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御史大夫張叔者,名歐,安丘侯說之庶子也。孝文時以治刑名言事太子。然歐雖治刑名家,其人長者。景帝時尊重,常為九卿。至武帝元朔四年,韓安國免,詔拜歐為御史大夫。自歐為吏,未嘗言案人,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獄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為涕泣面對而封之。其愛人如此。老病篤,請免。於是天子亦策罷,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家於陽陵。子孫鹹至大官矣。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萬石、建陵侯、張叔之謂邪?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不嚴而治。塞侯微巧,而周文處諂,君子譏之,為其近於佞也。然斯可謂篤行君子矣!
漢書
原文
張歐字叔,高祖功臣安丘侯說少子也。歐孝文時以治刑名侍太子,然其人長者。景帝時尊重,常為九卿。至武帝元朔中,代韓安國為御史大夫。歐為吏,未嘗言按人,割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獄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為涕泣,面而封之。其愛人如此。
老篤,請免,天子亦寵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家陽陵。子孫鹹至大官。
贊日:仲尼有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萬石君、建陵侯、塞侯、張叔之謂與?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不嚴而治。至石建之瀚衣,周仁為垢污,君子譏之。
譯文
張歐,字叔,高祖的功臣安丘侯張說的小兒子。張歐在孝文帝時以研究刑名之學輔佐太子,但是他為人卻很厚道。景帝時對他很尊重,任為九卿。到武帝元朔年,他代替韓安國作御史大夫。張歐作官,從不曾懲治別人,只以誠懇和善來作官。下屬認為他是長者,也不敢太欺瞞他。上報案件,凡是能退回的就退回;不能退回的,他就為罪人流淚,不忍讀文書而把文書封上。他就像這樣關心別人。
張歐年老,請求退職,皇上仍優待他以上大夫的俸祿回家度晚年。家住在陽陵,子孫都任高官。
贊說:孔子說“君子應當少說話而多做事”。萬石君、建陵侯、塞侯、張叔不就是這樣的嗎?因此教育別人不必嚴厲也能達到目的,為官態度不威嚴也可治理國家。至於石建洗衣,周仁穿破衣尿褲,被君子恥笑。
紀年校正
關於張歐任御史大夫一職的時間,無論在《史記·萬石君張叔列傳》還是《漢書·萬石衛直周張傳》中,都記載為元朔年間。然後,這個時間卻與兩史書的其它記敘內容相矛盾。
據《史記·韓長孺列傳》載建元六年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四年後病免當為元光四年。《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亦明確記載:“元朔三年,張歐免,以弘為御史大夫。”以上與《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建元六年(前135年)大農令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四年病免,元光四年(前131年)九月,中尉張歐為御史大夫,五年老病免,食上大夫祿。元朔三年(前126年)左內史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二年遷。”內容相符。故元光五年接手巫蠱案的御史大夫為張歐。
故《史記·萬石君張叔列傳》中記載的“至武帝元朔四年,韓安國免,詔拜歐為御史大夫。”應該是“至元光四年”方合韓安國、公孫弘之傳。
御史大夫
秦代最高的監察官,始皇時此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御史台長官。西漢時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為中二千石。由於御史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西漢初,諸王國也設此職,景帝中元三年(前147)時省去。
先秦的御史本為殿中執法官。西漢時御史大夫雖居副丞相之位以協助丞相綜理大政,但仍偏重於執法或糾察,不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還可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的官吏。
御史大夫屬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繡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為千石,其職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舉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關刑獄之事,如武帝時御史中丞鹹宣治主父偃及淮南王獄。侍御史員十五人,秩為六百石。漢代所謂的御史,有時就是指侍御史。其職掌是舉奏百官的非法和違失,也可奉詔逮捕和拷問有罪的官吏。繡衣御史不常置,其職務主要是奉命鎮壓人民的武裝反抗活動。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並將其祿秩提高到丞相的標準,與丞相、大司馬合稱三公。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又改名大司空。從此到東漢,遂沿續不變。漢獻帝時,在曹操專權的情況下,又恢復了丞相和御史大夫。
西漢晚期,從原來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變為三公並立,是漢代官制中一大變革。到東漢初年,御史大夫的官屬,由御史中丞總領,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為執法和監察機構的首腦人物。
魏晉南北朝有時也恢復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後所設御史大夫,除宋代為虛銜外,均為御史台長官,不再具有漢、魏三公的性質。明改御史大夫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廢。
張叔為人
張叔,原名張歐,是安丘侯張說的小妾生下的兒子。漢文帝的時候,張歐憑藉著研究刑名學說出眾而被朝廷安排在太子身邊,教化、輔佐太子。為東宮侍臣。但是,他雖然研究刑名學說,可是為人卻是十分的忠厚。
景帝繼位以後,廷尉張釋之,因景帝為太子時,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曾有劾奏情事。至是恐景帝記恨,很是不安,時向老隱士王生問計。王生善談黃老,名盛一時,盈廷公卿,多折節與交。王生謂不如面謝景帝,尚可無虞。釋之依言入謝,景帝卻說他守公奉法,應該如此。但口雖如此對付,心中總不能無嫌。才過半年,便將釋之遷調出去,使為淮南相,另用張歐為廷尉。
張歐,治刑名學,但素性朴誠,不尚苛刻,屬吏卻也悅服,未敢相欺。景帝又減輕笞法,改五百為三百,三百為二百,總算是新政施仁,曲全罪犯。再加廷尉張歐,持平聽訟,獄無冤滯,所以海內聞風,謳歌不息。
漢武帝元朔四年,御史大夫韓安國被免職,朝廷任命張歐為御史大夫。從張歐做官的第一天起,他從沒有懷著懲辦他人為目的,一心以誠實、忠厚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事業。他屬下的官員認為他是一位忠厚的長者,因此,都不敢過於放肆。他擔任廷尉的時候,案件已經判定,需要呈送給天子批准,其中如果有可以退回重審的,張歐就將案件退回;如果不能夠退回重審,張歐就表現出一副很不得已的樣子,流著眼淚看著下屬們把奏章封好,然後呈送給天子。他愛惜人的性命竟然達到這種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