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張曉健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
1981年,獲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1986年,獲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環境工程博士。
2007年5月,張曉健作為太湖藍藻事件的核心水處理專家,從2005年11月的松花江事件起,曾多次在震動全國的水污染事件中負責應急供水的關鍵性技術工作。長年超負荷工作使他身患甲狀腺癌,但重大水污染事故一發生,他總是帶病衝到最前方。他被評選為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張曉健近年來所取得的主要學術成果是:
(1)組織全國多家單位開展系統研究,形成了應對水源突發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在近期我國發生的多次水源突發性污染事故中,作為建設部專家組技術負責人,成功開展了2005年11月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2005年12月廣東北江鎘污染事件、2007年5月無錫飲用水事件、2007年6月秦皇島飲用水事件等多次水污染事件中的應急供水工作。
(2)在飲用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方面,組織國內多家科研單位,開展北方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與工藝系統研究,開展多項飲用水處理技術研究,提高了對有機物、氨氮、嗅味物質、消毒副產物及其前體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在飲用水消毒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短時游離氯後轉氯胺的順序氯化消毒新工藝,經濟有效地實現了對微生物和消毒副產物的雙重控制。
(4)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飲用水輸配中的水質穩定控制問題,提出了管網水質生物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的判別依據、影響因素和控制措施。
(5)重視飲用水嗅味問題研究,首次發現重污染水源水中存在硫醇、硫醚類致嗅物質,開展對各類致嗅物質去除特性的系統研究,為應對水源污染造成自來水嗅味問題和一般水源條件下提供高品質飲用水提供了技術支持。
張曉健科研方面先後承擔國家六五科技攻關課題“城市污水處理與再利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課題“城市污水回用技術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含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工藝”、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課題“受污染水源水淨化集成技術與設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飲水的微觀團簇結構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其中“城市污水回用技術研究”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飲用水消毒、消毒副產物、生物穩定性關係研究”科研項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獲“政府特殊津貼”等省部級獎勵10項,共發表科研論著66篇。張曉健同志在科研方面學術思想敏銳,在飲用水微污染處理理論與技術、水質科學與技術、含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處理機理與技術的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可持續發展、水環境保護、水工業等戰略性問題有較全面深刻的認識
人才培養
•教學情況
在教學方面,是清華大學一類課《水處理工程》系列課程的負責人,主講研究生、本科生多門課程,兩次獲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並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在教學管理方面多年擔任環境系主管教學工作的系副主任,並擔任全國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和建設部高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積極推動清華大學和全國的專業教學改革,共發表教改論文15篇。
社會任職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副理事長、《給水排水》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工業用水與廢水》雜誌編委會主任、《環境科學學報》雜誌編委等社會團體職務。在國際學術團體中擔任國際水協理事(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縮寫IWA,中國僅2名理事)、美國水環境聯合會(Water Environmental Federation,縮寫WEF)會員、日本水環境學會(Japan Society on Water Environment,縮寫JSWE)海外會員等,代表國內有關學會積極推進與國外學會的學術交流。
張曉健同志已擔任兩屆校教代會主席團成員和校工會委員,現任校工會業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積極組織校工會的教書育人和青年教師教學活動,並獲得北京市總工會“迎五十年大慶,做跨世紀先鋒愛國立功競賽獎”。
人物評價
張曉健在中國水環境保護與水工業科技發展戰略制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解決2007年系列水危機的核心專家,張曉建保護了公眾的生命與健康。他提醒我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技術的進步始終是環保的核心力量。”(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審會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