他深受革命教育的一個月,是他革命的一生最榮幸的一個月。

1952年10月42軍從朝鮮前線撤回國內後,部隊進行文化教育,用速成識字法掃盲。1953年4月,張若愚在126師任宣傳科長,126師的掃盲教育受到軍政治部的表揚。1956年,張若愚任125師炮兵505團政委時,該團在軍事訓練中總結了“一專多能”和“一兵多用”的經驗,因為當時是採用蘇聯的炮兵訓練大綱,經驗未被重視,幾年後才得到推廣運用。1958年部隊開展文化教育,因為505團教育成績突出,張若愚曾代表廣州軍區參加了總政治部於195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由主任譚政大將親自主持的全軍文化教育工作會議,張若愚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介紹了505團文化教育的經驗,受到總政治部的表揚。1960年在總政治部在北京召開的全軍文化教育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505團再次在會上介紹了文化教育經驗,並被樹為部隊文化教育“高速優質一桿旗”的典型,授予同名獎旗一面。會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專門派人到505團為張若愚拍攝了領導文化教育活動的電影紀錄片,在全軍放映。1964年7月在張若愚任125師政治部主任時,參加了廣東大型水利工程白藤島的圍海造田的領導工作。

1967年3月,在張若愚任128師副政委時,參加了“三支兩軍”工作。開始時擔任惠州市軍管會辦公室主任。惠陽專區革委會成立後,張若愚擔任政工組長,對穩定當時惠州局勢、恢復社會秩序作了一些工作。1968年11月,張若愚調任42軍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7月任42軍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他任42軍副政治委員。1978年4月,他以42軍副政委的身份參加了總政治部在北京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參與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建設的討論,以及《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的決議》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的討論和修改。

1988年3月,張若愚離休。離休後,他學習和創作古體和近體詩詞,出版發行了《秋實集》、《秋暉集》和《秋韻集》等三個詩詞集。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和嶺南詩社社員。

1955年,張若愚被中央軍委授予少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中校軍銜。1964年6月,晉升為上校軍銜。張若愚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因抗美援朝戰傷,張若愚被評為三等甲級(現改為七級)傷殘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