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過去因有很多樟毛草甸子,所以叫張甸子。很早以前,張甸地區為無人居住區,整個張甸長滿了3米多高的樟毛草,所以張甸地區稱為“樟毛草甸子”。 由於段氏子孫不斷賣地,段家垓就逐漸有了許多雜姓,後來習慣上稱為張甸子。
政區沿革
1948年初成立了張甸村政府。當時張甸村的占地面積為1.6平方千米,人口為300多戶,1800多人,包括漢、滿、回、蒙古、鮮族。
1960年5月成立了張甸人民公社和碾盤鄉人民公社,工人由張甸人民公社管理,人民公社下設還有三個委員會,三個委員會下設居民小組分層管理;農民由碾盤人民公社管理,碾盤人民公社在這裡下設三個大隊,三個大隊下設7個小隊。
1968年4月張甸人民公社更名為張甸革命委員會。1979年8月張甸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張甸街道辦事處,下設9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5月9個居民委員會合成三個社區,分別為中心社區、樓房社區、平房社區。占地面積6.19平方千米,3812戶、8227人。由於多次征占土地。
2010年5月張甸街道三個社區合併成了兩個社區,分別為中心社區和樓房社區。
行政區劃
2017年統計用區劃代碼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210403003001 | 111 | 樓房社區居民委員會 |
210403003003 | 111 | 中心社區居民委員會 |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068人,405戶。總人口中男555人,占51.97%,女513人,占48.03%,78.56%;8歲以下102人,占9.55%;8-60歲779人,占72.94%;60歲以上187人,占17.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839人,占78.55%;有朝鮮族114人、滿族104人、回族6人、蒙族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5.41‰,人口死亡率為0.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4‰。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8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千米,總面積6.1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52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地處撫順東部,地貌東部較為平坦,南部為丘陵地形,總體呈現東西長、南北狹。最高處北山海拔130米,最低處城鄉路海拔108米。
氣候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多年平均氣溫7℃,1月平均氣溫-13.5℃,極端最低氣溫-37.3℃(2001年1月15日);7月平均氣溫23.7℃,極端最高氣溫40.3℃(1942年6月20日)。最低月均氣溫-15.7℃(2001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2.9℃(2000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38.6℃,最大日較差14.9℃。生長期年平均185天,無霜期年平均154天,最長達165天,最短為135天。結冰期1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25.7小時,最多的2001年為2742.6小時,最少的1995年為2372.4小時。年總輻射125.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25天(一般為3月26日——11月6日)。年平均降水量773.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02天。極端年最大雨量1083毫米(1995年),極端年最小雨量477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東洲河流經張甸地區中段時有一支流小溪此小溪是東山上千的泉眼匯聚而成,山腳下還有一個水泡子是小溪的源頭,小溪從張甸居民區中間穿過流入東洲河,此小溪無論天氣多旱都沒有斷過流,到了雨季它會漲水。由於建立園區小溪和小溪的源頭都被填死,小溪也被改成暗渠。張甸地區無自然災害發生。
社會發展
經濟概況 境內坐落有大乙烯化工廠和園區的眾多的石化企業。
教育 有一座國小校即是張甸國小,直到70年代初期張甸地區才有了一座國中學校撫順第四十九中學,由於人口動遷,居民都遷出張甸地區,張甸地區的國小和中學相繼解體。
社會保障 全街低保戶68戶、123人,2011年發放低保金26524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貫穿街道的馬路有2條,一條是東洲河成平行的城鄉路,另一條是與外環202國道相接從西到東的一條南環路,從北至南,另一條是南環路從東至西。有10路公車從腈綸化工廠到南站,間隔15分鐘一趟。604公車從乙烯體育館到千戶村,間隔時為每1小時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