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延壽大豆栽培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區後開發耕地,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在5%以上,使用少量的化肥和農藥就可以獲得優質高產大豆,沒有農藥殘留。另外,南北山區是延壽縣第三、第四積溫區,晝夜溫差大,積累乾物質多,內在質量高。延壽大豆多為扁圓和長橢圓形,粒形較小,籽粒飽滿,表面光滑,硬度好。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延壽大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大豆是自然界中所有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之王,延壽縣種植的三大作物之一。延壽大豆多為扁圓和長橢圓形,粒形較小,籽粒飽滿,百粒重19—21克左右。粒色一般為黃色、淡黃色。臍色為淡黃色。表面光滑,硬度好。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高於禾穀類和薯類食物的2.5—8倍。因此,大豆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多吃大豆及其製品有利於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大豆蛋白製品眾多,如大豆蛋白粉、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大豆組織蛋白等。這些產品可作為蛋白質原料,添加到肉製品、麵製品、兒童食品、糕點、冷飲等各種食品中。

內在品質

由於延壽大豆多種于山地,其內在質量和營養成分明顯優於熟地栽培。經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乾基)含量大於40%、粗脂肪含量大於20%。粗纖維含量大於9%、每100克延壽大豆含a—維生素E含量大於0.1國際單位、含鈣大於140毫克、含鐵大於8毫克、每千克大豆含鋅大於43毫克、含硒大於0.01毫克、17種胺基酸含量大於35%,非常適合加工優質豆瓣醬。

等級分類

延壽大豆分為三個等級,為一等大豆,二等大豆和三等大豆。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延壽大豆生產地域地勢平坦,無工業“三廢”污染,地淨田潔,土質肥沃,為黑粘土、沙壤土質,地勢低洼,土壤有機質含量3%—6%,自然肥力較高,特別適合大豆生長。

水文情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境內有螞蜒河、亮珠河兩大水系,該基地位於灌溉區上游,無任何污染。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在46.9%。現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25座,萬畝以上灌區10處,提水灌溉站點617處,塘壩1600座。

氣候情況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

延壽縣地處中緯度亞洲大陸東側,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年平均氣溫為2.6℃。歷年最低氣溫為-42.6℃,歷年最高氣溫為35℃,多年平均積溫螞蜒河兩岸為2493.5℃,山區與平原過渡地帶丘陵漫崗區為2300℃左右。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22—129天。縣境內年平均降水量為570.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90.1小時,延壽縣的氣候特點是典型的水旱兼作農業氣候區,適宜於大豆的種植。

歷史淵源

延壽縣種植大豆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延壽縣誌》記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建縣時就開始有農民種植大豆。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延壽大豆面積已達53.682萬畝。

到偽康德元年(1934年),延壽大豆43.395萬畝。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掠奪,大豆生產受到影響。到1949年大豆面積縮減到18.012萬畝。

1981年開始,延壽縣試驗示範並推廣東農26大豆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逐步結束大豆人工埯種、扣種的傳統種植技術。實行起壟合理密植栽培技術。大豆產量有原來的畝產100—150斤,一躍提升到300—350斤,實現翻番增產。

1990年,延壽縣在肥料使用上,結合有機肥逐步增施化肥用量,在除草方面結合人工中耕除草逐步推行化學除草,減輕農民勞動量。

1995年,由於高效經濟作物的迅速發展,延壽縣部分農民大面積種植大豆經濟作物。

2002年開始,延壽大豆面積逐年增加。延壽縣全面整合大豆品種,按區域布局和積溫區劃,全縣主推五黑農54、黑農48、黑農38、黑農44和合豐45等核心品種,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全面推廣大豆龍三栽培豐產技術、機械播種技術、平衡施肥技術。

2008年開始,延壽縣實施品牌戰略,引進大豆深加工企業。

生產情況

1985年,延壽大豆種植面積達18.6913萬畝,畝產234斤,總產4379萬斤。

1999年,延壽大豆種植面積發展到40萬畝。

2007年,延壽大豆種植面積發展到60萬畝,產量6萬噸。

2010年,延壽大豆種植面積3.33萬公頃,產大豆7萬噸左右。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

2017年,延壽縣種植大豆種植面積40多萬畝以上,年產量近10萬噸。

產品榮譽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延壽大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延壽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西麓,松花江南岸的螞蜒河中游。東經127°54'20″—129°04'30″,北緯45°10'10″—45°45'25″,西部、南部與尚志市為鄰,東北與方正縣接壤,西北與賓縣毗連。東西長90千米,南北寬65千米,總面積3149.55平方千米。全縣有5鎮4鄉106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61.5萬畝。地理標誌保護區域9.46萬公頃,包括延壽鎮、六團鎮、安山鄉、壽山鄉、玉河鄉、延河鎮、青川鄉7個鄉鎮的旱田大豆主產區。

質量技術要求

(1)選地與選茬

要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經過伏、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的地塊,前茬以玉米、馬鈴薯為主,不重茬,不迎茬。

(2)種子及其處理

A品種選擇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經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優質高產、熟期適宜、喜肥水、抗逆性強的品種或專用品種。大豆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要選擇矮稈、半矮稈、耐密稈強抗倒伏優質高產品種。

B種子精選、處理

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使種子純度、淨度不低於98%,發芽率不低於90%,含水量不高於12%。

①種子包衣。播種前用35%多克福大豆種衣劑包衣。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2.5%的適樂時懸浮劑拌種,大豆根潛葉蠅、蠐螬等地下害蟲可用50%的辛硫磷拌種,陰乾後即可播種。

②微肥拌種。畝產200千克、220千克地塊可選用鉬酸銨、硼鉬微復肥等進行拌種,以提高大豆出苗率和固氮能力,陰乾後可進行種子包衣。

(3)施肥

A施底肥

結合整地200千克地塊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有機質含量8%以上)30噸,畝產250千克地塊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有機質含量8%以上)45噸,結合秋整地做底肥一次施入。

B種肥

①施肥原則。採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各地可根據測土結果因地制宜確定施肥量。

②參考施肥量。畝產150千克地塊每公頃化肥使用量尿素要在45—50千克左右,磷酸二銨150千克左右,硫酸鉀50千克左右;畝產200千克地塊每公頃化肥使用量尿素50千克左右,磷酸二銨175千克左右,硫酸鉀75千克左右;畝產250千克地塊每公頃化肥使用量尿素50千克左右,磷酸二銨200千克左右,硫酸鉀100千克左右。

延壽大豆 延壽大豆

③施肥方式。在播種的同時施入種肥,種肥要做到分層側深施,一般分上下二層施肥,上層施在種下5—6厘米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施肥量占總施肥量的1/3。下層施在種下12—14厘米處;肥量占總施肥量的2/3。

(4)播種

①播期

5月5日至5月10日。

②播法

機械壟上雙行等距精量播種,選擇氣吸式播種機或2BT—2型播種機,65—70厘米行距;45厘米窄行密植地塊套用2BTG—3型播種機精量播種。

③播種量

根據品種特性、肥水條件及栽培方式而定。

公頃播量千克/公頃=公頃保苗數×百粒重(克)/淨度(%)×發芽率(%)×105×{1+田間損失率(%)}田間損失率以10%計算,實播量與計算誤差為±3%。

壟三”栽培技術要求公頃保苗25—30萬株;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要求公頃保苗35—40萬株。

④播種質量

播種均勻無斷條,20厘米內無籽為斷條,每5米斷條不超過一處。機械壟上播種時應對準壟頂中心,偏差為±3厘米。

(5)田間管理

A中耕

當大豆拱土時,進行鏟前深松。出苗後及時鏟趟,做到兩鏟三趟,鏟趟傷苗率小於3%。後期拔淨大草。

B灌水

根據旱情和生長發育需水規律各地要因地制宜進行灌水。

C促控結合

大豆前期長勢較弱時,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千克加磷酸二氫鉀1.5—2.5千克溶於500千克水中噴施,並根據需要加入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大豆植株生長旺盛,在初花期選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劑進行調控,控制大豆徒長,防止後期倒伏。

D化學除草

①播後苗前土壤封閉處理。春季乾旱區提倡苗後除草,如土壤墒情好可採取土壤封閉處理。在大豆播後出苗前,每公頃用90%乙草胺(禾耐斯)1800—2250毫升加48%廣滅靈800—1000毫升對水450千克土壤噴霧。

②莖葉處理。在大豆出苗後,雜草2—4葉期,每公頃用5%精禾草克乳油750—900毫升加25%的氟磺胺草醚1000—1500毫升,對水450千克噴霧。

E病蟲害綜合防治

①蚜蟲。點片發生並有5%—10%的植株卷葉或有蚜株率達到50%時,百株蚜量達1500頭以上,天敵數量很少時,每公頃用10%的吡蟲啉1500克對水450—500千克噴霧。

②大豆食心蟲。當上一年的蟲食率達到5%以上時達到防治指標,每公頃用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毫升製成毒棍,每4壟插一行,每5米插一根,或用菊酯類的農藥常規噴霧。

③草地螟。大豆百株有幼蟲30頭—50頭,大部分幼蟲3齡期,可用2.5%敵殺死225—300毫升對水450—500千克常規噴霧。

④大豆菌核病。7月初用25%施保克1500毫升/公頃或40%菌核淨1050克/公頃於發病初期噴一次,隔7天—10天再噴一次。

(6)收穫

A收穫時期

人工收穫,落葉達90%時進行;機械聯合收割,葉片全部落淨、豆粒歸圓時進行。

B收割質量

割茬低,不留莢,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一般為5—6厘米。收割損失率小於1%,脫粒損失率小於2%,破碎率小於5%,泥花臉率小於5%,清潔率大於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