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明武宗朝南京戶部尚書]

張津(?-1518),字廣漢,廣東博羅縣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授建陽知縣,築城防盜,建朱熹、蔡元定諸賢祠,置立祭田。

張津(1464~1518),字廣漢,號羅鋒。明代博羅人。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與王守仁交往。授福建建陽知縣,於屏風銘刻“寬一分,民受賜一分;取一文,官不值一文”以自律。當時因建陽縣城未築城牆,處州礦工吳大兒等經常流竄城內搶劫,人心浮動。張津調集民兵,朝夕訓練,以壯聲勢,後又築起城牆1500丈。適逢歉收,甘冒“自專之嫌”,撥出官庫款項糴米賑災,還親自下鄉巡查實情,統計受災人口多少,核發賑濟糧;又勸說富戶借餘糧給本村貧民度荒,由官吏出證,待歲熟償還。使很多災民免於餓死。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因極力推舉周經、劉大廈可任吏部尚書逆旨入獄,經各台省官交章營救得以獲釋。明孝宗末年,向朝廷提出“勤講學、詳下問、慎命令、參眾論”4條建議,多被採納。1507年(明正德二年)巡按廣西,均力役,禁橫斂,罷秕政,拊遠彜,並彈劾總兵韋經擅自轉移官府錢幣。後參與平定廣西富川、賀縣農民起義,鎮壓瑤、僮等少數民族的反抗,還疏奏“先撫後剿”辦法。出任福建泉州知府,因得罪奸黨劉瑾,被劉假傳聖旨將他削職為民。劉瑾敗露後,張津起任寧波知府。惜民力,省浮費,凡可休養生息之事,都加以關注。寧波府遇大旱歉收,奏減免賦稅十分之六。其時倭奴國(古代日本別稱)入貢,常由四明(寧波)登岸,其“性悍而貪”,百姓受其騷擾。居民苦其暴戾,棄肆閉戶以避之。張津便對日人宣諭朝廷之法,散居各寺,籌措供應,令其守法毋縱。日本人畏威,懷德如編民。後來張津升任山東布政使左參政。離寧波之日,郡人遮道,父老哭泣,依依不捨。日本人還替他拉縴,相送數十里。不久,任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提督操江。時承平已久,沿江戰艦朽廢,器械磨損,軍士多役於私門。張津大力整飭,嚴治軍吏,兵威大振。後又因平定江西桃源各峒山民起義有功,升左副都御史,巡撫蘇松諸府,時當地官場素來就有的弊病,盤曲交錯,致難於估量。張津細察搜剔,揭露無遺。有家僮仗勢作奸者,乾犯官府,欺壓民眾。張津即行收訊,繩之以法。其時江南民力已竭,為休養生息,“自身始日取稟五升、薪數束,余悉裁免”。有詔令免除拖欠租賦數十萬兩,而工部以歲辦物料不宜免除,而徵收如初。對此,張津數次奏論,謂“朝廷不宜失信於天下”。又上疏言,織造內臣(宦官)二人,歲計供應果蔬魚肉折銀乃至1500餘兩,江南如此差遣又不止二人。於水旱災害頻仍、公私匱乏,宜命守備內臣督理織造,取回新差內臣,以復甦民力,否則亦宜痛力節縮,“俾民受寬一分之賜”。浙江之孝豐地方有大盜憑險阻抗官府30年不能制。張津奉廷命討伐,遣官兵分布扼塞,然後嚴兵以入,散遣脅從,未經血戰,而擒其頭目。其軍中之令肅而信,士卒不敢擅取百姓一草一竹。處置俘獲之人,區別其情罪輕重,不縱不苛。後升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巡撫如故。因冒暑行師,勞瘁成疾。上疏乞休未準。雖疾病纏身,仍帶病視事。設床褥於廳,疲倦時則臥視文牘,直至疾病加劇才停止工作。卒於任,贈南京戶部尚書。
張津初入官,即留心吏事。凡民生利病,吏胥奸弊,無不知悉。愛惜民財如己膚髓,事無巨細,處置辦法都很得體。下賢好士,善於發揮各人長處,故人人樂為之用。雖位居顯要官職,而自奉如寒士,奉公克己。一生不置田產,宅室皆編竹。在重病之中,還拳拳以職任為憂,不提家事一語,上下為之悼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