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姓名:張浩春
性別:男
網名:聽月齋主
民族:回族
身份:中共黨員,商河縣民族宗教局副局長。
商河縣第十四、十五屆,濟南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1962年生於山東省商河縣棘城中街
文憑:高中文化程度,政工師職稱。
主要作品
《淨土》
小說以上世紀開始的這次社會大變革為時代背景,以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和心理變化為主線,深刻剖析了在這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心裡的種種躁動和形形色色的誘惑下不同的人生態度,展示了主人公——回族青年馬小明被欲望扭曲了的人性和一段複雜的、對人生鬧劇的體驗過程。面對這樣一個開放的、不安的、現實的世界,何處是他心靈上的一方淨土呢?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傳統文明日益受到歐美思潮的影響。講求效率,追求價值、展現自我,逐漸成為我們的社會風尚,越來越深刻的左右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準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潛在的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這無疑將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大的原動力。但是與之相伴隨的個人主義、以自我中心、貪圖享受的不良風氣,卻也使得當前的社會私慾膨脹、心浮氣躁、物慾橫流、道德淪喪,這些都給我們肌體和心靈帶來了很多隱患。
馬小明自幼與年事已高的爺爺相依為命,沒有父愛,沒有母愛,有的只是黃土地上的一些灰色的記憶。他剛剛走出校門,社會變革就給他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廣闊空間。他在誠實本分的家庭薰陶下長大,又完成了最基本的學校教育。他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屬於自己的一片熱土上發揮所有的聰明才智,是可以改變貧窮命運的。然而,一個偶然的機遇,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他被一種愈來愈強烈的欲望驅使著,背離了他的初衷,背離了他的厚土。人性也被漸次強烈的欲望所扭曲,變得浮躁、虛偽、勢利、貪婪和急功近利。從此,他的人生軌跡就沿著一種不安的躁動、一種背叛來延續,這些只能使他離生他養他培育他的土地越來越遠。 馬小明的爺爺——馬文明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一個德高望重的阿訇,他有著深厚的伊斯蘭文化根基,又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有造詣。但是他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苦苦掙扎了多半輩子,幾度妻離子散。幾度顛沛沉浮,他一生都在尋求一方淨土,但也只能在這種孜孜地尋求中了此一生,他給孫子以諄諄的教誨和循循的誘導,儘管這一切最終都將付諸東流,但真主是會褒獎那些在正道上努力過的人的。 馬小明的妻子劉玉琴,是一個善良、賢惠而又堅強的新時代農村回族婦女。她的青春年華,她的靈與肉、愛情與熱忱,都與馬小明澆鑄在一起了。她為他付出了太多,她的青春熱情都要被他吸空、淘乾殆盡。但是,她最終得到的卻是無情的拋棄,她苦悶和慘澹的心靈何以慰藉? 作品為讀者刻畫出種種在痛苦和煎熬中掙扎的靈魂,將如何超越各自的人生困難?他們在苦苦的尋找,苦苦的等待,漫漫長夜裡,作者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悽美的人生畫卷。 同時作品為我們展現了在儒家學說、伊斯蘭文明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多姿多彩的回民族文化。伊斯蘭追求至善,注重個人道德,追求兩世吉慶,重視培養知恩圖報的文化傳承,是形成回民族共同心理的文化根基。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當前捉摸不定、喜新厭舊、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加上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不輕言失敗,昂揚向上的民族秉性的共同作用,所結出的果實有時並不是甘飴的美味,就像一隻被化肥催熟的哈密瓜,總讓人覺出一絲淡淡的苦澀,這苦澀有時不僅來自於瓜本身,更多的是人們嘴裡咂摸出的結果,更是一種心靈上的缺憾。馬小明就是這么一個典型。 小說為我們揭示出的所有這些,不能不使我們深思:我們心靈的家園、我們心中的那一方淨土在哪裡? 總之,作者以自己對於生活的細心體味,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讀者描述了一段值得我們回味和反思的悲劇故事。作者作為民族宗教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對伊斯蘭宗教文化頗有研究,對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他的這部作品,讓讀者在體味另類人生的同時,也能對底蘊深厚的伊斯蘭文化有所了悟。
《西域東來》
《西域東來》講述的是發生在1220-1234年的故事。它以札蘭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擄掠到蒙古,進而被編為探馬赤軍滅西夏、征大金,最後駐屯於中原的經歷為經,以他和兩個女性的情感糾葛為緯,給我們編織了這樣一段畫面:一個在中亞錫爾河草原長大的少年穆斯林幾經輾轉,最終成了中原地區的回回人。小說通過對這批來自中亞穆斯林的生存狀況、思想文化的變遷,以及他們不幸遭遇的細緻入微地描寫,讓我們理解了這個民族激情澎湃、堅忍不拔、不輕言放棄精神的真正源泉。
張浩春先生做為民族宗教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對民族文化頗有研究,對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以自己對於歷史文化的把握和對生活的細心體味,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對底蘊深厚的回族文化有所了悟。《遷》的出版對於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