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清真寺

張家灣清真寺

張家灣清真寺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鎮村,始建於明,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背景

至元三十年(1293年)開鑿通惠河完工,進一步減少了陸路轉運的騫澀,軍役、河丁、役工、商賈蜂擁而至。就在這個時期(1302年前),江淮各地的富民不斷地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向外地流徙,同時江淮增運又併入海船萬戶府,完全由海道運輸,海運循白河至張家灣,轉運大都,運糧石數逐年有所增益。掌握海運的張瑄,征雇了大量的漕丁人等,往返於南北各埠,商賈亦相繼北渡。增加了南人北徙的有利條件,張家灣和通州城的回族戶數相應增加。隨之,就有了清真寺。

初建

通州區張家灣鎮口清真寺,始建於明,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繕重建

通州區張家灣鎮口清真寺於清代重修。

“十年內亂”間,此寺拆改較大,然而尚存大部,今仍為當地回民活動場所.因其在抗擊英法聯軍中發揮重要作用,放歷史上也有光輝一頁。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張家灣鎮口清真寺東向,山門原為是山頂磚砌仿木結構。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禮拜殿,勾連搭四卷,硬山簡瓦,規模較大。一三兩卷為箍頭脊,二卷為調大脊,大吻壯觀,小獸玲瓏;第四卷明間為窯殿,四角攢尖,綠琉璃寶頂高聳 天空,次間則為卷棚頂,別具一格。博古彩畫精美,西頭磚雕別致,嵌山方圓木窗活潑,井口天花鮮艷整潔.南北配殿與禮拜殿之間有海棠柱曲廊相連。結構嚴謹,錯落有致。

主要建築

張家灣鎮口清真寺院中矗古槐一株,胸圍三抱,老乾童顏,茂比當年。又有四株古柏,組成梯形,今缺東北角一株,1860年8月間,英法聯軍北犯皇都,途經此地,當地百姓,不拘民族,自發起來抗戰,在寺內拍側埋鍋造飯,不幸將其燒死。院內還有古缸一口,浮雕仙鶴、荷花、海水諸紋,圖案勻稱緊湊,刀法流暢,其六角形須彌座束腰浮雕鳥獸紋飾、翠柏銀缸,輝映成趣。

地理交通

張家灣清真寺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鎮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