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研究

張家川回族研究

《張家川回族研究(1)》通過對回族的詳細介紹,揭示了現代化過程中少數民族生活的現象和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文化變遷的規律。本書對了解回族的文化習俗方面又很大幫助。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回族,主要是西域信仰伊斯蘭教的商賈定居中原與當地漢、蒙古等民族通婚所形成的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受兩種文化的影響而形成,即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豐富了中國民族成分及中國文化,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張家川回族是回回民族的一分子,是西北回族的典型代表,對其進行學術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對張家川回族的研究,不僅能揭示現代化過程中少數民族生活的現象,也能揭示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文化變遷的規律。特別是當前國家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飛速發展的形勢下,加強少數民族研究,對於推動少數民族的繁榮及現代化是很有必要。

目錄

第一章歷史研究

第一節“南八營”考

第二節從李得倉致左宗棠書看陝西回民反清運動的起因

第三節清同治年間張家川回族聚居區的形成

第四節從考證地名審視回族聚居社會演變歷史——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名調查為例

第五節張家川的回族

第二章經濟研究

第一節張家川皮毛貿易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節張家川皮毛市場的發展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第三節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第三章文化研究

第一節張家川宣化岡伊斯蘭建築群的特色

第二節張家川回族的傳統文化

第三節張家川的回族與民間音樂

第四節黃土高原上的民族家庭研究——以張家川回族家庭為例

第五節張家川回族婚姻習俗及特徵

第六節宣化岡建築群的中阿建築特色及美學價值

第四章伊斯蘭教研究

第一節雙聯璧——讀《考證回教歷史》

第二節馬良駿及其《考證回教歷史》

第三節張承志作品中的張家川

第四節張家川的清真寺、拱北和道堂

第五節宣化岡拱北的建立及變遷

第六節伊斯蘭教職人員隊伍的培養

第五章民族關係研究

第一節歷史上張家川的回漢民族關係

第二節張家川縣的回漢關係

第三節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回漢民族的村民族關係

第六章人物研究

第一節馬重雍傳略

第二節留此芬芳啟後人

第三節“三馬回”事略

第四節李得倉軼事

第五節崔偉其人及《崔氏宗譜》

第六節考證窪上師傅家世的珍貴史料

第七節馬元章的“和為貴”思想

後記

……

書摘

第一章歷史研究

第一節“南八營”考

“南八營”所指的是哪八個營,這個名稱起於何時?領導人是誰?在起義運動中有何功績?社會影響如何?如此等等,在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回民起義》和慕壽祺編著的《甘寧青史略》以及甘肅有關史志中,只記述了一些比較大的問題,記述比較簡單,且不盡相同,近年來研究論述有關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的文章少,而專題論述“南八營”問題者幾乎沒有。去年出版的《李得倉傳》,是記述南八營最多的一本書,書中提出“早期南八營”和“後期南八營”之說,前者為穆生花所建,後者為李得倉組成,也有把穆生花與李得倉兩支武裝“在教內史上合稱南八營者”。

隴南地區的回民自衛的反清起義軍,在這次起義中的影響比較大。這支義軍實際上是兩支,一支為秦安縣所屬蓮花城、龍山鎮的穆生花;一支為清水縣所屬張家川的李得倉。這兩支都是馬化龍自衛反清起義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穆生花在蓮花城率眾起義,克常家園、邵家店子以及車車塬的壯烈戰鬥和攻守平、固的廝殺中表現了反清到底、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在義士中影響很大;李得倉為維護隴東南地方安全,積極推行回漢團結,幫助殘存義軍度過生存難關,並和哲赫忍耶第七代教主馬元章一起冒死尋找、扶持馬化龍的後裔等,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哲赫忍耶信眾中的影響更大。

“南八營”是指甘肅隴南地區回民自衛反清起義的隊伍,但在起義初期,並沒有這個名稱,隴南起義回民主要以秦安縣蓮花城、龍山鎮、清水縣的張家川和禮縣鹽官地區為基地,而這些地區在當時大多為哲赫忍耶的信眾。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