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寧戲路寬,唱腔功底紮實,不但演唱秦腔很有特色,還兼唱其他陝西地方戲,如碗碗腔、眉戶等,如碗碗腔《桃園借水》、眉戶《梁秋燕》;此外,民歌也是其所長。像《走西口》《三十里明山》《崖畔上酸棗紅艷艷》《又唱流陽河》等。她曾拜著名歌唱家、陝西省歌舞劇院演員馮健雪為師專門學習陝北民歌,可謂戲、哥互補,以戲促歌,以歌補戲,是一位難得的能戲善歌的演員。她自幼聰明伶俐,模仿力極強,在省藝校學習期間,曾因多次習唱秦腔名家蘇蕊娥的唱腔《花亭相會》而磨壞了幾盤帶子,她模仿的奶腔極似蘇蕊娥,被大家稱為“當代的蘇蕊娥”。畢業後分配到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擔任演員,她不計名利,刻苦學藝,努力實踐,那怕是當配角演員,她也一絲不苟,非常認真。她說只有小人物,沒有小角色。就是演丫鬟彩女,她也把這當作向主要演員觀摩學習的好機會,因而技藝大有長進。她的嗓音甜美圓潤,行腔委婉流暢,善於以聲傳情,極富“蘇(蕊娥)派”韻味,同時吸收了秦腔名家蕭玉玲的唱腔特點,深受專家和觀眾的好評。便在省上舉辦的“西鳳杯”秦腔青年演唱廣播唱腔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三連冠。張寧和秦腔著名小生演員李小鋒是梨園伉儷,夫妻倆經常在一起研討、琢磨戲曲藝術的唱腔與表演,在團里分配角色較少的情況下,她發憤圖強,自找劇本,尋求支持,先後和李小鋒等演員合演了《花亭相會》、《蘇三起解》、《四郎探母》、《彩樓記》、《斷橋》等。秦腔傳統折子戲《花亭相會》更是久唱不衰。曾榮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金獎、西北五省(區)戲曲邀請賽一等獎。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專程拜著名聲樂老師展運華為師,提高自己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表現力。演出再忙,她都想法擠出時間堅持學習。經過老師的指點,使她收益匪淺。為了拓展自己的表演空間,張寧還拜著名歌唱家馮健雪為師,學習民歌演唱,並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她演唱的陝北民歌《趕牲靈》、《走西口》、《三十里舖》、《五哥放羊》等深受大眾喜愛,獲得了中國西部民歌大賽銅獎、並在香港成功地舉辦了陝北民歌專場,演出名噪一時。
大約是十幾年前吧,“離城十里張家莊,我的父人稱張百善,我的母高氏人稱賢,上無兄來下無弟……”出人意料,一段《離城十里張家莊》的清唱,使當時西安的解放劇場幾乎沸騰起來,贏得滿堂喝彩,她的嗓音,吐字,行腔,韻味,酷似當年的蘇蕊娥,清脆圓潤,如品香茗,沁人心脾。伴隨著秦腔《花亭相會》唱段的結束和台下評審、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張寧,這位童聲奶氣的旦角演員以“酷似蘇蕊娥”的唱腔特點,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西鳳杯”秦腔廣播唱腔大賽中脫穎而出,並連續三次獲得一等獎。那一年,《花亭相會》火了,張寧紅了。對於剛從陝西省藝術學校畢業的張寧而言,這樣的成績讓她喜出望外,但她深知自己的實力還很薄弱。“觀眾和評審把對蘇蕊娥老師的懷念轉嫁到了我身上,這是對老藝術家的懷念。其實,那時我並沒有唱出戲的魂,只是在模仿。”而最早萌發學“蘇派”唱腔的想法還是在藝校上學的時候。“我在廣播裡無意間聽到了蘇(蕊娥)老師和任哲中老師演唱的《花亭相會》,就學唱了兩句,誰知同學們就開玩笑地說我的嗓音特別像蘇老師。”從此,張寧便迷上了“蘇派”唱腔,聽磁帶、看資料、學唱腔成了她每天必修的功課。然而,藝術貴在個性,一味地模仿前輩,只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這一點,張寧深有感悟。“一個藝術家,第一步應該是模仿,然後根據自身條件走出模仿的階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張寧除繼承了“蘇派”的唱腔特點外,還融入了自己的聲腔和表演,並將《花亭相會》中的某些唱詞清晰化,聽起來婉轉細膩,悅耳動聽。如今,《花亭相會》已成為張寧的代表作,可謂走到哪唱到哪,光演出就達千餘次。當初,為了扮演劇中角色,張寧還特意量體訂做了一套“頭面”和服裝。如今,“頭面”依舊奪目,而那套戲服早已磨破。張寧自己都沒想到,無意間的一次學唱,竟使自己無怨無悔地走上了這條路。“只要認準了方向,我絕對不會半途而廢。”
1980年進入藝校學習時,張寧就一直在嘗試,在探索,像一隻辛勤的蜜蜂,整日在百花園裡搜尋,採集那些最精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然後經過加工,釀造,再奉獻出來。對秦腔旦角行當的前輩、名家,她儘量蒐集她們的錄音帶、光碟,反覆聽、反覆看,一字一句、一腔一調地琢磨,回過頭來再根據自己的嗓音、喜好,選出一些經典唱段練習、學唱,其中很多健在的名家,她除了去現場觀看演出,還登門求教,請她們口傳身授。在排練《蘇三起解》時,她就拜肖玉玲老師為師,請她手把手為自己排戲;全巧民老師演出《虎口緣》,她坐在台下仔細看,完了又跑到後台,當面學唱,請求指點……就跟著秦腔名家肖玉玲學戲,並排了“肖派”代表作《玉堂春》之《蘇三起解》一折。肖玉玲婉轉流暢、淡雅清新的唱腔,細膩傳神、楚楚動人的表演讓張寧領略到了名家的藝術風采和獨特韻味,因而張寧學戲時特別用心。熟悉秦腔的人都喜歡《周仁回府》,裡面的《夜逃》中,周仁被老管家誤會後百口莫辯,嫂子卻在暗處聽得一清二楚。那種委屈悲痛的人生況味常常激起許多人的共鳴。2001年陝西省春節戲曲晚會上在這場戲中,國家一級演員李小鋒扮演周仁,張寧扮演周的嫂子,兩人將此劇演繹得讓人鼻酸眼熱心碎腸斷,全場觀眾的掌聲不絕於耳,張寧那兩聲哀婉的“兄弟———”叫得觀眾席上竟有人淚水盈眶。周仁護送嫂子在夜色中逃走時,一位戲迷箭步衝上舞台,手捧鮮花,斜刺里追將上來,令已漸至幕後的“周仁”們欲逃而不可得,只好“束手就擒”,再次走上前台謝幕。這位“勇敢”戲迷的行動頓時在全場惹起一陣善意的笑聲和掌聲。
1987年畢業進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後,張寧更是得到了馬友仙、郝彩鳳、全巧民等前輩名家的悉心指導。同樣,《金玉奴》的排演也得到了眾人支持,尤其是該劇導演蔡志誠老師。《金玉奴》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經典之作,也是秦腔傳統劇目代表作之一。因外形和嗓音接近於劇中角色,張寧看準了這齣戲,並下了很大工夫來排練。找導演、尋搭檔、做服裝……2006年8月,《金玉奴》最終成型。雖然還沒來得及和廣大戲迷見面,但在接受審查時,專家、領導均給了很高的評價,有專家說這齣戲將會成為張寧的又一代表作。可誰曾想到,最初排練時,張寧卻遇到了重重阻力。“什麼年齡不適合啊、外形條件差啊,很多人都說這齣戲成不了。”面對這些言語,張寧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她馬上找來導演蔡志誠,搭檔徐松林、段敏君投入到了緊張的排練之中。“行不行,等戲出來之後再說。”張寧憑著這股子衝勁和對秦腔藝術的執著,終於將《金玉奴》排了出來。雖然外形和嗓音與劇中人物有些相像,但在刻畫人物心理時,張寧卻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一個16歲的小姑娘,在經歷了一見鍾情、滿心歡喜、被人遺棄、最終被害的磨難之後,心理落差跨度特別大。”戲雖難,但張寧得到了蔡志誠的耐心指導。“一招一式、一個動作、一個眼神,蔡老師都非常注重。雖然是傳統戲,但他卻運用了現代的排演手法,無論是唱工,還是道白都很精彩。”
對一個青年演員來說,走到這一步,本應知足了,可張寧偏偏有點不知足,有點“不安分”,依然在不斷嘗試,苦苦追求,努力拓寬自己的戲路。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扮演的胡秀英、白素貞、柴郡主這些角色的唱段,同樣有滋有味,入耳動人。近年來,她又拜歌唱家馮健雪為師,涉足歌壇,唱起了陝北民歌,還出了專輯,並在香港成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可親可愛的陝北“甜妹子”。起初,我以為她是在追求“市場效應”,待把她的歌曲、戲曲光碟看了聽了幾遍之後才明白,她是為了讓秦腔的韻味更甜更美。果然,在不少秦腔唱段里,既有民歌的纏綿婉轉,又融入了花腔的跳躍歡快,給古老的秦腔增添了現代色彩。 “清粼粼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小芹我洗衣裳來到了河邊……”當一身蘭花花衣服裝扮的張寧憑藉《小二黑結婚》選曲出現在中國西部民歌大賽台上時,台下的叫好聲便響了起來。因出色的表演和唱工,張寧獲得了此次大賽的銅獎。張寧說,唱歌一直是她的夢想嗎,“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沒學成唱歌。母親靠養雞,辛辛苦苦地把我們四個子女拉扯大,很不容易。現在條件好了,我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了。”
2005年11月,在香港舉行的“實驗傳統藝術節”上,在原本以秦腔、崑曲、京劇和河北梆子等傳統戲曲藝術為主的演出中,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張寧卻以一場令人耳目一新,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陝北民歌演唱會大獲成功。談到赴港演出,張寧笑言這是一次真正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過程。原來,在2005年的6月份,香港實驗傳統藝術節的策劃、藝術總監曾念榮先生來西安和李小鋒磋商其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實驗傳統藝術節”的演出事宜中,無意中聽到張寧演唱的陝北民歌,立刻被吸引,於是臨時決定在秦腔、崑曲、京劇和河北梆子組成的整台演出中,加入陝北民歌的演出環節。就這樣,秦腔和陝北民歌這兩種代表陝西或者西北地區藝術形式中的“最強音”,同時登上了國際大都會香港的演出舞台,而張寧也在香港完成了她作為一個民歌手的第一場演唱會和專輯首發式。其實事情還得從2003年8月說起,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節目總監榮念曾來西安與李小鋒商議2005年去香港演出的事項,無意間聽到了張寧演唱的陝北民歌,頗為驚訝。當得知張寧也是秦腔演員時,榮念曾更是對張寧佩服,便開玩笑地說,歌唱得這么好,還唱什麼戲啊。隨後,榮念曾便提出邀請張寧去香港開民歌演唱會的想法。這下可把張寧嚇壞了,因為自己從未受過系統的聲樂訓練,開演唱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榮念曾走後,張寧並沒有把開演唱會當真,但她卻認認真真地跟著陝西省藝術學校的老師展運華學起了聲樂。無論再忙,她都沒間斷過,直到後來,張寧仍堅持到展運華老師那裡學習。長時間的接觸,讓張寧對展運華更加敬重,師生之間的情誼也越來越深了。“展老師身上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她的毅力、堅韌、愛心是一般女人很難做到的。她用愛心延續著身患絕症的愛人的生命,這讓我非常感動,因此我特別敬重她。”展運華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張寧受益匪淺。“在她身上學到的東西是用金錢買不來的,可以說,展運華是我的恩師。”2005年8月,張寧收到了遠在香港的榮念曾寄來的邀請函,邀請張寧到香港舉辦民歌演唱會。拿到邀請函的一瞬間,張寧又驚又喜。“真沒想到自己能在香港開民歌演唱會!簡直和做夢一樣。”就在此時,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張寧錄製的民歌專輯將在2005年11月正式發行,這個日子恰好是張寧在香港舉辦演唱會的時間,兩件喜事,兩份收穫,只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張寧用情真意切的歌聲,征服了香港的觀眾,也走進了每個喜歡她、支持她的人心裡。正如張寧在專輯上所寫的那樣: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香滿乾坤。秦腔與民歌,作為張寧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兩種藝術形式,早已同張寧的生命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秦腔是我的專業,既然是專業,就一定要唱好;民歌雖是業餘愛好,但我要把它當作專業來唱,而且還要唱出成績。”張寧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著自己。在香港演出的成功讓張寧感到了幾許欣慰,也讓香港的觀眾再一次領略了陝北民歌的獨特魅力,據她介紹,演出結束之後,許多外國的演出經紀人都積極表態,希望能夠把陝北民歌的演出推向本國市場,雖然因為簽證時間不夠,他們推掉了於12月3日在約旦的一場演出,但在美國、韓國等國的演出計畫目前正在商談之中,而一手策劃這台演出的曾念榮先生也表示,對陝北民歌的包裝、演出,這一次只是“開始的開始的開始”。而談到自己以後的藝術生涯,張寧則表示,秦腔和陝北民歌都是她的最愛,所以她不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唱歌,首先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006年12月30日晚在西安人民劇院,由陝西省文化廳主辦,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文化藝術報社、陝西人民廣播電台戲曲廣播協辦的全省秦腔中青年演員專場演出第二場即為由張寧主演的《花亭相會》、《蘇三起解》、《金玉奴》等折子戲專場。舉辦“陝西省秦腔中青年演員專場演出”活動,是在秦腔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保護傳承秦腔藝術的一個重要舉措,旨在實施“人才興文”的秦腔發展戰略,積極搭建適合於人才成長的藝術平台,使優秀的中青年秦腔演員脫穎而出,繁榮和發展秦腔舞台藝術,活躍民眾文化生活,從而加強秦腔保護的力度。對此,著名秦腔演員李小鋒說:“她默默無聞了20年,把大部分精力全放在了家裡,確實不容易。這次專場演出,我要為她全程服務,讓她好好地展現一下自己。”在藝校上學時,張寧便結識了李小鋒,並一同排演了《花亭相會》。1990年,兩人憑藉這齣經典之作參加了當年的陝西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讓更多的觀眾認識了他們。同年正月初六,張寧與李小鋒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個人生活
張寧和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小鋒二人1980年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同窗學習7年,聯手演繹了許多經典劇曲:《花亭相會》、《鬼怨.殺生》、《白蛇傳》、《走雪》等。從藝30餘年來,他們辛勤耕耘,不斷推陳出新。先後演繹了《蘇三起解》、《三堂會審》、《別窯》、《坐宮》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唱段。琴瑟相調結同心,鸞鳳和鳴當空舞。二人珠聯璧合,笙磬同諧,成為秦腔界的黃金搭檔,有“秦腔伉儷”、“花亭相會戲鴛鴦”之稱。
作品
《花亭相會》《蘇三起解》《坐宮》《斷橋》《走雪》《彩樓記》等。
評價
自信的女人是美麗的,張寧對此體會很深。從初出校門時的懵懂羞澀,到如今舞台上的灑脫大方,再到現實生活中的隨意平和,愛人對張寧的鼓勵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小鋒給了我愛與自信,沒有他的鼓勵,我的心態不會這么好。”對於自己並不算出眾的外貌,張寧卻有自己的另一番見解:“漂不漂亮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當然非常重要。但真正的美麗並不在外表,女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這種可愛來源於自身的個人涵養與藝術修養。只要充實了自己的內心,魅力就會不知不覺地顯示在你身上。花再美,總有枯滅的一天,但綠葉的生命力更為長久,我願意做一片綠葉。”有著平和心態的張寧,有時也會寬慰自己的愛人,難怪李小鋒說張寧是他的開心鎖。在待人處世上,張寧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寬厚待人,嚴於律己,常懷感恩之心。張寧熱愛秦腔藝術,痴迷秦腔藝術,不管秦腔景氣不景氣,是熱是冷,她都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加上她肯鑽研,悟性好,由她所扮演的角色和演唱的唱段,不論是歡快的,還是悲傷的,或是苦中有樂、樂中含悲的,都能較好地把握人物內在的情感。同時,在繼承傳統,學習名家的基礎上,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創造自己的風格。用她的話說,就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借鑑中提高”。她參加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時,一段《花亭相會》的唱腔,聲情並茂,甜潤如蜜,深深感染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評審。評語就一個字“甜”!她便輕而易舉地拿下了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