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歷
1981年12月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1984年12月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8年8月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1988年獲博士學位後,回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系執教。張玉金教授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古文字學和漢字學研究,出版學術著作8部:《甲骨文虛詞詞典》、《甲骨文語法學》、《甲骨卜辭語法研究》、《20世紀甲骨語言學》、《西周漢語語法研究》、《西周漢語代詞研究》、《漢字學概論》、《當代中國文字學》等。主編5部:《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簡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全功能漢語常用字字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古代漢語》等。主編叢書2套:《高等院校文科語言學教材系列》、《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叢書》。在《中國語文》、《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文史》等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曾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省教育廳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3項,省教育廳課題4項。張玉金教授潛心於學術研究,專業精深,視野開闊,在古文字學、漢字學和漢語語法史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主要論著
一、著作
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文字卷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甲骨文虛詞詞典》,專著,中華書局,1994年版。
3、《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簡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主編,遼海出版社,1999年9月版。
5、《全功能漢語常用字字典》,主編,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
6、《當代中國文字學》,專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甲骨文語法學》,專著,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
8、《漢字學概論》,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專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古代漢語》(上、中、下),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高等院校文科語言學教材系列》,叢書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二十世紀的殷代語言學》,專著,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ISBN7-5601-2789-4
13、《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專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ISBN7-100-04072-8/H·1008
14、《新編現代漢語詞典》,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ISBN7-5601-2789-4/H·294
15、《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專著,中華書局,2006年4月。ISBN7-101-05038-7。
16.《出土文獻語言研究》,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ISBN7-5361-33421
17.《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專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18.《古代漢語語法學》,專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19.《漢字文化大觀》(修訂本),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二、論文
1、《甲骨文中語氣詞“唯”和“惠”的差異》,《遼寧師大學報》,1985年10月。ISSN1000-1751
2、《甲骨文中“唯”和“惠”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988年1期。ISSN1001-5442
3、《論傳統思維方式對漢字的影響》,《遼寧師大學報》,1988年1期。ISSN1000-1751
4、《論心理層次的文化對漢字的影響》,《漢語學習》,1989年3月。CN22-1026
5、《卜辭中“氣”的意義和用法》,《文物研究》第五輯(1989年)。ISBN7-80535-144-9
6、《論卜辭中表一事為另一事時間背景的虛詞》,《古漢語研究》1990年3期。ISSN1001-5442
7、《卜辭中“暨”的用法》,《中國語文》,1990年1月。CN11-1053
8、《方塊漢字與方形文化》,《漢語學習》,1991年3期。CN22-1026
9、《形聲字文化》,《漢字漢語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ISBN7-5383-1409-1
10、《形聲字》,《青海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ISSN1000-5102
11、《說卜辭中即日、至日、戠日》,《考古與文物》,1992年4期。ISSN1000-7830
12、《卜辭中表示兩事時間關係的虛詞》(上),《文物研究》第七輯。黃山書社出版,1991年12月。ISBN7-80535-356-5
13、《卜辭中表示兩事時間關係的虛詞》(下),《文物研究》第九輯。黃山書社出版,1993年12月。ISBN7-80535-857-5
14、《漢字研究的文化學方法》,《遼寧師大學報》,1992年第5期。ISSN1000-1751
15、《隸變中偏旁變形的文化成因》,《歷史教學》,1992年8期。CN12-1010
16、《對近百年來漢字學研究的歷史反思》,《遼寧師大學報》,1992年3期。ISSN1000-1751
17、《賓字句的句法結構》,《古漢語研究》,1993年2期。ISSN1001-5442
18、《甲骨文“不”“弗”異同論》,《中國語言與文化論集》,1993年5月,香港H·K·亞太教育書局出版社。
19、《〈詩經〉〈尚書〉中的“誕”字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3期。ISSN1001-5442
20、《漢字及其研究傳統的人本精神》,《遼寧師大學報》,1994年3期。ISSN1000-1751
21、《現代漢語常用字的結構類型》,《漢語學習》,1995年2期。ISSN1003-7365
22、《祭祀卜辭遘字句的句法分析》,《遼寧師大學報》,1995年4期。ISSN1000-1751
23、《卜辭中的“囗”為由字說》,《考古與文物》,1995年4期。ISSN1000-7830
24、《論殷墟卜辭的語氣問題》,《古漢語研究》,1995年3期。ISSN1001-5442
25、《漢字與傳統思維方式》,《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大出版社,1995年。ISBN7-301-01858-4
26、《玉飾與玉部文字》,《中外語言文學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ISBN7-206-02458-0
27、《論漢字字元歷史演化的趨向》,《原學》,第五輯,1996年。ISBN7-5043-2868-5
28、《論漢字長壽的成因》,《遼寧師大學報》,1996年第4期。ISSN1000-1751
29、《論甲骨文金文中的賓字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1996年2輯。ISSN1001-5442
30、《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語文建設》,1996年第5輯。CN11-1399
31、《釋甲骨文中的》,《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4期。ISSN1001-5442
32、《國小在這裡新生》,《遼寧師大學報》,1997年1期。ISSN1000-1751
33、《論文字學的學科體系》,《遼寧師大學報》,1997年4期。ISSN1000-1751
34、《論漢字的造字法》(上),《營口師專學報》,1997年1期。遼寧省內部報刊準印證第6509號。
35、《論漢字的造字法》(中),《營口師專學報》,1997年2期。遼寧省內部報刊準印證第6509號。
36、《論漢字的造字法》(下),《營口師專學報》,1997年3、4期。遼寧省內部報刊準印證第6509號。
37、《遼寧省修辭學會第二屆年會綜述》,《遼寧師大學報》,1997年6期。ISSN1000-1751
38、《殷墟甲骨文句類問題研究》,《古漢語研究》,1997年4期。ISSN1001-5442
39、《殷墟甲骨文代詞系統研究》,《文史》(中華書局出版),第42輯。(1997年)ISBN7-101-01502-6
40、《方塊漢字與方形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延邊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ISBN7-5634-1050-3
41、《論現代漢語常用字中的意音字》,《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台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5月。ISBN957-739-171-0
42、《崇古意識與中國傳統修辭》,《遼寧師大學報》,1998年6期。ISSN1000-1751
43、《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後關係的虛詞》,《古漢語研究》,1998年3期。ISSN1001-5442
44、《殷墟甲骨文句類問題研究》,《古漢語語法論集》(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選編),語文出版社,1998年6月ISBN7-80126-315-4
45、《出土文獻研究》(五),中國文物研究所編,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版。ISBN7-03-007565-X
46、《卜辭“我其巳乍帝降若”再解》,《中國文字研究》(一),華東師大漢字研究中心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ISBN7-5435-2747-2
47、《說卜辭中的“骨凡有疾”》,《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2期。ISSN1000-7830
48、《中韓常用漢字字音韻尾的比較研究》,[韓國],全南科學大學編,《專門技術研究》(八),1999年3月。
49、《大型字典編纂應充分吸收古文字學的成果》,《遼寧師大學報》,1999年第4期。ISSN1000-1751
50、《釋甲骨文中的“西”和“囟”》,[台灣]《中國文字》(新25期),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
51、《造字法新探》,《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ISSN1001-5442
52、《周原甲骨文“囟”字釋義》,《殷都學刊》,2000年第1期。ISSN1001-0238
53、《易經中的“貞”和甲骨文中的“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ISSN1009-1017
54、《論漢字的部件拆分和字元拆分》,《遼寧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ISSN1000-1751
55、《論殷墟卜辭命辭的語氣》,[台灣]《中國文字》(新26期),藝文印書館,2000年。ISBN957-520-095-0
56、《關於卜辭中“抑”和“執”是否句末語氣詞的問題》,《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ISSN1001-5442
57、《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ISSN1009-1017
58、《論部件拆分中筆畫可否看成部件的問題》,《語苑集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ISBN7-5320-7166-9
59、《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殷都學刊》,2001年1期。ISSN1001-0238
60、《釋甲骨文中的“卩”和“卪”》,《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ISSN0452-7402
61、《釋甲骨文中的“躋”字》,《考古與文物》(古文字研究專集),2001年3期。ISSN1000-7830
62、《漢字性質新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ISSN1000-1751
63、《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上),《文史》(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即出。ISBN7-101-02848-9
64、《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下),《文史》(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即出。ISBN7-101-02848-9
65、《釋甲骨文中的“西”和“囟”》,《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ISBN7-5435-3350-2
66、《二十世紀殷代語音研究的回顧暨展望》,《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4期。ISSN1001-5442
67、《二十世紀甲骨文語法研究的回顧暨展望》,《古籍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1期。ISSN1009-1017
68、《釋甲骨文中的“卩”的“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ISBN7-101-03212-5
69、《釋甲骨文中的“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ISBN7-101-03374-1
70、《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稱數問題研究》,第六屆全國古漢語學術研討會,2002年,福建泉州。
71、《甲骨文句型句式編纂構想》,《中國文字研究》第3輯,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編,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72、《20世紀殷墟甲骨文辭彙研究的回顧暨展望》,《中國文字》新廿八期,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藝文印書館印行,2002年12月。ISBN957-520-106-X
73、《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ISBN7-80149-818-6
74、《論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語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1期。ISSN1009-1017
75、《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語音和語源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2期。ISSN1000-5455
76、《論殷代的御祭》,《文史》,第六十四輯。中華書局。2003年3月。ISSN0511-4713
77、《西周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暨展望》,《語言研究》,第23卷第3期,2003年9月。ISSN1000-1263
78、《論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單動句》,《古漢語研究》,2003年3期。ISSN1001-5442
79、《秦始皇為什麼用“朕”作為自稱》,《語文月刊》,2003年2期。ISSN1005-7781
80、《論殷代的御祭》,台灣:《中國文字》,新二十九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2月。ISBN957-520-106-X
81、《論漢字中的同形字元》,《文字學論叢》,第二輯,崇文書局,2004年1月。ISBN7-5403-0688-2
82、《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ISSN1009-1017
83、《論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有無謙敬功能的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ISSN1000-5455
84、《古代漢語教學和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培養》,《耕耘者的足音》,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ISBN7-81079-348-9
85、《也論殷墟甲骨刻辭中“暨”的詞性》,《殷都學刊》,2004年2期。ISSN1001-0238又見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4年10期,全文轉載。ISSN1001-3261
86、《殷墟甲骨文“正”字釋義》,《語言科學》,第3卷第4期,2004年7月。ISSN1671-9484
87、《殷墟甲骨文“正”字考釋》,《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ISBN7-80190-284-X/K·077
88、《西周金文“氒”字用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出版。ISBN7-101-03212-5
89、《論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句法功能問題》,《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ISSN1001-5442
90、《德方鼎銘文續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ISSN0452-7402
91、《西周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研究》,《文史》,2004年第4輯(總第六十九輯),中華書局,2004年11月。ISSN0511-4713
92、《德方鼎銘文續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ISBN7-5435-3953-5/G·3105
93、《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研究》,《語言》(第五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ISBN7-81064-171-9
94、《殷墟甲骨文“若”字釋義》,《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ISBN7-80060-354-7
95、《論西周漢語代詞“厥”的性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2期。ISSN1009-1017
96、《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詞“之”的來源》,《殷都學刊》,2005年2期。ISSN1001-0238又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11期。ISSN1001-3261
97、《西周代詞“厥”的性質再探》,《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ISSN1000-7326
98、《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稱數問題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ISSN1000-5455
99、《甲骨文“不”和“弗”語義指向方面的異同》,《語言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12月。ISSN1000-1263
100.《論西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厥”的用法》,《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一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01.《關於先秦漢語指示代詞體系的問題》,同上。
102.《談語文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語文教育碩士論文選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ISBN7-5361-3305-7。
103.《論西周漢語中有無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ISSN1001-5442。又收入《語言文字學》2006年7期,ISSN1001-3261。
104.《〈尚書〉新證八則》,《中國語文》2006年3期,ISSN0578-1949
105.《論甲骨文“不”“弗”的使用與動詞配價的關係》,[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二分,2006年6月,ISSN1012-1495。
106.《論甲骨文中“不”和“弗”的根本區別》,《花園莊東地甲骨論叢》,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ISBN978-957-781-123-3。
107.《論西周時代疑問代詞的詢問功能》,[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三十輯,2006年8月,ISSN1225-3499。
108.《論西周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句法功能》,《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5期,ISSN1009-1017。
109.《論西周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本用和活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5期,ISSN1000-5455。
110.《殷墟甲骨文“吉”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ISBN7-101-05332-7。
111.《關於殷墟甲骨文中有無被動句式的問題》,《殷都學刊》,2006年3期。ISSN1001-0238。
112.《論西周漢語指示代詞“是”》,《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四十七卷,2006年7月。ISSN1607—2014
113.《西周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及其所指與稱數》,《語言科學》,2007年5月。ISSN1671-9484
114.《今本〈周易〉的語料問題》,《中國語文》2007年第4期。ISSN0578-1949
115.《春秋時代遠指代詞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ISSN1009-1017
116.《殷商時代宜祭的研究》,《殷都學刊》,2007年2期。ISSN1001-0238。又收入中國人民大學《先秦、秦漢史》2007年6期,ISSN1007-0648。
117.《2006年廣東聯考第四大題考生答卷分析》,《語文月刊》2007年6月第6期
118.《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的回顧暨展望》,《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2月第6期。
119.《甲骨金文“尊”字補釋》,《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4期。
120.《釋甲骨文中的“祼”字》,《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二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121.《台灣賦文的集大成之作》,《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四十八卷,2007年7月。ISSN1607—2014
122.《出土戰國文獻中助詞“之”的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78——84頁。
123.《成果導向型教學模式的開發、套用與推廣》,《秘書之友》,2008年第11期,26——28頁。與博士生胡偉合作。
124.《普及與提高兼顧,繼承與創新並重》,《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501——508頁。與碩士生王琨合作。
125.《論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2008年9月,中華書局,507——512頁。
126.《談今本〈老子〉中被刪掉的虛詞》,《中國語文》,2008年第5期,448——454頁。
127.《出土戰國文獻中“焉”的研究》,《語言科學》第7卷第4期,2008年7月,406——414頁。
128.《春秋時代近指代詞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5期,62——67頁。
129.《春秋時代第一人稱代詞研究》,《語言研究》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66——72頁。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全文轉載,2008年第7期。
130.《釋甲骨金文中的“宜”字》,《殷都學刊》,2008年第2期,7——12頁。
131.《說甲骨金文中“尊宜”的意義》,《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現70周年論文集》,375-380頁。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132.《春秋出土與傳世文獻第二人稱代詞研究》,《中國文字研究》(“CSSCI來源集刊資料庫”首批入選集刊)2008年第二輯。19—28頁。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
133.《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在”“當”“方”》,《語文知識》,2009年第一期。68—70頁。ISSN1003—6210
134.《論西周時代指示代詞“之”》,《長江學術》(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2009年第二期,86—91頁。ISSN1673-9221
135.《甲骨文中的動詞“於”及介詞“於”的起源》,《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7-24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136.《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46-50頁。2009年第三期
137.《戰國至西漢第一人稱代詞稱數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9年第九期,177-179頁。ISSN1001-490X。與博士生胡偉合作。
138.《先秦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發展》,《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二輯,72-82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139.《介詞“於”的起源》,《漢語學報》,2009年12月。
143.《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及”》,《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4期。144.《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為”》,《語言研究》第30卷第4期,2010年10月。
145.《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乎”》,《語文研究》2010年第2期。
146.《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矣”》,《語言科學》2010年第5期。
147.《也談甲骨文中的“何”和“此”》,《中國語文》,2010年第3期。
148《釋甲骨文中的“奉”》,《古文字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149.《上古第一人稱代詞稱數研究》,《北方論叢》,2010年第2期。
150.《上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稱數研究》,《東疆學刊》,2010年第4期。
151.《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既”》,《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
152.《戰國至西漢第二人稱代詞研究》,《廣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153.《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也”》,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五輯)》,
154.《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合音兼詞“諸”》,《文字學論叢(第五輯)》,
155.《戰國至西漢第二人稱代詞句法功能研究》,《長江學術》,2010年第4期。
156.《春秋出土與傳世文獻第三人稱代詞研究》,《中國文字研究》,2011年3月。
157.《出土戰國文獻中介詞“於”的語義功能》,《田野春秋》,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58.《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主之謂”》,《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59.《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殹”》,《殷都學刊》,2011年第3期。
160.《出土戰國文獻中用“以”作詞素的複音詞》,《出土文獻》,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161.《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雖”》,《漢藏語學報》,第5期。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162.《出土戰國文獻中介詞“於”“於”“乎”》,《歷史語言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163.《戰國時代連詞“與”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2月。
科研項目
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課題有:
一、199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甲骨文虛詞研究”,1994年結項。成果是《甲骨文虛詞詞典》,199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二、1990年遼寧省教委博士基金項目“漢語虛詞的歷史研究”,1996年結項,成果是《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1996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1993年遼寧省教委項目“當代中國文字學研究”,1997年結項,成果是《當代中國文字學》,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1995年遼寧省教委項目“現代漢語常用字的系統研究”,1998年結項,成果是《全功能常用漢字字典》,2000年由遼海出版社出版。
五、1997年遼寧省社會科學九五重點項目“甲骨文句型系統研究”,1994年4月結項,成果是《甲骨文語法學》,2001年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六、1999年遼寧省教育廳基金項目《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1999年立項。成果是《甲骨卜辭語法研究》,2002年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2000年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殷代語言研究的回顧暨展望》,2000年立項。成果是《二十世紀的殷代語言學》,2003年由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八、200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周傳世和出土文獻語法斷代研究》,2001年立項。成果是《西周漢語語法研究》,200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九、200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項目《共時與歷時結合:先秦代詞系統的立體研究》,2003年立項。
十、200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虛詞理論與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批准號06BYY036。
十一、2010年“基於分段描寫的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研究”,獲批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年度資助項目。
科研獎勵
一、論文《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語文建設》1996年第5期)1996年獲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二、論文《卜辭中“暨”的用法》(《中國語文》1990年第1期)1994年獲遼寧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中國語言文化學會學術論文二等獎。
三、專著《甲骨文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1995年獲遼寧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四、工具書《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7年獲大連市社科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五、論文《殷墟甲骨文代詞系統研究》(《文史》第42輯,1997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獲遼寧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六、《釋甲骨文中的“西”和“囟”》(論文),2000年12月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省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七、《甲骨文虛詞詞典》(學術專著),榮獲2001年度大連市科學著作獎壹等獎。
八、《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學術專著),榮獲01—02年度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
九、2008年.個人專著《西周漢語代詞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獲得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十、2009年.個人專著《西周漢語代詞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十一、榮獲華南師範大學2008年度科研工作優秀獎。
十二、《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一書,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1年5月獲得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
此外,論點常被引用,多篇論文提要被收在《中國語言學年鑑》里,許多成果被收入《古文字詁林》和《殷墟甲骨文集成》之中。
學術兼職
1、2000年11月被選舉為遼寧省語言學會會長。已經卸任。
2、2000年11月被選舉為遼寧省修辭學會副會長。已經卸任。
3、2003年被選舉為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
4、2004年被選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
教學效果
張玉金教授多年來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漢字學”和“古文字學”的教學與研究,給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進修生開過十門課程,授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稱號。
1997年被評為遼寧師範大學“教學優秀”。
2000年被評為遼寧師範大學“教學優秀”。
2001年被評為遼寧師範大學“優秀教師”。
獲學校2002—2003學年課堂教學質量優秀教師稱號。
又榮獲學校2004年度教學工作優秀獎。
學生對張玉金教授的評價是:講課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師生互動、方式多樣、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之中、能把古代文化的精華闡釋給學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
學術會議
1、紀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8月4日——9日,廣東廣州中山大學。提交論文:《釋甲骨文中的“御”》。
2、第六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主辦,2002年9月,福建省泉廣州市。提交論文:《論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單動句》、《西周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稱數問題研究》。
3、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02——2003學術年會,2002年,廣東省梅州市。提交論文:《西周漢語語法斷代研究的語料問題》。
4、04’安陽中國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安陽,2004年7月28日——31日。提交論文:《殷墟甲骨文“正”字釋義》。
5、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四次年會,浙江省杭州市,2004年11月。提交論文:《西周金文“氒”字用法研究》。
6、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台中市東海大學,2005年11月。提交論文:《論甲骨文中“不”和“弗”的根本區別》。
7、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04——2005學術年會,2005年,廣東省深圳市。提交論文:《論西周時代指示代詞“之”》。
8、2006中國安陽慶祝殷墟“申遺”成功暨紀念127甲骨坑發現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安陽,8月11日——14日,提交論文:《甲骨金文“尊”字補釋》。
9、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廣州,2006年12月12日——15日,提交論文:《殷墟甲骨文“吉”字研究》。
10、漢語語法南粵論壇,廣東韶關,2006年4月14日——18日,提交論文:《關於先秦漢語指示代詞體系的問題》。
11、第六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中國西安,2007年8月14日——16日,提交論文:《先秦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發展》。
12.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06—2007學術年會,廣州大學,2007年12月20日——2007年12月23日,提交論文:《春秋漢語近指代詞研究》。
13.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煙臺,2008年8月1日至5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合音兼詞“諸”。14.紀念《古漢語研究》創刊20周年學術研討會,湖南長沙,2008年9月19日至22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主之謂”。
15.“語言文字與中原文化”高層學術論壇,河南鄭州,2008年9月26日至29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為”。
16.紀念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10日至15日,吉林長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焉”。
17.第二屆漢語語法南粵論壇,廣東肇慶,2008年11月15日至17日。提交論文: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
18.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8月12日至16日,山東省煙臺市。提交論文:《甲骨文中的動詞“於”及介詞“於”的起源》
19.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擔任專家委員會委員,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重慶市。提交論文:《論甲骨文中的“何”和“此”》。
20.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08-2009學術年會暨語言接觸國際研討會”。2009年12月11日—14日,廣東省潮州。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斯”和“此”》。
21.受邀講學:《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6月17日
22.《釋甲骨文中的“奉”》,2010年10月21至23日,北京,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八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23.《戰國時代連詞“與”研究》,2010年9月16至19日,上海,網路時代與中國文字研究國際高級專家研討會。
24.《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殹”》,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澳門,第三屆漢語語法南粵論壇。
25.《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斯”和“此”》,中國文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河北張家口,2011年8月。
26.《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故”和“是故”》,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00——2011學術年會,2011年10月22—24日,廣東省湛江市。
27.2011年第二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擔任專家委員會委員,2011年10月,重慶市。提交論文:《再論甲骨文中的動詞“於”》。
28.受邀講學:《古文字與中國古代文化》,遼寧師範大學,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