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張亞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張亞明,筆名蕭楓,啞鳴,男,漢族,安徽省蕭縣人。中國作家協會、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先後為中國礦業報首席記者、《中國報告文學》雜誌編輯、《時代中國》雜誌副主編,現供職於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雜誌影視版。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亞明張亞明
張亞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紀實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先後為中國礦業報首席記者、《中國報告文學》、《中國作家》雜誌社編輯、《時代中國》雜誌副主編,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辦《中國大紀實》雜誌執行總編、《贏在中國圖書創作聯盟》高級合伙人、《中國紀實文學類圖書出版中心》總編輯、《中國環保網》副秘書長。筆耕30餘載,4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見諸全國數十家報刊雜誌,1990年至今,先後出版《旋轉的人生坐標》(1990年安徽文藝出版社),《人生的雕塑》(1995年安徽文藝出版社)、《酒星燦爛》(合作,黃山書社出版)、《歌頌與詛咒》(2000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及《張亞明地礦報告文學集》(2008年中國文聯出版社)、《聖火與鎖鏈》(2008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卑微與崇高》(2008年中國文聯出版社)等報告文學集8部,中篇報告文學《蒼天無淚》、《超越夢想》、《皖軍大提速》、《奔涌的“三江”》獲得較大反響,電視專題片9部,新聞作品集《歷史與現實的交響》(2006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為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輔導教材,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跨世紀大調查》、《東方高地的回聲》以及文化散文集《靈魂的悸顫》將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先後20多次獲政府嘉獎和國家級及省、市各類獎項。張亞明的作品先後受到中國作協、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張鍥、張炯、傅溪鵬、李炳銀、著名評論家曾鎮南及著名作家魯彥周、陳登科等文學泰斗的首肯和舉薦,著名學者梁長森、傅瑛、陳維型等亦分別為他的作品撰寫了評論。

藝術人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張亞明出生於有著“安徽西伯利亞”之稱的蕭縣
自幼童至成年,張亞明幾乎經歷了那個年代的所有苦難:58年的“砸鍋煉鐵”、虛報浮誇,60年代的“民大飢、人相食”,70年代的逃荒要飯、吃糠咽菜,在他的人生閱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被打為右派的父親,更使少年張亞明飽嘗了世人的白眼,世態的炎涼。但也給了他堅韌、不屈而又自信的性格。
張亞明自幼嗜書如命,八、九歲就啃起了《三國》、《水滸》、《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上學時作文屢屢獲獎,三年級作文《“林海雪原”讀後》獲獎幾本小人書,由此萌生了文學夢。國小五年級捲入“文革”渦流,國小校長的父親帶著“高帽”遊街,“黑五類子女”唯有輟學回鄉接受“再教育”,飽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彷徨鬱悶中鑽進書籍打發日月,參加生產隊勞動常常偷懶看小說,在家邊拉風箱邊看書,鍋底火熄了還在“忘我”地拉風箱。儘管發霉的芋乾、苦澀的野菜擋不住飢腸轆轆,紅衛兵抄家時偷藏的兩箱圖書卻能飽餐精神食糧。湊著隔壁鄰居雜貨店的煤油燈,似懂非懂地啃起了魯迅、巴金、高爾基、托爾斯泰、《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批文學名著,趴在茅草屋的地鋪上也曾學習搗鼓不少歪詩和故事,可惜難見鉛字;而後零零碎碎在大隊學校讀了一年國中,兩年高中。憑著幾個“豆腐塊”僥倖進入公社宣傳報導組,從此常常跑到三十公里外的縣城拜師學藝……沙河岸邊,虔誠地寫出了許多帶有時代印痕的通訊特寫和曲藝短劇,黃河故道,也曾自寫油印“自辦發行”了圖文並茂的“黃河戰報”,雖知自己難成大器,但他仍是痴情文學尋找自我。
文革結束高考恢復,動亂中顛簸的弟兄三個同年中榜(大哥是文革前畢業的大學生)。在淮北師範大學(原淮北煤炭師範學院)中文系苦讀的四年中,張亞明將報告文學作為主攻方向。畢業論文《報告文學與通訊的區別》、《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的區別》,得到老師、專家、編輯的首肯,為他未來的新聞、文學之旅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6年,經受了煤礦煉獄的張亞明被調到政府機關,而後進入夢寐以求的新聞媒體,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自當上記者的那一天起,為黨歌哭,為民擊節就成為他的堅定信念,“向生活的每一天挑戰”成了他的座右銘,採訪、寫作成為生活的唯一。新聞采寫上力求生活的真實和形式的多變,力圖有點文采,報告文學寫作則追求新聞性和強烈的時代感,這讓剛剛步入新聞領域的張亞明當年就爆出了“冷門”,由他執筆的配樂報告文學《孤山情》和電視專題片《煤城新姿》在全國廣播電台文藝節目交流和省電視節目評選中分別獲獎。這次獲獎,成了他在新聞與文學相兼的兩個領域拓展的催動力。
1990年,張亞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報告文學集《旋轉的人生坐標》,在後記《心跡的自白》中他曾寫到:“切莫埋怨歷史延誤了自己的青春吧——雖經歷了‘文革’的狂熱、困惑和失望,也感到在人生的路上走的那樣吃力、那樣累;雖然明知自己不會有‘才氣’‘靈氣’下的陽春白雪,也時常嘆息自己的腦瓜那樣笨、筆那樣拙,但我渴望,在這催人發奮的時代能夠超越自我……”
“報告文學的痛苦,就是時代的痛苦”。淮北農村貧苦生活閱歷,淮北煤田四年“煉獄”,礦山“黑色血液”的浸潤,使張亞明深深了解社會底層的喜怒哀樂,清楚社會情緒的激動神經,因此一直牢記記者的責任與良知,堅持為黨歌哭,為民擊節,力求以滲透生活的藝術涵蓋力和冷峻審視的穿透力,表現出時代的思想和理性。或為真善美的張揚,或為假醜惡的鞭撻,或為向歷史發出的詰問,或為向現實發出的呼喚,產生較大影響的《蒼天無淚》、《五溝大賄選》、《311國道劫案備忘錄》等作品,都是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冷峻的筆觸去解剖社會的“痼疾沉疴”,展示病態的人生世相,從而使我們看到了他“記錄”的那些“想像不到的罪惡,想像不到的苦難,想像不到的無奈,想像不到的抗爭,想像不到的沉默,想像不到的感動和想像不到的悲壯”。
在淮北礦區採煤塌陷區二郎廟村,發現80%的村民在危房中度日如年,國小教室屋頂雨天整體坍塌,70歲老太因牆塌腿被砸斷卻無人過問,為百姓鼓與呼的良知與責任,讓他在感傷之餘別無選擇,稿件發於《安徽日報》,驚動省、市及礦務局領導,拖了五年之久的搬遷安置問題三個月解決;烈山棉織廠書記李加民見義勇為,身手致殘卻遭冷遇,張亞明血管脹痛別無選擇,《英雄為何流血又流淚》的稿件見報,又親自找到市長及市政法委書記斡旋,主人翁成了全國見義勇為的典型,受到江澤民及政治局領導的接見;
還有濉溪縣交管理站李從平受賄案、淮北市口子酒廠王先來非法拘禁案……張亞明忍受著不知多少痛,流下不知多少淚,硬是從人治與法治、體制與現實等角度,頂著壓力秉筆喊冤,終使二人無罪釋放,官復原職。
最難忘的是在采寫《蒼天無淚》時,面對百十條錚錚鐵骨的礦工兄弟,用那最古老的跪拜方式向法官請求;面對人們賴以生存的政治空間受到“污染”,面對權錢交易結成的“黑色怪胎”與黑社會的不斷威嚇,張亞明在感受痛苦之餘“別無選擇”,義無反顧地“踏進雷區”。
由此,一個有良知、敢於揭露事件黑幕的記者所能遇到的一切都讓張亞明遇到了。為了給那些一夜之間失去生活屏障而一無所有的煤礦工人討還公道,張亞明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硬挺著,不僅要應付絡繹不絕的說情者,還要應付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省委宣傳部和省新聞出版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不僅要成天防止別人“盯梢”受到人身傷害,還無償拿出家中二萬多元積蓄資助那些吃不上飯的礦工打官司。為了掌握產權轉讓的事實真相,僅張亞明直接接觸、採訪知情人、當事人近百名,記錄稿紙300多頁,錄音磁帶13盒帶,收集各類證人證言、檢舉揭發原始資料有3公斤之多;張亞明坦誠地說道:“記者的責任與良知,決定了我必須為民說真話。儘管我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經受了那么多的風險,但我無怨無悔,如果再碰上這樣的機會,我還會挺身而出,為老百姓說話;如果下輩子讓我選擇職業,我還會選擇記者!”
對報告文學的摯愛,使張亞明這個“兩棲動物”像苦行僧一樣,在艱難地長期不懈地跋涉著。他的認真,他的嚴謹,他的執著,表現在方方面面。他不能容忍文章中的一絲瑕疵,不要說一詞一句,即使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力求準確無誤。為了一篇文章的開頭,尋找一個準確地“切口”,他會煩躁不安地苦想兩天兩夜;為了一個過渡句、一個標題的準確使用,他能將自己關在書房裡“推敲”十幾個小時。
“著文事大,白紙黑字,可不能有絲毫的馬虎。”這是張亞明執著於文字文學的人生態度。“用腳採訪”,“七分採訪,三分寫作”是張亞明身體力行的理念。張亞明認為,“報告文學作家不僅是文學家,還應該是思想家、政治家,應該以平民視角擔當起道義、道德與責任。報告文學作品應該具有思想的穿透力,靈魂的震撼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
張亞明飽蘸深情的筆觸,歷盡祖國大地的山川歷史,廠礦街衢,人物百態。他的激情始終揮灑在字裡行間,流淌在人物血脈。他始終以“發現的眼睛”尋找現實生活中美的元素,著力從那些背負著重任的最堅韌的民族“脊樑”身上表現一種時代精神和人性的光輝。《“孫宜彬現象”》《航船衝過湍流》《假如,當官都像李敏華》《這裡,星光燦爛》《重鑄黑色的輝煌》《關於生與死的報告》《火與土的生命變奏》《霜重色更濃》《追趕太陽的人們》《一個女人和她的“蒲種”丈夫》……《蒼天無淚》《權力與良心》《他們究竟代表誰》《五溝大賄選》《憤怒的白鰱魚》《悲壯的選擇》《311國道劫案備忘錄》……在這歌頌與發現、批判與揭露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置於時代生活的激流中剖析。那一個個帶著金屬質感的文字,猶如一道道荷載著人的崇高境界與精神光輝的流星,划過沉靜的夜空,照亮讀者的雙眸。
2004年起,張亞明進入了地礦文學的創作領域,繼而擔任《中國礦業報》首席記者,一個全新的天地在他的眼前展現。他又一次重塑自我,在超越自我中尋找美的真諦,在理念的提升中衝破傳統桎梏,在擁抱生活中尋找新的風景線……
“過去我曾經說過,認識中國就要認識中國的農民,現在我要說,認識中國的農民就要認識中國的礦工、中國的地質人,他們是中國農民的另一種命運形態。”
張亞明選擇了地礦報告文學,地礦報告文學也擁抱了張亞明。張亞明行吟的步履,穿踏於地質人勘探的每一片大地上。一望無際的雲貴高原有他徘徊的身影;荒草遍地的新疆戈壁灘上,有他跋涉的腳步;冷峻蕭瑟的祁連山下,有他凝視的目光;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有他深沉的眺望;清澈見底的青海,有他深情的注眸……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張亞明認為,莊子的這種思想表現出人生和世界最高境界的追求。一個作品如果能夠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地,反映和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能夠真正給人以震撼的美的東西,才能賦予作品長久的生命力。
從事雜誌工作專業寫作,就有了文化散文《滇西北紀行》,有了長篇報告文學《燃燒的國土》,有了《張亞明地礦報告文學集》系列的問世,既有展示地質人崇高境界與心靈,反映地礦人豐富多彩而又波瀾壯闊生活的篇章:《多棱的“趙文生現象”》《牽著太陽前行》《走在歷史與現實間》《蒼莽的群山》《“皖軍”大提速》《挺起中國煤炭工業的脊樑》《超越夢想》《卓越的追求》《西部太陽神》《“博士局長”與他的和諧彩筆》;又有帶政論思辨色彩的宏篇巨製:《大山回音壁》、《挑戰與抉擇》《金色玲瓏:重扼下的牧歌》、《聖火,在重新燃起》。這些作品,都以一種凜然正氣和昂揚的調子,折射出轉型期中國改革進程的投影。
張亞明以激情書寫人生;以生命拉長時間;以孤燈陪伴寫作;以咖啡澆灌文學的園地。“自知前方面對的是更多的‘未知’與沉重,但我仍願義無反顧地去‘解讀’,去反映,因為——生活在召喚!”張亞明如是說。

主要作品

報告文學集

《旋轉的人生坐標》、《人生的雕塑》、《歌頌與詛咒》、《張亞明地礦報告文學集》、《聖火與鎖鏈》、《卑微與崇高》

新聞紀實集

《歷史與現實的交響》

散文

《滇西北紀行》散文系列

詩歌

《站在十月的肩膀眺望》、《北方的大山》、《長城秋韻》

古體詩

《西夏帝國感賦》、《端午——悼屈原》、《七律.婁山關》、《卜運算元·上饒集中營》

其他作品

《尋找失落的文明》、《燃燒的國土》《奔涌的三江》、《權力與良心》、《沉重的解讀》、《五溝大賄選》

相關文章

《張亞明地礦系列報告文學集總序》張炯
《寫在張亞明報告文學集的前面》——李炳銀為《歌頌與詛咒》序言
《特別能戰鬥的報告文學作家》——傅溪鵬《張亞明報告文學集序》
《當代鄉土報告文學的開拓者》曾鎮南《歌頌與詛咒》序
《率真的猛士翔實的華章》——曾鎮南《卑微與崇高》序
《塑造新時期先行者的豐碑》趙臘平《張亞明地礦報告文學閱讀與思考》
《以山的名義思考》——劉江《卑微與崇高》序
《堅守歷史的真實》——傅瑛《張亞明報告文學讀後》
《鋼與柔:張亞明報告文學的品位》——陳維型《報告文學寫作論稿》
《為改革者雕像》梁長森——《歌頌與詛咒》序
《時代的折光理性的思辯》——胡正強《張亞明新聞作品集代序
《展時代風貌作歷史見證》——謝天勇《張亞明新聞作品之系列報導讀後》
《時代的追蹤人生的探索》——李永健《評張亞明報告文學》
《責任意識與環境守望》——魯西《評張亞明的調查報告》
《多元化的紀實真實美的境界》——胡正強《張亞明特寫紀實作品分析》
《評論是社會的“手術刀”》——賈廣惠《張亞明新聞評論特色評析》
《淺談張亞明通訊的寫作特色》——王正祥《歷史與現實的交響》評論
《具體生動如睹目前》——胡月《張亞明訊息寫作特色分析》
《本質的發掘詩化的表現》——沙月梅《張亞明廣播電視專題分析》

作家寫作家

《大地之子——張亞明》黃思民
《丹心為人民熱血寫春秋——記張亞明》馮長福
《張亞明——激情寫人生》張福華
《張亞明的“咖啡人生”》曾烈

榮譽

《孤山情》獲全國廣播電台1988年文藝節目配樂報告文學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