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箕

簡介

張聯箕,字德生,又字即公,號松濤居士,行七,大司馬張曉第四子。清順治戊子(1648年)中舉,乙未(1655年)進士,歷任威海衛教授、鄉寧縣知縣、江寧府同知、澄江府知府、雲南學政,誥封中憲大夫,事跡載博山縣誌事功傳,著有《西征草》、《海上吟》、《驪歌》諸集行世,詩載《山左詩鈔》。元配太僕寺少卿王瀠女,繼配任鑛女,俱誥封恭人,側室馮氏、劉氏,子二張之說、張之諤,女三一適淄川庠生國日泰,一適萊蕪庠生魏裕祚,一適章丘太學生李鍾瑤。

主要經歷

1.順治丁酉(1657年)任威海衛教授。此前威海衛無人中過乙甲榜,張聯箕去後,“讀書砥行,士風丕振,科名亦日盛焉”。
2.八年後,遷山西鄉寧縣令,康熙甲辰(1664年)冬抵任,在任十年,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治亂安民。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鄉寧縣“地蕪者十五,民逃者十七”,張聯箕到任後,“力行開墾,廣撫流離”,許諾五年後才收稅,開始大多“首鼠不前,繼則襁負而歸者不下一二萬戶,五年之內,地墾千餘頃”。二是去除苛捐雜稅。“除正項一切報罷,弊絕風清”,“舊有黑牛銀之號,年可二千餘金,濫征苛索,以故民逃地蕪”,全都取消。三是尊老重教。“公時進耆耇,課農桑,教孝弟,雖閭閻細務亦周知”。在任時,“肖像立生祠以祀”。張聯箕的德政,影響到周圍州縣,“鄰邑吉州缺守,委攝有人矣,而吉之民老幼千百,匍匐千里,聚號於當事之庭,必得公攝而後已”,鄰邑百姓希望他能去執政。
3.康熙乙卯(1675年),張聯箕升任江寧府(南京)同知,負責軍鹽等務,其做法與前相似,一是到任“即罷查商之例”,為政寬鬆。二是儘量免除“軍船旗甲之更”,因為“僉一丁則全戶累,公憐其苦”,照顧老百姓。三是壓制豪強,“江畔蘆洲,豪強侵欺不可指數,懦者溢其稅而代累,公正其疆界,清其賦課而後均”。康熙己未(1679年)遇災荒,張聯箕負責監賑,“首捐資以助常平之不逮生活者,以數萬計”。江南是富饒之地,但張聯箕清貧如故。
4.在南京任滿,張聯箕升任雲南澄江郡守。此時正是康熙征討吳三桂,“滿漢旗兵雲屯會城”,恰是大戰當頭。張聯箕“從容晉謁,督撫即給銀三萬,命速赴澄江召買餉米”,戰時征糧難度很大,“公先除其弊,不假吏役手,面發里甲俾民,獲實價餉亦無愆期”,不謀私利,也不讓老百姓吃虧,按期完成任務。戰爭期間,雲南“斗栗值四金,上下官衙,皆例取於行戶,惟公譫簿自甘,纖毫不派民間”,大多官府的費用向民間攤派,而張聯箕一毫不取。戰後“滇省既經變亂,教化久疏”,張聯箕首先是恢復學校和教育,“上官益加器重”。
5.之後按族譜記載,張聯箕是“欽命署雲南學政”,但博山縣誌記載是“適學使缺,督撫欲以公題補,公固辭”,張聯箕沒有到位。康熙甲子(1684年)張聯箕告老歸鄉,他在外做官二十八年,回家時身無分文,志書中感嘆,“及歸家徒四壁,嗚乎廉矣”。後來是靠學生的幫助,他才得以在博山務子(五龍)安家。張聯箕墓在五龍村東山上,舊稱知府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