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1954年6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76年3月入黨。歷任排長、副連長、股長、所長、科長、副部長、副旅長等職。3次榮立二等功,7次榮立三等功 。

人物介紹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1954年6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76年3月入黨。歷任排長、副連長、股長、所長、科長、副部長、副旅長等職。3次榮立二等功,7次榮立三等功。1992年赴柬參加維和行動,被授予"聯合國維持和平勳章",1999年被總參樹為"優秀旅團主官標兵",2000年被評為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個人。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 張明總參某工程兵旅旅長

在全軍立功受獎的功勞薄上,總參某工程兵旅榮立過集體三等功;在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榜上,這支勁旅又榜上有名;在總參抓基層先進"一線指揮部"的行列里,也連續兩次寫上了這個旅的名字。官兵們說,這些殊榮的獲得,旅長張明功不可沒。

新年伊始,筆者來到駐在燕山之麓的這支英雄部隊。雖然正是數九寒天,但在這綠色的軍營里,記者感受到的分明是春天蓬勃的生機。原因何在?經過幾日的採訪,筆者終於在這位被官兵譽為"功勳旅長"的一個個平凡故事中悟出了答案。

功勳,矗立在官兵的心坎里

2001年4月的一天,老戰士楊國旗敲開了張明辦公室的門。剛一見面,他就緊緊握住張明的雙手,泣不成聲地說:"張旅長,是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原來,1999年上半年,小楊確診患直腸癌後,面對病魔的陰影和家庭的貧困,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張明聽說後,立刻來到他的病床前,用兄長情、戰友愛,鼓勵他振作起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在那段時間裡,張明只要看到有關治癌的偏方,就注意一一記下來,等到探望時捎過去。還多次托人從外地買來特效藥,支持小楊與病魔抗爭。

"對患病的戰士,我們要加倍愛護,不能冷了他們的心!"張明在常委會上大聲疾呼。"一班人"思想統一,傾注真情。旅里不僅全額承擔了小楊數萬元的醫藥費,而且還為其解決了家庭部分實際困難。現在,手術後的小楊思想穩定,病情日趨好轉,在養病的同時,還積極為連隊建設出謀劃策。

寒風中,送行的站台上,老兵們深情的握著張明的手,久久不願鬆開,通紅的眼睛裡流下一行行惜別的淚水……在這一幕幕感人場景的背後,蘊含的是張明一個個解不開的愛兵情結。

逢年過節,在官兵最容易想家的時候,張明總是和機關的同志一道 ,深入到每一個連隊、哨位、值勤點進行慰問,把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官兵的心坎里;數九寒冬,擔心值勤的戰士深夜挨凍,張明讓機關給戰士買來了棉大衣、皮手套、毛皮鞋;施工工地,看到戰士們的服裝磨損得厲害,張明就讓軍需部門送來了一套套嶄新的作訓服、一雙雙合腳的膠鞋。戰士們感慨地說:"我們連隊幹部沒有想到的,旅長為我們想到了;我們自己沒有想到的,旅長也為我們想到了。"

赴柬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同志清晰地記得:1992年的夏天,時任後勤科長的張明,為了保證官兵吃上安全的食品,不顧個人安危,親自抽樣嘗試被熱浪炙烤得開始變質的罐頭,最後導致食物中毒,經緊急搶救才脫離危險。這一壯舉在駐柬維和部隊中一度傳為美談,都知道中國工程兵大隊有一個為了戰士不惜命的"軍需官"。

"帶兵一陣子,為兵一輩子。當領導的,一定要為戰士的明天著想。"在張明的提議下,旅里本著"入伍即入學,退伍即畢業"的原則,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進行協作,每年開辦烹飪、駕駛、機修、電腦、養殖、種植等培訓班,使戰士在服役期間能學到一技之長。

目前,旅里已有1240多名戰士取得了大中專學歷或技術等級證書,工程兵旅也已成為多家公司的定點招聘單位。有400多名退伍戰士憑藉一技之長,在地方找到了用武之地,成為帶動家鄉騰飛的致富能手,有的還當上了經理和老闆。

功勳,熔鑄在基層建設的新貌里

在張明為數不多的珍藏里,有一枚"金質工程兵徽章"特別引人注目。這是對他發揚工程兵"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白龍馬"精神,不計名利、真抓實幹、無私奉獻的最好褒獎。

前幾年,旅里有一個營移駐北京後,暫時住在一座廢棄多年的老營房裡。院內雜草叢生,基礎設施比較差。一到夏天,臭味刺鼻難聞,蒼蠅蚊子滿天飛。留住了官兵的人,但沒有拴住官兵的心,營里的問題接連不斷,每年要求轉業、調離的幹部、戰士人數居高不下。

有一次,技術員小羅在特區工作的女朋友千里迢迢趕到營里準備完婚。可看到部隊住在半山腰,連上廁所、洗澡的地方都沒有,大失所望,第二天就不辭而別。小羅考慮再三,年底還是向營黨委提交了轉業申請。

戰士徐明的父母3次要求來隊看望他,但每次都被他以工作忙委婉地拒絕了,連隊幹部問他為什麼不讓父母來隊,他說:"我不想讓父母看到住的是這個樣子,他們會傷心的。"

類似的事兒還有很多。張明得知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以苦為榮,不等於安於守窮;樂於奉獻,不等於苦熬硬撐,要讓官兵以部隊為家,我們首先要把部隊建設得像個家。"張明暗暗下定決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再苦再難,也要把硬體設施搞上去,營造一個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

近年來,旅里每年都要投資數百萬元,用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樓房1萬多平方米,綠化營院5萬多平方米,鋪設道路2萬多平方米……整個營區實現了"空中無電線,地上無水溝,四季有花草,道路無斜線",建起了一座座花園式營院。2000年下半年,前來參加軍事演練的某部官兵進駐後,由衷地感慨道:"像這么美的營院,再過20年也不會落後。"

張明常說:"我們當領導的,小到一言一行,大到拍板決策,時時刻刻都要把基層官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要求各級幹部"常想基層難,常思基層苦,勁往基層使,錢向基層花",努力為基層官兵解難排憂。

旅里大部分單位駐在偏僻山區,看電視是官兵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但是由於周圍山巒起伏,電視信號衰減厲害,平時僅能收到的兩三個頻道,還經常有影無聲、有聲無影,看電視成了官兵縈繞心頭的一個"奢望"。

這個情況引發了張明深深的思索。強烈的責任感使他敏銳地感到,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官兵的文化生活不能再在低層次上徘徊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論證,張明向黨委提出了從解決看電視難入手,改善官兵文化生活條件的方案。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難題,張明多次深入每個營區調查,並請來廣電部門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施工方案。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全旅所有營區都安裝了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系統,收視頻道一下子增到了20多個。並且,依託上級"綠網工程",連通了中國教育網,戰士們不出連隊就可以上網看新聞、查信息、學知識。

現在,每個連都有一個俱樂部、一個微機室、一個圖書室,一台29寸彩電,一台VCD機。每個營都有一個籃球場,一個羽毛球場……實現了文化設施的配套化、系列化。

在下大力狠抓硬體建設,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的同時,張明同樣注重在加強部隊作風建設上下細功夫、實功夫。

1999年元旦晚上,張明到一個營查鋪查哨,結果還算滿意。但是在回旅部的路上,他總覺得有點納悶,而且越想越不對勁。

這個營此前一直作為保障分隊配屬某倉庫,並由其代管了多年。歸建後,部隊一下子轉變為以擔負工兵專業訓練任務為主的全訓分隊,官兵一時很難適應任務和角色的轉換,各種問題比較突出,一度成為全旅注目的"焦點"。

是營里的情況一下子變好了?還是有人預先通報了情況?揣著種種疑問,張明決定殺個"回馬槍",來個突擊檢查。

半夜12點,張明又折回營里。眼前的景象著實讓他吃了一驚。值勤的哨兵不見了,超過熄燈時間2個多小時,個別官兵還在打朴克……平時"好脾氣"的張明再也忍不住了,平生第一次發了火。第二天,他索性捲起鋪蓋蹲到了營里。

汗水換得碩果來。在張明真抓實幹作風的帶動下,這個營的全面建設呈現出一派新氣象。所屬道橋二連在上級組織的軍事演練中完成任務突出,榮立集體三等功,今年又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連隊,受到上級的讚揚。

自1997年3月擔任旅長以來,張明帶領全旅先後贏得了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抓基層先進'一線指揮部'"等一系列榮譽,並且榮立了集體三等功。

功勳,銘刻在國防工程的質量里

1997年4月,旅里有個營承擔了一項光纜敷設任務,由於部隊片面追求施工進度,混凝土的配方比沒有達到技術指標。張明在檢查中發現這個情況後,當即決定進行全面返工。同時,為了舉一反三,汲取教訓,要求所有工程停工3天,進行自查自糾,在全旅上下開展了一場工程質量大討論。

很快,旅里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工程質量控制的措施。不僅成立了負責全旅工程技術指導和安全管理的項目管理組,而且還建立健全了施工技術責任制和質量監督責任制。每到一個工地,張明總要告誡官兵:"我們從事的是事關國家、軍隊安危的百年大計,一定要始終繃緊質量這根弦,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出現'豆腐渣'工程。"

正是在這種"質量第一"思想的指導下,5年來,工程兵旅承擔的近百項大小工程,質量合格率均達到100%,優良率在82%以上。其中,有一項工程還創下了標準最高、技術最新等"六個之最"的新紀錄。

面對新軍事革命的挑戰和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的要求,張明清醒地認識到:工程兵只會苦幹不行,還要會巧幹;只懂常規技術不行,還要懂高新技術。

為此,旅里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成標準的專業訓練場和功能齊全的軍官訓練中心。設立崗位自學專項基金,為官兵購買學習資料近萬冊,解決函授學費40多萬元。採取以工代訓、送學深造等形式,培養各類專業技術骨幹500餘名。

張明堅持把工程作為科技練兵的陣地,經常鼓勵工程技術人員,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在一次旅里承擔的工程中,要挖掘一個數十米深的豎井。這是工程技術界公認的一個"硬骨頭",如果以傳統方法挖掘,不但費時費力,工程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研究施工方案時,有位技術人員提出了一個新構想:利用定向爆破技術實施垂直爆破一次成形。有人認為,國內外爆破界尚無先例,這樣做太冒險,萬一有個閃失,不僅會影響工程的質量和進度,而且會損害部隊的聲譽。

張明當然十分清楚箇中的利害,但他更看重的是這個方案所具有的創新價值。在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後,張明認為方案可行,果斷地拍板實施。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張明先後9次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召開論證會,對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步驟都進行了縝密的推算和預想。並且不時地給工程技術人員鼓氣:"大家不用擔心,只管放心大膽地去工作,如果出了問題,一切責任都由我承擔!"

2001年9月16日凌晨4時,在數百雙眼睛的注視下,隨著火光一閃,只聽見"轟隆"一聲,豎井一次爆破成形。訊息傳來,張明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項成果很快通過了總部組織的鑑定。專家學者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致認為,這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爆破領域的一項空白,是豎井開掘技術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張明,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用他那執著的信念、無私的忠誠,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模範實踐"三個代表",傾心基層建設,想"打贏"、謀"打贏"的時代之歌,是名副其實的"功勳旅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