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三月,張承奉打倒了李氏,重新奪取政權,並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890年),被朝廷正式任命為歸義軍節度使兼敦煌刺史。與此同時,他發展農商,積蓄實力,整訓軍隊,精養兵馬,準備向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開戰。他的目標是“東取河蘭廣武城,西掃天山瀚海軍,北定燕然陰山道,南盡戎羌川藏平”,用強大的武力陸續奪回歸義軍失去的土地。
唐朝滅亡,朱溫建立了後梁王朝,改元開平。歸義軍是唐朝的地方藩鎮,張承奉和其他地方的節度使一樣,不滿於朱溫的篡權自立,在唐亡之後也割據一方,伺機謀求獨立。國以白色為祥瑞,張承奉自號白衣天子、金山國聖文神武帝。節度使衙改成皇宮,又設文武官屬,所有幕臣將士,皆獲提拔耀升。西漢金山國自稱擁有沙、瓜、肅、鄯、河、蘭、岷、廓八州,但實際上歸義軍只能控制瓜沙二州,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鶻交戰,結果一敗塗地。雙方訂立城下之盟,又叫“父子之約”。盟約規定,回鶻可汗為父,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為子,子向父獻城投降,稱臣納貢,結“父子之國”,回鶻退兵撤圍,西漢金山國勢力不得越出敦煌。如有反悔,敦煌城破之日,雞犬不留!
由此,西漢金山國更名為西漢敦煌國,張承奉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改稱敦煌國天王,成了甘州回鶻可汗的兒皇帝。張承奉之後,歸義軍被曹議金所據。
西漢金山國,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於公元910年(一說是公元906年)在瓜沙地區(今甘肅敦煌、瓜州一帶)建立,自稱“白衣天子”。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鶻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由於國力衰微,只好投降。公元911年被甘州回鶻擊敗,成為回鶻政權的附庸。公元914年,金山國滅亡。
“西”指方位,“漢”指漢族人、漢人。“西漢”合意為西部漢人之國。有人以為“金山”指敦煌西南的金鞍山,即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可此山距離敦煌有一千公里,顯然不正確。根據敦煌竹簡、敦煌名族志,張良家族自西漢末就已進入西域,還有索氏、曹氏(見曹全碑)等。而唐朝時四川有金山郡(綿州),此地可能是張氏族人的居住地,因此,西漢金山國有可能是指金山郡西漢張良後裔。按“五行”觀念所指,西方屬金,金為白色,所以“白衣天子”者,即“西方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