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亞[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農民]

張文亞[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農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網河南頻道11月16日電 張文亞是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農民。1991年,他即將高中畢業時,為掙錢給母親看病,含淚離開校園,前往深圳打工。

人物經歷

1992年,張文亞回家探親期間,恰逢老子誕辰紀念日。看到眾多台胞千里迢迢來到靈寶函谷關朝聖祭祖,看到這么多

人如此推崇老子和道家文化,張文亞被深深觸動了。同時,他又為自己雖生在老子著經之地,卻對《道德經》和道家文化一無所知而感到慚愧。

此後,張文亞買來了《道德經》原著、多個版本的《道德經》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一有空便認真研讀,逐字逐句地揣摩研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偉大著作,《道德經》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極富哲理性和思辨性,要想真正讀懂絕非易事。然而,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張文亞硬是憑著一股子鑽勁兒堅持下來了。

在深圳打工,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張文亞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畫:每天至少讀兩小時《道德經》。白天沒有時間,他就晚上挑燈夜讀。由於住在集體宿舍,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張文亞便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邊學邊記,記下了十幾本“枕頭筆記”。長期夜讀,使他的視力急劇下降,他戴上了高度近視鏡,但這些都未影響張文亞潛心研讀《道德經》的熱情。

出身農家的張文亞早已習慣了清貧的日子。在深圳打工的那段時間,他拚命掙錢為母親治病,每個月的工資大部分都寄回了家,留給自己的錢除了填飽肚子外,其餘的幾乎全用在購買有關《道德經》的參考書上。

為了準確把握《道德經》的內涵,張文亞反覆閱讀原著並苦苦地思索著。為了弄懂一個句子,他常會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有時,為查閱有關註解,張文亞常往返於深圳市的各大書店和閱覽室,一天下來,腰酸背痛,渾身像散了架,但他心裡卻是甜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道德經》原著中那一個個深奧的句子,在他的筆記中變成了深入淺出、易於理解,卻又不失哲理、靈性和詩意的通俗譯文。他把《道德經》中的每一句話放在不同的語境、意境中進行解釋,有的句子甚至給出了十幾種解釋。

1998年,張文亞回到家鄉後,便著手整理自己的學習筆記。為確保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詮釋《道德經》,張文亞把部分書稿交給了時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老子學研究會會長的楊炳安先生,請他修正。2000年10月,張文亞把自己多年研究《道德經》的心得寫成了題為《道德經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淺見》的論文。2002年10月,張文亞終於完成了10萬字的學術專著《道德經探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