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張戰慶
學歷:大學本科
主要作品:
《城鄉結合部》WHERE CITY AND COUNTAY MEET(2001)
- 第十四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2001荷蘭阿姆斯特丹)
- 第二十四屆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競賽提名獎(CINEMA DU REEL)(2002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 首屆中國紀錄影片交流周 (2002—3北京)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中國大陸地下電影展” (2003-10美國聖地亞哥)
-nonfictionChina中國新紀錄影展(2003年-12月廣州/深圳)
-中國宋莊美術館收藏(2006年10月)
《它們都是我們的狗These Dogs Belong to All of Us 》(2003)
- 第十屆香港獨立短片和錄象比賽(ifva) Asian New Force項目(2005香港藝術中心)
《活著一分鐘快樂六十秒》For Every Minute That I Live ,I’ll Enjoy the 60 Seconds
(2006)
- 交叉2006:延展--紀錄片論壇(2006-10北京)
- 第三屆REEL CHINA 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2006-11紐約,上海)
- 英國牛津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7-3英國牛津)
- 雲之南獨立映像節(2007-4昆明)
- 第四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07-5北京)
- 希臘國際獨立電影人電影節(2007-9希臘)
- 台灣鐵馬影展(2008-5台北)
-中國獨立影象年度展(CIFF)年度十佳紀錄片(2008-9南京)
-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2010-6)
-上海外灘美術館(2011-7)
訪談
張戰慶和他的《城鄉結合部》
文/崔子恩
在北京城的西北角,有一處外地來京打工者的聚居地。人力車夫關春奇一家4口,丈夫、妻子、女兒、岳母住在這裡的一間小屋子裡。女兒童靈並不是獨生女。她有一個姐姐在家鄉上學。童靈來京後,在居住地附近一所由外來打工者自主經營的學校上學。童靈來北京之前對天安門非常憧憬。她原以為來北京就能去天安門。她的住所離天安門也只有十幾公里。但是,家境拮据的現實使她這個小小的心愿一直沒能實現。媽媽和姥姥都病在家中,一家人全靠爸爸一人蹬三輪掙錢養活。她和許多打工者的子弟一樣,每天生活在滿是垃圾和廢棄物的環境中。爸爸雖然知道她特別想去天安門,但實在捨不得耽誤賺錢的時間花錢帶她去玩。可是,他又肯花數目不小的錢給家中的大女兒買英語復讀機,給童靈買人身保險。童靈一家居住的那片房子由於是違章建築就要拆除。童靈的媽媽和姥姥回老家去治病。在北京搬了3次家的關春奇只好搬到另一個打工者聚集地。童靈所在的學校也隨後搬往那一處地方。
這就是《城鄉結合部》所呈現的內容。編導張戰慶以這種樸素無華的人物和生活作為紀錄片處女作的選材對象,既需要沉著的勇氣,也需要寬厚的敏銳。
影片中有4個場面相當令我感動。
一是在一家廉價商店裡,童靈的姥姥和媽媽與攤主討價還價。她們是為了給童靈買一件棉質內衣。她們反反覆覆、走掉再走回來,為的僅僅是省下一塊錢。小小的童靈,微笑而靦腆地目睹了全部過程。
一是關春奇為大女兒買英語復讀機時,二話不說就付了帳,而他的妻子則在旁以懷疑的口吻表示對錢的心疼。
一是童靈和她的同學在外來打工者自主經營的學校校園裡進行課間活動的場面。由於學校建在垃圾場的旁邊,校園的小小操場的邊上就是垃圾場。早春時節,狂風大作,沙塵中卻依然活躍著小童靈和她的同學們的身影。他們似乎沒有什麼像樣的遊戲工具,就有人把垃圾堆作了遊戲工具的源泉。對惡劣的環境,他們似乎根本沒有覺察。一個男生奮勇地蹬著一輛三輪車,車上坐滿著他的同學。在模仿父兄的職業操作的同時,他似乎也在演練他的未來——同他的父親一樣的三輪車夫生涯。
再一個就是童靈去不成天安門,就在家居附近的一個塑膠大棚里與小夥伴一起“創作”出一塊大型的“遊樂場”——其中有好幾個用鐵絲懸掛成的“鞦韆”。寂寞無聊的時候,童靈就到這裡來盪鞦韆。
《城鄉結合部》已參展2001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國際電影節,並且已經入圍2002年法國真實電影節。歐洲觀眾較比中國觀眾更先看到了這部DV影片。
《城市畫報》
張戰慶的十年
文/王華震
沒有看《活著一分鐘,快樂六十秒》之前,便已經看過崔衛平對它的評論。一天晚上,她糾集了李陀、歐陽江河等人一同看了此片,對“這部影片如此深入、立體、多層次地表現一個人”表示了極大讚賞。在這部攝於2006年的紀錄片中,導演張戰慶描繪了“三無人員”(無工作、無家庭、無房子)男主人公大剛的無憂生活。他每天逛舞廳,混吃騙喝、招人嘮嗑,當然還有他經典的“逛舞廳哲學”:“十塊錢三張月票,這三張月票十塊錢都能玩兩個月。一次劃掉兩個格,兩個格才三角錢,這三角錢是一上午的時間,三角錢我要摟五個女的,一個女的才花幾分錢,這幾分錢就能抱著這些女人十幾分鐘,你說我快樂不快樂?”
面對高速變化的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和落差,大剛用一種拒絕思考的方式來抗爭。學者們盡可以微言大義,在其中看出“中國底層民眾的精神貧困”,雖然張戰慶也喜歡這樣的解讀,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大剛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好玩的人”。或許這便是評論與創作的最佳互動關係——評論者挖掘出連創作者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影像意義,後者最終被前者說服——布努埃爾表示這就是他喜歡巴贊的原因,後來他去墨西哥拍片之前都喜歡和巴贊討論影片的意義。
張戰慶的紀錄片處女作是他2001年在北京拍攝的《城鄉結合部》。他稱自己拿攝影機一直手抖,從《城鄉結合部》到《活著一分鐘,快樂六十秒》都沒有改善,再加上處女作的音效處理差強人意,這些技術上的缺點是他這部作品的最遺憾之處。但是相比技術,他也覺得如果今天再讓他來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從情懷、結構等方面,未必會比當年更好。“人越大越複雜,不如當年純粹了”,他感嘆道。影片的主人公叫做關春奇,從外地來北京騎人力車的他,帶著兩個女兒、兩個弟弟和一個老母,住在北京城鄉結合部的外來人口棚戶區。兩個女兒關紅靈和關童靈也在附近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上學。那年,張戰慶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則關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報導,於是他搭上捷運、換乘公交、再倒摩的,來到了關童靈所在的學校。最終吸引並打動他的,是這個學校里的一個普通女孩和她“有責任心、也挺好玩”的父親,於是原來準備以拍攝這所學校為主的紀錄片,自然而然地把鏡頭對準了關春奇一家。
住在棚戶區,雖然生活條件艱難,但是導演所主要呈現的還是人際關係中溫暖的一面,關春奇和他母親的關係以及關春奇和他女兒的關係,都在治病、入學、買保險等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這樣的主題取向其實在他後來的片子中也一脈相承,不管他的主人公過著怎樣不如意的生活,他的鏡頭卻更樂意去捕捉人物“快樂”的一面。雖然他自己也承認這可能是“用一種哪怕是虛假的快樂來武裝自己”,但是至少這樣的拍攝效果顯得人物更加立體豐滿。而談到關春奇一家,當年他曾跟蹤拍攝了他們半年,但十年過去了,關家一直在北京居無定所,他已經失去了和他們的聯繫,他所關心的關童靈也整整20歲了。這十年中,張戰慶拍攝的片子還有《它們都是我們的狗》以及歌手汪峰和畫家陳逸飛的個人紀錄片,所有這些片子裡的人物,打動他的,其實和最初的感動一樣——人在歷史中的無奈感和逼仄生活中的一抹溫情。
張戰慶曾經在一個貧困縣的輸油泵站燒鍋爐,也曾當過中學教師和記者。所幸曲折的經歷並沒有把他變成一個憤怒的人,與名字相反,張戰慶本人卻甚是溫和,甚至他的觀眾也因此而變得溫柔。有次他的影片在法國蓬皮杜中心放映,結束後已經晚上12點半,有兩個法國青年一直不肯走,直到他過去一問究竟,他們才吐露“謝謝”二字,之後便起身離開,消失於巴黎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