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下轄鄉]

建國鄉位於木蘭縣境東部,全鄉總面積77.5平方公里,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2萬人,其中朝鮮、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0%。鄉政府駐地建國村。

基本信息

建國鄉

1.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建國鄉

建國鄉隸屬木蘭縣管轄。位於縣境東部,東與東北部與通河縣毗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里。 建國鄉一帶,東北淪陷後期,分隸五站村和大板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11月,隸屬城東區和利東區管轄。1950年10月,改隸第四區和第六區。1956年春,撤區劃鄉,分屬勝利等鄉。1958年3月,劃歸新設定的興隆鄉。1958年9月,改稱興隆人民公社。1962年將興隆公社劃分為五站、建國兩個公社。1984年春,將建國公社改為建國鄉。 建國鄉全境中、北部為山區,南部有小部分平原。白楊木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全鄉總面積77.5平方公里,有耕地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全鄉共轄興順、建國、興福、建設、老紙坊、廣信、永興、勝利、建發、大橋、富強、福合、紅鮮、富興、新立、永富等16個村,其中紅鮮村為朝鮮族聚居區。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2萬人,其中朝鮮、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0%。鄉政府駐地建國村。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建國鄉地處白楊木河兩岸,南距縣城6公里,幅員面積810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大 體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13.7萬畝,耕地有一半川地,有一半川地集中在白楊木河到岸的衝擊原山,另一半主要是山地,轄區10個行政村(其中有一個朝鮮族村)61個自然屯,總人口17000人,人均耕地7畝,區內有四個國營林場,一座白楊木水庫正在修建中,有風景秀麗的雞冠山,一座角閃岩礦,二座矽石礦,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2.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建國鄉

建國鄉隸屬拜泉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與克東縣接壤,北與克山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0公里。 建國鄉駐地田鳳屯一帶,清代中葉後,為依克明安旗遊牧地。清末,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名為田鳳者到此開荒,逐漸形成屯落,故名“田鳳屯”。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劃歸拜泉縣管轄。中華民國及東北淪陷時期,按元、亨、利、貞字排列,田鳳屯為貞字二排十井,又名太平莊。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改為建國村,隸屬拜泉縣第十區管轄。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建國鄉。1958年9月,改為建國人民公社。1984年初,改為建國鄉。 建國鄉全境地勢西高東低,潤津河支流流經境內,建有勝利、大治兩座水庫。全鄉總面積149平方公里,有耕地15.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馬鈴薯等。畜牧業以飼養馬、牛為主,並建有畜牧繁殖場1處。鄉辦工業有澱粉、麵粉、鐵木綜合廠等。全鄉共轄民政、民主、振祥、新福、大興、興旺、建國、保家、東風、曙光、進化、堅固等12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1萬人。鄉政府駐地建國村。

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建國鄉

建國鄉隸屬樺川縣管轄。位於縣境西部,松花江右岸,西與佳木斯市郊區毗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2公里。 建國鄉名源於駐地建國屯名。建國屯,原名田祿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建國屯。建於中華民國初年,隸屬樺川縣富田區,1930年改隸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屬太平鎮區,後歸田祿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8年隸屬蒙古力區,1949年末改隸建國區,1950年7月改隸第十區。1956年4月,設定建國鄉。1958年3月,並人星火鄉,同年9月改稱星火人民公社。1959年3月,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63年從星火公社劃出,成立建國公社。1964年8月,又劃回樺川縣管轄。1984年4月,政社分開,改為建國鄉。 建國鄉轄境為沿松花江的狹長形狀,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全鄉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占80%左右,是樺川縣水稻主要產區之一。鄉辦工業有油氈紙廠、制磚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1749萬元。全鄉共轄紅旗、臨江、永豐、黎明、建設、大堆豐、群力、西太平等8個村。1990年全鄉總人口1.31萬人,其中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6%。鄉政府駐地紅旗村。

4.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風區建國鄉

鄉情概況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風區建國鄉,位於東風區最東部,鄉所在地西距區政府僅14公里,佳撫公路穿境而過,是承東接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建國鄉東鄰星火鄉,南連四馬架,西接省水稻研究所,北臨松花江。轄區面積81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耕地5.3萬畝,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鄉,素有“魚米之鄉”和“佳木斯市東大門”的美譽。全鄉有8個行政村和一個良種場,現有黨支部11個,黨員289名。2005年被市委命名為“五個好”鄉鎮黨委,2006年被區委授予農村工作先進黨組織榮譽稱號。建國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電力充足,交通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改革開放以來,建國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集農、工、商、貿於一體的新的小城鎮發展格局。[1]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鄉生產總值實現7360萬元;鄉本級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100元。 農業產業化發展日新月異。初步形成了水稻良種繁育、綠色水稻種植、優質大米加工、畜禽規模養殖、農用車運輸、大型機械規模作業和麵包車出租的農業產業結構,並實現規模效益。目前,綠色水稻面積達到5.6萬畝,年產量2600萬公斤,年效益6200萬元;水稻良種面積7000畝,年350萬公斤,年效益達262萬元。養殖業出現了以養豬、養牛為龍頭,鏈式拉動的綜合發展格局。 全鄉養殖專業村6個,養殖專業戶140多個,蛋雞年存欄3萬隻,肉牛存欄3200頭,羊存欄1.2萬隻,豬存欄1.5萬頭,馴化養魚水面3000畝。建國牌系列大米通過省工商局註冊,銷往全國各地,享有盛譽。依據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的思路,依託國家農業部水稻原種基地和省水稻研究所的技術優勢,現正加快建設“水稻良種之鄉”,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生態區域。 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湧現出年產值超百萬元的企業24家,年產值超千萬元的村6個,形成了以造紙、水泥瓦、米業加工、良種行銷農機製造與維修等為龍頭的企業群體。順發紙漿回收加工廠通過技術改造,生產的黑面亮光果袋紙產品已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主要供應山東、天津等地。年產值2000萬元,利稅可達100萬元。辰光水泥瓦廠經過二期項目改造,年產值在1200萬元,利稅可達60多萬元。將全鄉21家米業加工企業整合為建國鄉米業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300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彥興、江畔、福田、江源、佳佳福等米業為龍頭,帶動其他米業加工廠共同發展的格局。2007年新增企業2戶,個體工商戶32戶,新增銷售收入達500萬元以上企業1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萬元,工業增加值3200萬元,產品銷售收入7600萬元。[1]

社會事業

實行信訪穩定例會制、定期排查制和匯報制,嚴格目標考核,全鄉安定和諧。計生工作2006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先進集體模範標兵”稱號。加快鄉村公路建設,改造通村公路19.2公里,新修村級公路2公里。強化勞務輸出,加強勞務培訓,共培訓勞務人員900人,新增就業崗位250個,完成勞務輸出1420人。實施自來水工程,投資200萬元,解決建國村近5000人飲水問題。強化安全生產,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牢固樹立安全意識,為爭創市級安全示範鄉鎮”奠定了基礎。扶貧救濟、民政、基層文體建設工作蓬勃發展。投資70萬元重建了鄉衛生院,實行了新型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投資200萬元開發建設了1680平方米的農貿中心商品樓,教育實現了中國小一體化規模辦學,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進展,促進了社會事業協調發展。[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