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燕玲,集批評家、散文家和編輯家於一身的女性作家,1963年生於廣西賀州,1984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還在大學時代,張燕玲就表現了對文學執著的熱愛與出色的組織才能,是廣西師範大學詩社、文學社的創建人。大學畢業後,張燕玲曾在廣西一所高校任教多年,在系統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同時,1987至1996年先後擔任《廣西文學》、《南方文壇》的兼職編輯,直至1996年調任《南方文壇》。
張燕玲同時從事散文創作與文藝評論寫作,有專著《大草原——瑪拉沁夫論》(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獲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其文藝評論主要收入《感覺與立論》(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靜默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此岸,彼岸》(河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和《廣西當代作家叢書·張燕玲卷》(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等集子。其《耶魯獨秀》(《羊城晚報》2002、9、25)、《此岸,彼岸》(《人民文學》2003、11)等數篇散文入選《年度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以及國內十幾種優秀散文選本,其中《此岸,彼岸》入選“2003年度下半年中國當代文學排行榜”散文第二名。她主編的《南方文壇》在中國文論期刊界率先改版,不僅將中國最優秀批評家“一網打盡”,而且“催生了中國新生代批評家的成長與成熟”,被譽為“中國文壇的批評重鎮”(《文藝報》2000、10、31)。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光明日報》《文藝報》《文藝爭鳴》等報刊發表百餘篇文論與散文,出版論著四部、散文集三部,一批散文作品選入20餘種中國年度選、優秀散文選和《大學語文》讀本,並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著作獲獎多項。由於在中國文壇的影響力,參與了近十幾年中國文壇許多重要文學活動和獎項評審,如連續四屆是茅盾文學獎初評審,第六、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審,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審。此外,張燕玲還主編出版了《南方批評書系》三輯共9部,其中《當代文學關鍵字》(洪子誠、孟繁華)、《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張鈞)、《無名時代的文學批評》(陳思和)、《學人本色》(夏中義)和《無邊的挑戰》(陳曉明)等均在文學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南方批評書系·無邊的挑戰》獲魯迅文學獎。她主編的《南方論叢》包括了陳祖君的《兩岸詩人論》、顧鳳威的《美的解放》、黃偉林的《文學三維》、江建文的《美的解讀》、徐治平的《散文春秋》、呂嘉健的《兼美的文化批評》、朱慧珍的《民族文化審美論》以及張燕玲、張萍選編的《南方批評話語》等八部文藝評論著作,這是繼1996年《接力評論家叢書》之後最大規模的一套顯示廣西批評家陣容的文藝批評叢書。
作為國內著名文學評論家、“文學桂軍迄今為止在全國影響最大的評論家”(《文學桂軍論》),張燕玲無論是工作,還是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數十年勤勉敬業、開拓創新、勇於奉獻,尤其在困難中創立文論品牌雜誌《南方文壇》,推出廣西乃至中國新生代作家批評家,為文學桂軍走向全國乃至中國文學發展貢獻良多,國內外60餘家媒體有良好的評介。1996年起主編《南方文壇》,銳意改版,使之迅速成長為“中國文壇的批評重鎮”。16年中,有11年沒有辦刊經費,身為評論家、散文家,卻以強烈的敬業與奉獻精神,四處奔走,爭取各方支持,尤其促成與廣西師大出版社簽約七年合作辦刊,走出了一條品牌共享、書刊互動的社刊雙贏之路,深受業內好評。16年來,《南方文壇》一直致力於“人文理想,前沿批評”的辦刊理念,立足廣西,走向全國。以高品位、大視野、重新銳的學術風範備受矚目,尤其張燕玲堅持理想、堅守專業精神的做人做事作文,深受尊敬。雜誌不僅推介廣西的文藝家,“催生了中國新生代批評家的成長與成熟”(《文藝報》),而且“集結起中國一支有生氣的批評力量”(《人民日報》),使《南方文壇》“業已成長為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論園地之一”(《新聞出版報》)。
印象張燕玲
她內心的寬度和深度
初見張燕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一襲過腰的長髮。她長發飄飄地佇立於人群之中,纖弱委婉,輕言細語,不經意中便成為一個令人親切的中心。於是,我心目中那個寫評論寫散文且關注文壇的《南方文壇》主編,也便轉換為一個溫婉而優雅的女性。後來讀她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也是這樣一句話:“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女性都應該光彩照人。”
寫那篇文章時,燕玲剛過了40歲生日。她寫道:“40年春風秋雨,樹老了,人乏了,會少了瘋勁兒少了奮爭,更少了怨恨。……你相信坦誠與諒解,相信人類能夠彼此溝通彼此諒解。儘管其中有30歲時無法忍受的無奈和妥協,但你內心清明而堅強。”在談到映川、凌潔、紀塵等這些廣西的青年女作家時,她更是深情地說:“作品裡30歲女人是她們,是你們,也是曾經的我們,是真實生活的女人們。她們記下了女人的成長。她們感性,憂傷,脆弱,而且剛強;她們靈性智慧,為此她們美麗光彩。40歲以後,她們也會如我記下倦怠、寧和、安詳,自然還會光彩照人。”在我看來,一個女人自己活得精彩,同時又如此真心地愛著其他女人的精彩,無疑是位大氣的女人,是位充滿愛和真誠的女人,因為她的內心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寬度和深度。
眾所周知,辦一份有個性的雜誌實屬不易,而由一個女人來辦一份有個性的雜誌,更為艱難。《南方文壇》的前身是個什麼樣的雜誌,我並不清楚。我記得它的崛起是在1996年,那時候很多雜誌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文學批評的刊物更是寥若晨星,而《南方文壇》卻以青春四射的面容、強勁的作者陣勢以及敏銳犀利的文風,從遙遠的邊陲之地闖入文壇,令人為之一震。尤其是它那鮮活的思想、前瞻的姿態、包容的胸襟以及那種穩健而又迅捷的步伐,使我們不得不向它的主編投去敬畏的目光。《南方文壇》向以“新銳風格”著稱,對那些在艱苦環境中掙扎求生的中國文論期刊的發展變革,可以說具有某種示範性意義。比如,2001年《南方文壇》與廣西師大出版社全面合作,“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論園地之一”和“中國文科重要出版基地之一”的“強強聯合”,使論文發表和論著發表一體化了,也立體化了。在主編《南方文壇》的同時,張燕玲還主編出版了《南方批評書系》、《南方批評話語》等深具影響的文藝著作。其中,陳曉明的《無邊的挑戰》還獲得最新一屆“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理論批評獎”。歷時六屆的“《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也被專家認為“是中國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獎項”。這些著作的出版和獎項的評選將學術的前沿性和深廣性以一種成系統、成規模的方式結合起來。
此中有女人
張燕玲在繁忙的編輯之餘,還帶著一顆真誠、細膩而又溫婉的筆觸,寫出了很多別具韻致的散文和評論。她的散文集《靜默世界》系8位“女學人文化隨筆”之一,曾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此岸彼岸》則為河南文藝出版社“知識女性文叢”之一。與叢書中的其他女性評論家一樣,以批評家的身份寫散文,視野自然與人不同。也就是說,這樣的寫作常常就是智慧本身的一種展現,是今天知識女性散文寫作中頗具知性、富於才情和個性的寫作。我在她平實的敘述中,聽到了靈魂的搏動與節律。她的散文大多是在女性命運的描述和探討中,展現了自己對人、社會、自然和文化的深入思考,融入自己的思想。像《朝雲,朝雲》、《望盡天涯》、《耶魯獨秀》、《此岸,彼岸》等散文,從容輾轉,優雅輕麗,既緊貼著人物的內心意緒,又牽引著讀者的心扉,讀來每每讓人回味再三,並曾入選多種年度優秀散文選本。不管是辦雜誌還是寫文章,她都是徹底把自己“放進去”。如果說辦雜誌是“此中有人”,寫文章,尤其是寫散文,更是“此中有女人”。
在這些文字里,最令我感動的是她的《走進太陽里》中對戈巴契夫和賴沙不平凡的愛情關係的一段表述:“他明白,真正的男人會像女人欣賞敬慕他一樣去欣賞敬慕他的女人;她也明白,真正的女人會像男人呵護寬容她一樣去呵護寬容她的男人。也許他們有過傷害,但他們用愛掃落葉般地掃走了。他們令彼此常常開心大笑,他們是平等的,他們是幸福的。是的,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即使再偉大的人物,只要他健康,他都會由著自己光明而快樂的心性,撲向凡人的愛情與歡樂。”這讓人很自然地想起燕玲和她的先生馮藝———這對文壇伉儷,多年來一起辛勤而幸福地耕耘著,力圖在廣西這個“邊遠地區”耕耘出一片“文學大省”的土壤。他們在一起時的珠聯璧合,尤其對文友和青年作家的無微不至,令人羨慕和尊敬。
木棉開在橡樹邊
張燕玲的評論也獨具韻味。它們集感性與靈性於一體,在一種真誠而又親切的言說中,不時地躍動著思想的鋒芒。讀她的評論,仿佛是傾聽她與作者的心靈在親密地交流,很少有一種隔膜和堅硬的感受。正是在張燕玲這種充滿著深切同情和睿智覺悟的“有人之境”的批評中,我們感受到了文學批評穿越理論迷霧和知識屏障,形成直抵內心真實、文學本質的巨大穿透力。
熱情、激情、浪漫之情;感激、感動、感恩之心,這些是燕玲常常掛在嘴邊的詞,也是她常常讓人惦念的緣由。記得2006年底在南寧時,燕玲曾指著一棵木棉說:“木棉花開的時候,很大很紅,真像舒婷《致橡樹》里寫的,仿佛火炬。”可惜我一直沒能見到木棉花開,不過,一想起木棉花開的情景,我就會想起樹下的燕玲,還有她身旁那棵默默的橡樹。
《印象張燕玲:南方有佳木》作者:邵燕君
人事任免
2017年7月擬任副廳級非領導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