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太空人
美國《發現》雜誌2003年11月刊,評出了第十四屆太空科學技術創新獎。在此次評選出的6位獲獎者中,排名第一的是具有華人血統的拉丁裔美國太空人兼火箭科學家,執行過7次太空飛行任務的弗蘭克林.張福林。人物介紹
1977年,張福林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1950年出生於哥斯大黎加。祖籍廣東寶安。中學畢業後到美國。1980年被美國宇航局選為航天員。1986年1月12日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進入太空,進行了5天的科學試驗。他是美國宇航局第一位美籍華裔職業航天員。張福林襁褓中就隨家人搬到委內瑞拉居住。8歲那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改變了他的一生。母親告訴張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顆新的星星,它是我們人類製造的。終有一天,人類將能建造太空飛船,坐在裡面探索天上的秘密。神秘的太空從此迷住了張福林,讓他決心成為一名太空探索者。1977年,張福林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套用等離子物理和聚變技術的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美國國籍。然而,對張福林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經過多年沉默後,美國宇航局宣布為太空梭計畫招募新的太空人。張福林說,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宇航如此之近,似乎伸手可及。張福林當即參加了太空人的甄選,未被錄取。兩年後,美國宇航局第二次招募太空人時,張福林一路綠燈。
張福林是進入太空的少數華裔幸運者之一。1980年,他參加美國宇航局招收太空人的甄選,從4000多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1981年8月成為美國宇航局第一位華裔職業太空人。此後,他7次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種任務。如今,他呆在太空上的時間已經超過1300小時,成為進入太空次數最多的華裔太空人,而先後7次進入太空,就連美國本土太空人也並不多見。
少年立志
在張福林的生命中,有一天令他終生難忘。那天媽媽告訴他,天上升起了一顆新星星。那是1957年,蘇聯剛剛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個訊息迷住了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當時才7歲的張福林,他說,自己很幸運,有一對十分關注這類事件的父母。張福林從此迷上了太空。他用紙板箱改裝成“太空飛船”,把表兄妹們哄騙進紙箱裡,充當他想像中宇宙之旅的無畏成員。他用收音機收聽有關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的訊息。當哥斯大黎加首都聖約瑟舉辦美國核能成就展時,每天下午他都要衝到布展的聖約瑟國際機場,流連忘返。
上中學時,他被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出的一本名為“你想成為一名火箭科學家嗎?”的小冊子打動,馬上給NASA去信諮詢,但美方給了他當頭一棒,簡略地答覆他:NASA只對美國公民敞開大門。這個答覆令張福林氣得發狂,但並未動搖他從事太空科學研究的決心,“顯而易見,我必須到美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中學畢業後,張福林在銀行找了一個儲蓄員的差事。他逢人便說,自己打算去美國當一名火箭科學家和太空人,但每個人對他的說法都嗤之以鼻。
30年後,他們笑不出來了。張福林果真沒說大話,他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到了美國,成為火箭科學家和太空人,並且執行過7次太空飛行任務!只有他和另一位NASA太空人傑里羅斯保持著這項紀錄。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拉丁裔美國人,他被視為哥斯大黎加的民族英雄。他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火箭科學家,他在核聚變燃料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幫助人類在不遠的將來飛向火星。
初露鋒芒
張福林初到美國時,懷裡僅揣著他工作9個月以來積攢的50美元。他和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德的親戚住在一起,插班進了當地中學的畢業班。當時他甚至還不會說英語,但他滿懷信心地認為,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他拚命用功,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到中學畢業時,他憑藉優秀的學業成績獲得了4年的大學獎學金。但是,等他來到康乃狄克大學報到時,以往曾經面臨的問題又來了,校方對他說:“對不起,我們搞錯了。這個獎學金只能發給美國公民,不能給你。”後來州政府官員出面調停了這件事,改為發給他1年的獎學金,再給他一份工作,讓他在讀書期間給學校的物理實驗室打工,以解決學費。他認為自己還算幸運,並堅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1977年,張福林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套用等離子物理和聚變技術博士學位,並終於成為美國公民,在麻省理工學院德雷珀實驗室從事核聚變物理研究。他把這視為邁向實現自己始終醉心的目標――太空人的又一步。
他開始申請加入太空飛行任務。頭一次,因為他當時還未加入美國籍,被拒絕了。第二次,他的申請被接受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召他去看新研製的一種電池及其測試過程。這是NASA破天荒地第一次考慮接納一位移民至美國的人做太空人。
隨後的幾個月,一直渺無音信。1980年的一天,喜訊終於降臨了。有人給他打電話:“張福林博士,你被選中做太空飛船的太空人,你想要這份工作嗎?”當時,他正坐在同事的辦公室里,大侃一種超熱、超快的核燃料火箭的構想。
突如其來的喜訊把張福林樂壞了,他高興得滿地亂轉,不無失態地把電話線繞在了上司的脖子上。
6年後,他執行了首次太空飛行任務,歷時6天,完成了96項太空軌道使命:幫助一顆人造衛星入軌,進行天體物理學實驗等等。
堅持夢想
坐在太空飛船里,他的心頭感慨萬千,“當你進入太空時,很快就會感到自己飄浮起來,此時你會想做兩件事――首先,你想解開系在身上的皮帶,自由自在地飄浮。因為,即使進行過零重力環境訓練,但只要沒進入過太空,你永遠不會確切地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滋味;其次,透過舷窗向外張望。從太空中遙望地球,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迄今為止,我已經飛行過很多次了,這種感覺始終如一。”現在,張福林把時間用來完善他早在20年前構想的熱核聚變火箭發動機,在休斯頓的詹森太空中心,帶領一個科研小組利用氫氣來產生足以驅動火箭升空的巨大熱量。這種火箭的推進力十分驚人,相形之下,使用常規火箭發動機的太空飛船就像老牛拉破車。
張福林希望NASA利用他的發動機,在2006年將國際空間站重新推進入軌。因為空間站位於近地軌道,會因地球引力作用而逐漸下降,必須人為地將它升高,使它重新復位。如果這種火箭的表現令人滿意,將被用來執行飛向火星的太空使命。
可以說,一如既往的激情、堅持不懈的鬥志貫穿著張福林的一生。在哥斯大黎加,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的鼎鼎大名,他的頭像最近出現在哥斯大黎加發行的一張郵票上,生物學家以他的名字命名新發現的一種熱帶雨林甲蟲,他的母親被邀請到學校做報告,告訴孩子們,她如何點燃兒子心中的科學熱情,驅使他最終飛向太空。張福林本人也在努力為青年人創造發展和實現夢想的機會,在全世界尋找有志於投身他的事業的大學畢業生。
等到張福林60歲時,人類很可能將會實現奔向火星的載人飛行,他希望屆時自己能被選中執行這項歷史使命。按照他的說法,醫生越老越值錢,太空人也同樣如此,“年齡越大越優秀。”
保持紀錄
張福林是保持7次升空紀錄的華裔太空人。1967年張福林完成國中教育後,隻身投靠定居美國東北部的叔父,十年後獲麻省理工學院電漿套用物理的博士學位。1980年入選太空人培訓計畫,同時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帶頭從事電漿火箭推進器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便取得了標準局所核發的電漿火箭推進器的觀念和操作的兩項專利。張福林在第六次(1998年)的“太空梭”飛行任務中,曾替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譜儀”計畫從事高能物理的實驗,希望發現反物質,試圖打開宇宙之謎。該趟飛行也促成兩位傑出的華裔科學家合作的佳話。
截至目前,張福林獲有四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紀念時,還曾受到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