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技體育主力軍,先後代表參加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捷報頻傳,為競技體育稱雄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第29屆、30屆、31屆奧運會和第12屆、13屆全運會參賽成績均居中西部第一。建校至今,學校共獲得奧運冠軍16人次、世界冠軍100人次、亞洲冠軍123人次、全國冠軍948人次,培養出張蓉芳、梁艷、朱玲、高敏、陳龍燦、唐琳、陳靜、鄒凱、馮喆、任茜、鄭潔、晏紫、陳興東、周建安、蔣文文、蔣婷婷、邱波、朱雨玲、鄒敬園等一大批競技體育領軍人物,為乃至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9年,學校因在北京奧運會和第11屆全運會作出突出貢獻,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集體三等功。目前,學校擁有涵蓋18個奧運大項的運動隊,下設田徑、足球等項目和專為運動員開展文化教育服務的教育中心等23個系(中心)和職能部門。
文化教育成效顯著。學校文化教育在受到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制約的情況下,依然創造性地完成了歷史使命。2006年,為順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省體育局將學院教務處、體育系和省體育運動學校整合為學校教育中心,按照國家有關部委和省級相關部門的要求。特別是2008年經市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學校附屬學校(系全國所有運動技術學校中唯一設立的附屬學校,中央電視台曾專題報導)。目前,學校已建立起包括大專、中專、義務教育和其它培訓在內的四級教育體系,為運動員勇攀世界體育高峰提供了文化教育保障和智力支持,在運動員體育職業技能培養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迄今為止,共培養畢業生近萬名,向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學校等普通高校輸送生源近千名。1997年,學校被省教委評為“成人高等教育評估良好學校”。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學校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建校以來,共投入10多億元改善基礎條件。目前擁有太平寺、犀浦等校區和紅格訓練基地,包括辦公教學用房、訓練場館、運動員公寓、康復中心用房等在內的建築總面積達24.1萬平方米,各類訓練、教學、科研設備設施日益改善,特別是訓練場館方面的硬體設施條件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較大優勢。其中,主校區太平寺校區曾被列為省“十五”期間“十大精神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之一;華西壩校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承擔著學校多個項目的日常訓練管理任務,校區內的省游泳館曾是成都市地標建築;犀浦校區作為“中國田徑協會國家田徑隊訓練基地”;都江堰校區系香港賽馬會捐資援建,是集訓練和教學於一體的現代化校區;雙流校區作為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曾多次承接國家羽毛球隊訓練、比賽任務;紅格訓練基地屬於亞高原綜合實訓基地,可同時滿足500餘名學員的訓練需要。分布在上述校區中的省田徑學校、體操學校、游泳學校,是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綜合保障日益加強。學校人才隊伍不斷最佳化,師資力量得以增強,科研醫療水平提高,後勤保障日趨完善,包括人、財、物在內的綜合保障明顯提升,促進了學校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推動了體育與教育的協同發展。康復中心已達一定規模。
創新發展初見成效。學校充分依託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體教結合”、“省市聯辦”等發展新模式。通過省田徑學校與成都市華陽中學成功合作田徑項目,首創“體教結合”模式,之後相繼又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開展田徑項目的合作。另外,與北京師範大學青年女籃、南京體育大學擊劍、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網球和綿陽市南山中學網球等項目也走向了共建合作之路。特別是綿陽市南山中學網球項目作為“體教結合”模式的代表,擴大了網球項目隊的選材面,使我省青少年網球訓練回歸到“國小、國中、高中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加強了網球項目和學校體育的融合,真正實現了由“運動員學生”向“學生運動員”的轉變,受到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並正在積極推廣。同時,與綿陽市柔道、德陽市女子拳擊、涼山州男子拳擊、自貢市跳水、遂寧市跳水等項目的聯辦合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6年6月,我校就轉型組建廣西體育大學向省體育局請示並獲準。同年9月,省體育局正式向省教育廳提交了《省運動技術學校改制組建廣西體育大學申報材料》。2017年4月,省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組親臨我校進行實地調研考察,聽取了我校有關情況匯報,對我校辦學條件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3月4日,省政府下發《關於同意省運動技術學校改制為廣西體育大學的批覆》,學校改制工作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