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2009年,由中國美協委派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對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等12個歐洲國家進行藝術考察,參觀了羅浮宮、奧賽、普拉多、大英博物館等30餘座世界著名美術館、博物館,造訪了莫奈、梵谷、羅丹等20餘位世界名人故居。
2009年被邀請參加中國美協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新春聯歡晚會。
鑒於張懷林在美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和美術出版等幾個領域同時取得的優異成績,2006年,中共中央統戰部授予張懷林“全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先進個人”稱號(全國各條戰線共400名),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賈慶林、回良玉、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藝術成果
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第九屆全國版畫展、第一屆北京國際中國畫展(一等獎)、第一屆全國科普美展(二等獎)、中國書籍裝幀展(二等獎)、加拿大·國際楓葉獎中國畫展(優秀獎)、日本·中國現代版畫展等十餘次國內外大展並獲獎,多幅作品為日本千葉美術館、加拿大大人物畫廊等多家藝術機構和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收藏家收藏。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別赴新加坡、美國、法國舉辦畫展。《美術》《美術之友》《藝術生活》香港《文匯報》、新加坡《新明日報》《聯合早報》美國《美國報導》《時代周刊》《名家書畫·油畫卷》《中國當代版畫》等報刊和大型畫冊曾介紹繪畫、書法作品。著有《世界美術史簡明手冊》《中國美術史簡明手冊》《中國水印版畫》《海外珍藏中華瑰寶》《中國當代油畫家張懷林》等34種專著和畫冊,在《中國書畫》《文藝報》《藝術生活》香港《文匯報》新加坡《藝術天地》等國內外報刊、書籍發表論文、藝術評論及畫冊、書籍序言等28篇。編輯的圖書曾獲亞洲國際博覽會鍍銀獎、日中藝術交流貢獻金獎、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全國(文藝類)優秀暢銷書獎等十餘項大獎,論文獲華東地區一、二等獎。
交流
2003年—2004年,先後出訪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和埃及,2009年,由中國美協委派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對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等12個歐洲國家進行藝術考察,參觀了羅浮宮、奧賽、普拉多、大英博物館等30餘座世界著名美術館、博物館,造訪了莫奈、梵谷、羅丹等20餘位世界名人故居。
業內評價
三十年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為爭取尊重藝術規律而奮鬥過,為了把藝術從外在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從指揮棒下,從教鞭下解放出來而奮鬥而歡呼。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外在桎梏的解除並不是自由的實現,因為藝術自由的實現畢竟是一個沒有止境的歷史進程,就像人類的解放一樣。今天,外在約束的解除過程尚未完結,而內心桎梏的問題又清晰沉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市場環境下,怎么對待名利?張懷林先生說:“好在我對畫畫的功利並不看重,只要畫得開心就行。”他是能夠把功利與開心“摘”得開。很多人就摘不開,選擇開心也選擇名利,於是,還是跟了市場,還是沒有自由,掙脫了外在枷鎖,卻仍在“心獄”之中。藝術手法、風格面貌的問題也與此相通。風格不是面具,不是店裡的時裝,必須首先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不是被人指定的。作品之於作者,首先必須像每日的呼吸一樣自然,像是作者生命里生髮出的枝條,舒捲自如。為了顯得更深刻一些就去修改自己的風格——如同修改自己說話的語調一樣可笑。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格,或許是被遺傳基因決定的,如果想改變自己的風格,只好先想辦法修改自己的DNA密碼,至少也要想辦法破解它試試,而不是所謂的“自由選擇”。
正是從這個角度,我特別看重張懷林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的藝術實踐,看重他的作品裡那些頭頂藍天白雲,腳踏青草黃土,趕著牛兒羊兒,嘴裡哼著山歌的人們和那種無憂無慮的幸福感,並期待他的作品更加豐厚,更加樸素和動人。
戴士和
2007年6月1日於中央美院
( 原文載:《美術之友》2008年第一期,《中國當代油畫家張懷林序言》
戴士和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 教授 中國著名油畫家
主要作品展示
張懷林作品:
藝術活動剪影
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