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縣出了個張秋林,
她是晉綏邊區的勞動英雄。
7歲上學會紡棉花,
15歲織布頂呱呱。
革命到底鐵了心,
她送呀丈夫參了軍。
支援抗日呀救中國,
她辦起了“秋林合作社”。
……
這是抗戰時期流傳在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一首歌謠,歌中所讚譽的主人公就是享譽晉綏的勞動模範張秋林.
張秋林1918年出生在山西省離石縣碾焉村(現屬柳林縣王家溝鄉)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年僅15歲的張秋林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到離家十幾里的張家莊,由於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張秋林除了乾好家務活外,還要到地里乾農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1940年,八路軍工作團來到張秋林的家鄉,宣傳抗日救國,發動民眾,投身抗日運動,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張秋林接受了抗日救國的道理,積極投身抗日運動,擔任了婦救會委員,動員婦女紡花織布,做軍鞋。同時,她說服婆婆,送自己的丈夫參加了八路軍。丈夫走後,一家大小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張秋林的身上,但她毫無怨言。由於她抗日、生產兩不誤,樣樣工作都幹得很出色,成為村里婦女的帶頭人,1942年,她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並擔任了王家溝鄉婦救會秘書和婦女自衛隊隊長。從此,她的工作更加繁忙。為提高婦女自衛隊的軍事本領,她每天天不亮就帶領婦女練習埋地雷,打靶,投擲手榴彈。在她的帶動下,王家溝鄉婦女自衛隊站崗放哨、送情報、抬擔架、照顧傷病員,受到了駐地八路軍的表彰。
1943年,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號召婦女大力開展紡織運動。張秋林作為婦救會的領導,帶頭組織起一個紡織小組,此後,又將各行政村的婦女按住家遠近分別組成了25個紡織小組,張秋林走鄉串戶,親自輔導大家紡花織布,並且號召各組開展紡織競賽,使各紡織小組的紡織運動搞得熱火朝天。
1944年初,張秋林出席了晉綏邊區第三屆群英會,被選為婦女特等勞動英雄,大會獎勵她一台織布機。回村後,張秋林決定在25個婦女紡織組的基礎上,成立紡織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紡織業。在她的動員下,1944年5月,秋林合作社成立。這個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收了160名社員,籌集資金6萬多元,同時,縣政府還借給她們1萬元。合作社成立後,張秋林制定了合理的勞動分配方案,充分調動大家的紡織積極性,隨時總結經驗,提高紡織技術和產品質量。秋林合作社不僅大力發展紡織業,而且還經銷油、鹽、毛巾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既方便了民眾的生活,又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此外,張秋林還帶領社員開荒種地,擴大耕地面積,種植楊樹、柳樹、棗樹,發展經濟林業。她還號召社員在家裡搞好養殖業,養羊、養雞,發家致富。
由於張秋林領導有方,秋林合作社各項事業都開展得轟轟烈烈,成立一個月就上交政府長5.2丈、寬1.3尺的標準布940匹,極大地支援了八路軍,受到了縣政府的表彰。
張秋林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合作社的事業中,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家中孩子。她的兒子在一次日偽軍的“掃蕩”中,不幸遇難。失子之痛,並沒有使張秋林倒下,她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積極投身抗日運動。
從此以後,張秋林的模範事跡在晉綏根據地廣為傳播,秋林合作社的名字家喻戶曉。同年底,張秋林出席了晉綏邊區第四屆群英會,再次被評為特等勞動英雄。1945年,她被晉綏邊區推舉為出席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1949年3月,她又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被大會選為候補執行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張秋林歷任山西省婦聯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呂梁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職務變了,但她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德沒有改變,始終保持勞動者的本色,勤奮工作,秉公辦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