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康里巎巎,元成宗元貞元年-元順帝至正五年(1295——1345),享年51歲,中國元代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屬欽察汗國,今屬哈薩克斯坦)人。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部分)成風格。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漁父辭冊》、《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李白詩卷》等傳世。
康里巎巎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鍾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鐘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於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嘆!《元史·本傳》云:“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古風詩卷》、《述筆法卷》等。
成長背景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如叟,康里人。康里即漢代的高車國。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戰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對漢文化領悟頗深。康里巎巎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博通群書。任秘書監丞、禮部尚書、監群書內司、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等職。不但親覽元內府的書畫收藏,而且直接參與元朝文化制度的規劃。他在推動民族文化交流,促進蒙古統治者漢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家庭情況
在元、明代的書法的傳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蒙古族人,他的豪放的性格,足以使茲中原“傳統”藝術之一端的書法產生新的內涵和特點,從而使之成為中國相關歷史上的耀眼明星。乃為孛兒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員,他同樣有著“廣泛”的“交遊”。而在與之往來的人中,既涵詩家馬祖常、楊載,又涵文擘許有壬、黃溍、胡助、貢師泰。《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祖燕真”。其曾祖父海藍伯,本是依附克烈部之康里貴族,逮“王汗”脫斡憐勒敗亡,其子燕真遂為蒙古拖雷位下“媵臣”。自其祖父燕真以下,相繼為大汗所信用,遂為孛兒只吉一朝之色目“世家”。巎巎的父親不忽木,歷仕世祖、成宗二朝。這位由國子監學生進身的官吏,終因以儒為本、匡扶治政而聲名卓越。巎巎的母親王氏,乃為不忽木的第二個妻子;這是一位出自名門、具有“懿德”的大家閨秀。巎巎的外祖父,乃曾任中書左丞、御史中丞、集賢大學士的王壽。王壽的妹妹,也就是巎巎的“外祖姑”,與其母親一樣,也緣“守節”得到同時代士人的好評。
人物生平
巎巎之仕履、生卒,《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巎巎幼肄業國學,博通群書。長襲宿衛”。“始授承直郎、集賢待制,遷兵部郎中,轉秘書監丞”。“改同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監察御史,升河東廉訪副使,未上,遷秘書太監,升侍儀使。尋擢中書右司郎中,遷集賢直學士,轉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拜禮部尚書,監群玉內司”。“遷領會同館事,尚書,監群玉內司如故。尋兼經筵官,復除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未行,留為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仍兼經筵官,升侍書學士,同知經筵事。復升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知經筵事,除浙西亷訪使,復留為大學士,知經筵事。尋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提調宣文閣、崇文監”。“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時中書平章闕員,近臣欲有所薦用,以言覘帝意。帝曰:平章已有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巎巎,不復薦人。至京七日,感熱,疾卒,實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出任“秘書監丞”、“秘書太監”,分別在延佑七年七月、泰定二年八月。巎巎之授“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應在元統元年十一月。而“奎章閣侍書學士”之蒞、“翰林學士承旨”之初蒞,則分別在後至元元年十一月、至正二年七月之前。巎巎在官值得稱道的“政績”,見有反對撤消“奎章閣學士院”和建議恢復科舉、修三史以及行鄉飲酒於國學、褒贈唐、宋賢士等。此外,他還曾在“南坡之變”以後,以在任“監察御史”,與丁哈八失、許有壬等一起上書論列鐵失等“逆黨”罪惡。在順帝索觀圖畫時,巎巎進行了“因事制宜”的“諷諫”。
藝術特色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康里巎巎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成風格。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字也寫得爽利乾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後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俯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型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等傳世。
人物影響
康里巎巎的書學師承,《書史會要》認為“正書師虞永興,行草師鐘太傅、王右軍。筆畫遒媚,轉析圓勁”。以墨跡看,他的師承不僅僅是這幾家,廣泛吸收了晉唐名家及本朝趙孟俯之長,最後形成個人風格。他的書法對元末明初的書壇,產生過很大影響。宋濂、宋克、解縉以及後來的文徵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書法的長處。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康里巎巎在文學方面,由於文集已經散佚,巎巎的作品存者百無一二。今所得輯錄者,計:文十一篇,詩六首。文涵:《珊瑚網》卷一九錄〈跋定武蘭亭帖〉、卷二○錄〈題化度寺邕禪石塔銘〉,《石渠寶笈》卷一三錄〈題晉王羲之書曹娥碑〉、卷三○錄〈書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卷三二錄〈題閻立德所畫王會圖〉、〈周朗畫杜秋娘圖後識〉,《書畫題跋記》卷八錄〈題所書柳子厚謫龍說後〉,《書法正傳》卷五〈學言〉錄〈九生法〉,《水東日記》卷一一〈虞文靖朱宜人墓碣〉錄〈題所書虞秘書著吉氏墓碣後〉,《宋元尺牘》錄〈與張彥中書〉;詩涵:《元風雅》卷後五〈題釣台〉、〈送髙中丞南台〉,《石渠寶笈》卷一四錄〈題管夫人道升叢玉圖〉,《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錄〈古詩云:吾生落落果何為?世事紛紛無了期。少算人皆嘲我拙,多求我亦嘯人痴。堤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長長短短枝。萬事欲齊齊不得,天機政在不齊時。獨前二句不稱,覺其人尚有乖氣也,因隱括之〉,《水東日記》卷二四錄〈達兼善侍郎遷紹興總管,諸公分題作詩,餞行得清風嶺,乃為賦清風篇〉,《中國歷代書法大觀上》錄〈秋夜〉。以上詩、文,半數以上蓋因“附”於“書法”收藏品中而得以轉錄保留。
書法作品
巎巎的書法作品有:屈原〈漁父辭〉、懷素〈自敘〉、顏真卿〈書論〉、柳宗元〈梓人傳〉、〈謫龍說〉、黃溍〈楊載墓誌〉、孛術魯翀〈楊君世慶碑〉、揭傒斯〈竹溫台碑〉、〈□公碑〉、〈義公塔銘〉、〈慕容氏先塋碑〉、王士熙〈晁公神道碑〉、虞集〈大都城隍廟碑〉、〈卞將軍新廟碑〉、歐陽玄〈曲阜宣聖廟碑〉、〈張思忠碑〉、〈王氏世德碑〉、〈達摩大師碑〉、〈王節婦碑陰清風篇〉。除外,尚有《吳下冢墓遺文》卷二黃溍〈陸德原墓誌〉。時人多以“非常”的激情欣賞巎巎的“真跡”,從而寫下了不少讚美的字句。入明以後,士人們對巎巎“墨寶”的珍惜,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當其與其他名人手跡合璧的時候,書帖的身價更是連城。毫無疑問,巎巎之書法,備受時人和後人讚譽。
傳世作品
《草書張旭筆法卷》紙本,35.8×329.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作於至順四年(1333),其時康里氏年38歲,功力、精力皆可謂正當年華。從行筆意趣和結構習慣看,書卷中分明有張旭、懷素兩位唐代草書大家的創作風格。康里巎運筆以喜用中鋒和行筆迅疾聞名於時,鋒正而無臃滯之態,筆快而不見單薄之勢,這恰是他的高明之處。這種風格在此帖中均又所體現,使全卷筆畫遒勁挺拔,圓勁清朗,極有神韻。
草書詩書卷之《李白古風詩卷》,紙本,35.0X63.8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草書詩書卷之《自作七言古詩》,紙本,28.9X82.2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草書詩書卷之《唐人絕句六首》,縱30.0厘米,橫101.6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柳宗元梓人傳》,作於至順二年(1331),紙本,27.8X281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 。
《致彥中尺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奉記帖》, 紙本行書,29.8X55.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述筆法》,作於至順四年(1333),紙本,35.8X329.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謫龍說》,紙本,28.8X137.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藝術延續
在書法方面,巎巎有著眾多的學生:王餘慶、金哈剌、陳達、王桂、詹希元等。在書法藝術的延續上,巎巎的承上啟下作用格外顯著。巎巎的書法造詣,除了追慕“文雅”外,得自於刻苦的精神和謙虛的態度。尤其可以稱道者,還有提拔後進,虛懷若谷。巎巎身為生性豪放的西北族人,一旦進入象書法這樣的中原“傳統”藝術,便會產生新的內涵和特點,從而成為元、明代相關歷史夜空中數一數二的璀璨明星。除了書法外,在“美術”領域裡,巎巎還是個不錯的畫工。可惜巎巎的詩、文亡佚過多,根本無法得窺全豹。即使是“文物”上數量甚伙、但不曾被錄的題跋,也將由品件的毀失而無從欣賞。不用說書法作品,作為元朝士人的一員,巎巎的交遊堪稱“廣泛”;這可從與之“酬唱”的人中得知。其中,有詩家馬祖常、楊載。也有文擘許有壬、黃溍、胡助和貢師泰。
作品欣賞
《奉記帖》是一封信札,總計30行。迅捷的筆力加上過人的氣勢,使全篇雄奇連貫,一氣直下,沒有絲毫窒息,表現作者獨特的書法風貌,是其代表作之一。
有關評價
關於康里巎巎的書法,元史記載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書史匯要》甚至說,元朝以書名世的,趙孟俯之後,便無人能比了。從康里巎巎流傳至今的墨跡來看,這種評價不為過譽。
發現
2007年9月,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發現康里巎巎楷書碑。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國公府村張氏墓地現存康里巎巎楷書碑兩幢,實屬現在國內發現的康里氏真跡,是較能全面地放映其真書風格的珍貴歷史文物。
康里巎巎風流儒雅,刻意翰墨,博通群書。歷任承直郎、集賢侍制、監查御史、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浙西廉訪使等職,並身負修國使之任。康氏書法善真、行、草書,兼容虞世南、鍾徭、王羲之等人之成,又獨具個人風采,書法界公認其書法不在趙孟俯、鮮于樞之下。其墨跡中草書作品民間或館藏有一些,楷、行書作品甚少,新發現的碑正面為巎巎書之楷書作品,背面則為回鶻文。
康里巎巎,是西域少數民族人,康里氏以奇崛獨出,清峻逸邁的行草名重當時,有“南魏(趙孟俯)北巎”、“南北並雄”之譽,書法出規入矩,結體富於變化,自具風骨,更令人嘆佩的是,他師古而不拘泥於古,這在當時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康里巎巎在書法上的成就,足以說明他對漢文化的研究是達到一定高度的。
張氏祖塋葬張應瑞及其兩代先人和後代,墓地毀於元末明初的兵燹戰火,唯有張應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來,矗立於山巒之間。碑建於元順帝元統三年(1335),碑高563厘米,寬135厘米,厚37厘米。碑額正面篆書:“大元敕賜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碑。”碑額陰面為巴思巴字拼寫作回鶻文譯正面之漢文。碑身正面為漢文楷書,39行,滿行100字,字型剛健有力,為元碑珍品。碑陰為回鶻文,碑身右側刻有“大都西南房山縣獨樹村石經山銘石”字樣。旁有一碑倒置地表,殘斷為二。碑額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之碑。”墓道南北方向排列石刻兩座,碑座石龜造型生動。有文官石像兩尊,武將石像兩尊,石獸、石獅、石麒麟各兩座。石人衣飾雕刻細膩,惟妙惟肖。文官身著官服,手擎笏板,武將身披鎧甲,手按寶劍,生動地放映了我國古代北方石刻藝術的成就。
張應瑞是元世祖時魯忠王的陪臣。生前曾侍奉魯王納陳那演,後又事納陳那演之子斡羅臣。魯王為元之世戚,開府全寧,張應瑞世為全寧大家。張應瑞碑文中對其祖、父兩輩均有贊語。碑文載,應瑞七歲已有成人之風,“及長,才力精敏,識趣超異,於時務尤練達”。納陳那演病三年,他親自護理,醫藥飲食,衣服更換,便溺痰吐,事必親躬。納陳病癒之後,曾對他的兒子語:吾病時,汝雖無天倫至親,但疾當隱處,亦有不得近者。唯此兒能知我病痛所在,盡力護視,三年如一日,……忠孝若此,汝勿忘之。及斡羅臣嗣位,為世祖皇帝之駙馬都尉。思其父遺訓,侍應瑞益厚,而應瑞事之愈謹。
只兒瓦叛亂,斡羅臣被殺,應瑞亦遭鞭撻,趁看守不備逃回,報告朝廷,中央親軍在應昌附近平息了這場叛亂,只兒瓦被擒,罪入得,主復仇,張應瑞又立了一大功,深受元世祖賞識,令其輔佐嗣主帝瓦八剌,璽書賜命亞中大夫。生前,應瑞以其勞績,被封中奉大夫,加贈榮祿大夫,死後追封薊國公。碑文對張應瑞的一生做了較詳盡的追述,譽美之詞溢於字裡行間。
張應瑞功高蔭庇後世,其子輩也受到魯王府的特殊禮遇。張應瑞死後,皇元敕賜故贈、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之碑。
奎章閣學士院供奉學士、朝散大夫、經筵宮、臣尚師簡奉敕撰。
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臣張起岩同奉敕撰。
奎章閣承制學士、臣巎巎奉敕書。
榮祿大夫、翰林承旨、臣許師敬奉敕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