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墨跡大觀

崇禎元年(1628年)致仕還鄉。 因手書魏忠賢生祠碑文,入為逆案,於崇禎二年(1629年)坐徙,贖為民。 後人以為張瑞圖書法看似無師法,實在懂、王之外,另闢蹊徑。

作者介紹

張瑞圖(570?—1641?)字無畫,號長公、二水、果亭山人、介子居士等,築室白毫庵,稱白毫庵道者,福建晉江人。約生於明穆宗隆慶四年,卒於崇禎十四年,年七十二歲。明萬曆三十五年(1670年)進士,殿試第三(探花),授編修,後為少詹事禮部侍郎,天啟六年(1626年)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參與樞要,歷任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台子太子師中極殿大學士、左柱國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年)致仕還鄉。因手書魏忠賢生祠碑文,入為逆案,於崇禎二年(1629年)坐徙,贖為民。回歸鄉里之後,學禪定以求安心之道,寄興詩文優遊餘生。善畫山水,尤工書法,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時稱邢、米、董。其流傳書跡以行草為多。後人以為張瑞圖書法看似無師法,實在懂、王之外,另闢蹊徑。真書如斷崖峭壁、草書如急湍危石,奇姿橫生,別具妙味。其著作有《白毫庵集》。《明史》列張瑞圖入“閹黨”,附在《顧秉謙傳》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