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斌[麗新農技站第一任站長]

張獻斌[麗新農技站第一任站長]

張獻斌是1958年2月出生於蓮都區泄川鄉,蓮都區麗新畲族鄉農技站原站長,張獻斌是麗新農技站第一任站長。

基本信息

工作簡歷

張獻斌(1958~2009),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陶坑村人,麗新畲族鄉農技站原站長。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0多年,足跡遍及雅溪、老竹、仙渡、麗新等地。張獻斌始終牢記富民重任,為麗新的農業發展嘔心瀝血,積極創辦水稻優質高產示範方,推廣水稻新品種和單季稻五改、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帶動整個麗新鄉的糧食生產。平時經常挨家挨戶上門了解農戶種植意願,邀請專家到村到點開展技術培訓,短短4年,麗新鄉共發展新茶園1700多畝,新栽甌柑1228畝,為村民致富拓寬了渠道。2009年2月23日,因操勞過度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其以實際行動和生命實踐科學發展觀。2009年2月 ,中共麗水市蓮都區委決定,在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向獻斌學習的活動。2009年5月 ,中共麗水市委在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向獻斌同志學習活動。6月,國家農業部號召全國農業系統幹部職工向獻斌同志學習。

人物介紹

張獻斌,

蓮都區麗新畲族鄉農技站原站長,1958年2月出生於蓮都區泄川鄉,198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該同志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0多年,足跡遍及蓮都區的雅溪、老竹、仙渡、麗新等地。2009年2月23日,因操勞過度突發心臟病逝世。

張獻斌在基層農技部門一乾三十年,在農民眼裡,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乾”部——乾起事來沒日沒夜,直到今年2月23日,張獻斌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留下一本未記完的工作日誌,還有53張總額達88700元的欠條--那是鄉親們多年來從他處賒的農資款……

妻子常旭金說:“他 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豁出命去在工作。”接受過張獻斌幫助的農民至今提起張獻斌,仍會抹著淚說:“他走了,我們有一種貴重東西丟了的感覺。”

“張站長是為我們農民累死的”

麗水市蓮都區麗新鄉是個畲族鄉,張獻斌是麗新農技站第一任站長。

張獻斌的忙,全記在他那本沒記完的工作日誌上。橘農家滯銷的柑橘、種糧大戶的油菜補貼、茶農新開採的春茶……去世前幾天,張獻斌腦子裡裝的全是這些東西。

胸悶了好多天,喘不過氣來,小女兒張起平要他去趟醫院,張獻斌說,實在忙得沒時間,天氣開始轉暖,農民家的橘子再賣不出去,就得爛在家裡,他讓女兒幫著買點感冒藥對付對付。

2月21日,星期六,張獻斌沒歇著,一整天都在忙著聯繫柑橘販運大戶。販運大戶潘玉程說,21號一天,張獻斌前後給他打了4個電話,求他無論如何第二天去白岸口村收購農戶家滯銷的橘子。

22日,星期天,張獻斌依舊沒歇著,他帶著販運大戶,在白岸口村挨家挨戶跑。村裡的柑橘大戶周永富記得,那天,張獻斌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家。

23日一大早,頭天晚上熬夜把全鄉3000多戶橘農柑橘銷售情況重核並登記後,張獻斌匆匆趕往區里參加水果產銷匯報會。九點,車到區農業局門口,實在熬不住的張獻斌,面帶愧色地對同事說:“我有點不舒服,去趟醫院。”

人在醫院,張獻斌心裡惦記的還是柑橘。十點四十五分,張獻斌忍不住又給蓮都區農業局副局長林玉美打了電話。“林局長,有關柑橘銷售和品種改良的事,我有了初步想法,等醫院出來後,馬上向局裡匯報。”

說完這些十五分鐘後,張獻斌進了搶救室。23日下午4時50分,經過5個多小時的搶救,張獻斌因突發性心肌肉梗塞停止了呼吸。

“病人屬於典型的過勞死。”參與搶救的麗水市中醫院門診部主任方偉鈞說,如果能早點來醫院檢查,結果應該不會是這樣。

張獻斌去世的訊息傳出後,守在門外的百餘名同事和鄉親們哭成一片。老鄉們哭著喊著說:“張站長是為我們農民累死的。”

雙坑村是個產橘村,距鄉政府駐地8.8公里,村支部書記趙友好說,村里百姓生產上有不懂的地方,打個電話給張站長,他立即會趕過來。“前年,村里開山建甌柑基地,半夜放火燒山,結果張站長凌晨四點鐘就來了。那段時間,張站長每星期要來村里兩三次。”趙友好說,山里百姓有感激的話也不知怎么說,見了就覺得這幹部親切。

山村村的種糧戶張永亮沒事也愛給張獻斌打個電話。“我們之間就跟兄弟一樣,種田、種茶葉有不懂的地方第一個想起他。”張永亮說,家門口的稻田參加了病蟲害統防統治,防治期間,張獻斌早晨5點半就來,查蟲量、觀藥效,天天如此。

從2007年1月到麗新農技站工作到去世前短短兩年時間裡,在張獻斌不捨晝夜的帶動和指導下,麗新鄉新發展了茶葉500多畝,柑橘上千畝,參與統防統治的水稻畝產也從450公斤躍到了800公斤,茶葉、柑橘成了當地畲族百姓的經濟支柱。

“他對農民總是慷慨的”

張獻斌去世後,家人從他的遺物中整理出了53張欠條。每張數額都不大,年份卻都有些長。弟弟張獻華拿計算器一算,總額還不小,有88700元。

“這都是鄉里鄉親從哥哥店裡賒的農資款。”張獻華說,當年基層農技站改革,鼓勵農技人員創業,減輕國家負擔,哥哥東拼西湊開的這家農資店,20年來成了鄉親們離不開的良友。

種子、化肥、農藥先拿,寫個欠條,地里收了賣了再來付錢。說是這么說,碰上個災年或者是耍賴皮的,不來還錢張獻斌也不會說什麼。

“他對農民總是最慷慨的。”張獻華說,哥哥開這個店近二十年,沒賺過錢,每年除去租金和賒出去的款,落下的錢正好夠一家人勤儉度日,可他對來賒賬的農民卻從來沒說過不。

“有些打欠條的人都已經不在了,成了死賬。”妻子常旭金說,對農民慷慨了一輩子,張獻斌其實並不富有。“家裡蓋的毛胚房,等了20年才有錢裝修。”常旭金唏噓,臨了,還未來得及入住,丈夫就先走一步了。

因為窮,當年張獻斌入贅到常家,兩人都沒有辦婚禮,以至於究竟何時結的婚,常旭金都有些記不清了。不過她覺得丈夫是個“大丈夫”,儘管話不多,但肚子裡敞亮。

“每年過年前去賒賬的人家裡轉一圈,賬沒收回來一分,還常常又掏錢給人家。”常旭金說,儘管自己也曾抱怨過丈夫,但看著丈夫受人尊重,她學會了理解。“別人借走,他再去借來,店裡要周轉,現在家裡還欠著十幾萬的債。”

獅子山村的茶農雷根榮一直把張獻斌當救命恩人。上世紀80年代就辦過養豬場的他,一度是十里八村著名的萬元戶。因為好賭,掙下的家產輸個一乾二淨,只留下兩間泥房和老婆孩子四張吃飯的嘴。女兒讀書想借100塊錢交學費,鄰里無人願借。“大家看不起我,怕我爛泥扶不上牆,借了錢再拿去賭。”雷根榮說,就在自己覺得活著沒意思時,是張獻斌幫助了他。

“他是唯一一個相信我不會再去賭的人,主動借錢借農資給我搞茶葉,無親無故的還給我做貸款擔保。茶葉種下去了,他又三天兩頭跑上來指導我。”雷根榮說,如今自己翻了身,年收入達到了7萬多,這一切都是張獻斌給的,因此每年第一杯新茶自己都留給張站長來喝。“可今年新茶還沒下來,張站長就走了。”聽到噩耗的那天晚上,雷根榮說,自己像丟了魂一樣,哭了整整一晚上。新茶下來後,雷根容按老規矩,到張獻斌的墳前給他沏了一杯。

在張獻斌留下的欠條里,鍾鳳鳴的數額最大,有三萬兩千塊。如今,鍾鳳鳴已不在人世,留下年近六旬的老伴雷海鳳。一說張獻斌,老人的淚水就止不住。

“獻斌是我們家的大恩人。”雷海鳳一開口,就得用手去擦眼角。鍾鳳鳴去世後,張獻斌怕雷海鳳孤兒寡母礙於原先的債務不敢再來賒賬,專程跑鍾家去了一趟:“有困難就開口,賬先欠著不要緊。”走時還丟下2000塊,給雷海鳳上高中的兒子交學費。

“一心只為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要是斤斤計較的話,張獻斌肯定覺得這一輩子特“虧”。1979年參加工作,在鄉鎮農技站工作勤懇勤懇幹了三十年,去世前半年才從差額撥款農技人員轉成全額撥款農技人員,徹底脫了產。

在此之前,張獻斌做的事不少,拿的工資卻只有全額人員一半——每個月1000掛零。過年過節獎金全額人員有,自己沒有不說,像張獻斌這樣的差額人員,連日常辦公經費都沒有。

“由於財政預算中沒有安排辦公費,辦公桌就用別人丟棄的,打個電話、印幾張資料也要格外省……”在給區領導的一封信里,張獻斌等一乾差額人員這樣寫到。

可訴苦不等於抱怨,張獻斌理解,自己的身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上,他從來沒有懈怠過。相反倒總是在兩個女兒面前說,“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奮鬥到今天,感覺很滿足,應該懂得感恩,努力把工作做好。”

張獻斌愈是不計較個人得失,身為蓮都區農業局局長的潘金髮愈是覺得愧疚。“誰家沒有父母小孩,過年過節回家,家人問你今年發了多少獎金,結果人家有,自己一分沒有,誰不心酸。”

潘金髮說,去年9月份轉成全額撥款事業幹部後,春節里,張獻斌特意回了多年沒回的老家過年。老家在山裡沒手機信號,過完年回來,張獻斌給潘金髮打電話拜年時興沖沖地說:“局長,今年過年我特別高興。待遇問題解決了,敢回家過年了,也不怕人問了。”

張獻斌和潘金髮之間有個未實現的約定:過完年什麼時候有空了,他們43個差額轉全額的農技人員一起開個座談會,跟領導表表自己乾工作的決心。

可惜張獻斌太忙,潘金髮也忙,這個座談會一直沒來得及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