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富川

廣西富川,指的是富川瑤族自治縣。是一處行政區域。富川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11°5′—111°29′,北緯24°37′—25°9′之間。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的都龐、萌諸兩嶺余脈之間,東連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南部鐘山縣,西與恭城縣接壤,北與湖南省江永縣相連。位於縣治駐富陽鎮,縣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廣東省廣州市380公里,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距離為586公里,與全縣轄12個鄉鎮,145個村(街、居)委會,總面積1572.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地屬楚越交界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縣地屬南海郡。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屬南越國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境始置馮乘、富川縣,同屬交趾刺史部蒼梧郡。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馮乘、富川均屬交州蒼梧郡。三國時期屬吳,黃武五年(226年),馮乘、富川同屬荊州臨賀郡。西晉永嘉二年(308年),馮乘、富川屬臨賀郡。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馮乘、富川屬臨慶郡。宋泰始六年(470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封國),馮乘、富川屬之。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臨慶國復為臨賀郡,馮乘、富川同屬之。梁普通元年(520年),今縣地置臨賀、樂梁郡,馮乘屬臨賀郡,富川屬樂梁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富川縣屬富州(州治在富川縣,即今鐘山)。開皇十九年(599年),臨賀、綏越(南朝陳置,在今鐘山縣南)、盪山(南朝梁立,在今賀縣西)等縣劃入富川,更名賀川縣,屬永平郡。馮乘屬零陵郡。唐代,馮乘、富川縣均屬賀州,後屬桂管。其中天寶二年(743年) ,富川縣曾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名富川縣。五代十國時期(907—948年)馮乘、富川屬楚地,948年後屬南漢。宋開寶四年(971年),廢馮乘縣,東部劃入今湖南江華縣,西部劃入富川(今自治縣縣域),富川縣屬廣南東路賀州。馮乘縣從置到廢計有1082年的建置歷史。宋大觀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屬廣南西路賀州。元代,富川縣仍屬賀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縣屬賀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縣改屬潯州府,後屬平樂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縣治所從鐘山鎮遷至靈亭鄉,即今富陽鎮內的明富川縣城。清順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曆九年,即1655年),富川縣屬平樂府。民國元年(1912年),富川縣屬平樂府。民國2年7月屬灕江道,治桂林;民國3年6月屬桂林道,治桂林。民國6年7月,劃富川縣南部置鐘山縣,富川縣屬桂林道,治桂林。民國19年屬平樂民團區, 治八步。民國21年4月,屬桂林民團區,治桂林。民國22年10月屬平樂民團區,治八步。民國23年3月屬平樂行政監察區。民國29年4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 治八步。民國31年3月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治八步,一直至民國3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元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駐富陽鎮,屬廣西省平樂專區。1952年7月,廣西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核轉,並經政務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併置富鍾縣,治鐘山,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專區。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鐘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設定富川縣,縣人民政府駐富陽鎮,屬梧州專區。1983年8月30日, 國務院批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富川瑤族自治縣的請求報告,同意設立富川瑤族自治縣,撤銷富川縣,仍屬梧州地區管轄。1997年7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梧州地區,成立賀州地區,富川瑤族自治縣屬賀州地區管轄。2002年7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屬賀州市管轄。

經濟概況

富川瑤族自治縣地處桂湘粵結合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唐、宋、元屬賀州,明洪武(1377年)後至清屬平樂府,民國初屬桂林道,後歸平樂行政督察區及平樂專屬。1950年成立富川縣人民政府,1952年與鐘山縣合併,改置富鍾縣,1961年與鐘山縣分治,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瑤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1572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耕地面積235.8萬畝,其中,其中水田面積35萬畝,旱地面積24萬畝,全縣轄12個鄉鎮、137個村委18個社區,總人口32萬人,其中瑤族人口占47.5%。境內資源條件豐富、歷史文化悠久,自古有“富裕之川”美譽。 29年來,富川黨委政府以發展為己任,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在經濟建設、民生髮展、社會穩定、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近年來,富川按照“穩中求進、加速轉型”的主基調,緊緊圍繞賀州市第三次黨代會為富川發展的科學定位“依託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示範區核心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工業、循環農業、打造循環工業強縣、電力強縣、特色優勢農業強縣和瑤鄉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目標,結合富川發展實際,牢固樹立“標兵”意識,全面實施“生態立縣 富民強縣”發展戰略和加快實施建設一個城鎮群,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基地、中國瑤鄉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力發展電力、水泥建材、煙輔、食品加工、臍橙、生豬、蔬菜、烤菸、文化旅遊等九個支柱產業的“139” (一城鎮群三基地九大支柱產業)發展思路,努力建設“幸福富川”,打造“瑤鄉明珠”,全縣各族人民民眾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體驗了更多和諧幸福,經濟社會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勢,全縣GDP由1983年的0.81億元,增長到1993年的5.13億元,年均增長20.33%(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13.18億元,年均增長9.9%(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40.11億元,年均增長14.93%(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49倍;財政收入由1983年的716萬元,增長到1993年的6245萬元,年均增長24.18%(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6138萬元,年均增長-0.17%(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3.37億元,年均增長23.73%(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47倍;全社會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83年的924萬元,增長到1993年的9140萬元,年均增長25.75%(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29762萬元,年均增長12.53%(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72.19萬元,年均增長 48.97%(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78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3年的188元,增長到1993年的284元,年均增長4.21%(10年增長數),2003年達到1584萬元,年均增長18.75%(10年增長數),2011年達到4483元,年均增長13.89%(8年增長數),比1983年增長 倍;全縣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在2006年首次由“一二三”變為“二一三”,實現歷史性突破,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著,縣域經濟已搭建起以華潤火電、水泥、啤酒為龍頭的賀州華潤循環工業示範區富川核心區,形成了以電力、建材、彩印、樹脂加工等民族工業框架;建成了廣西唯一的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目前,全縣種植水果40萬畝,其中臍橙25萬畝,無公害蔬菜年複種面積20萬畝,春烤菸年種植面積超3萬畝,是“中國臍橙之鄉”和“中國特色農業百強示範縣”;城鄉風貌建設走在全區前列,成功創建“全國文明縣城”和打造鐵耕、大深壩等40多個果香景美富裕和諧新農村;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2007年來,富川縣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標準化農業生產縣,三次獲得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三年獲得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區“雙擁”模範縣、全區招商引資先進縣等諸多榮譽。

行政區劃

2000年,富川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4個鄉:富陽鎮、城北鎮、朝東鎮、麥嶺鎮、葛坡鎮、福利鎮、古城鎮、蓮山鎮、白沙鎮、油沐鄉、石家鄉、新華鄉、柳家鄉。(9個鎮、4個鄉:富陽鎮、白沙鎮、蓮山鎮、古城鎮、福利鎮、麥嶺鎮、葛坡鎮、城北鎮、朝東鎮、新華鄉、石家鄉、油沐鄉、柳家鄉)100富陽鎮轄:新永、仁升、陽壽、鳳凰、城東、馬鞍山、新建7個社區;鞏塘、獲慶、鐵耕、沙汪、朝陽、羊公、竹稍、茶家、新壩、木榔、山寶、西屏、社三、黃龍、江塘、大圍、澇溪、洋溪18個村委會。101白沙鎮轄:白沙社區;井山、木江、雞嶺、檠田、茶青、坪江6個村委會。102蓮山鎮轄:蓮山街社區;吉山、沙洲、金峰、羅山、蓮塘、洞口、下壩山、洋獅、米溪、魯洞、荊早11個村委會。103古城鎮轄:橫山社區;粟江、茶源、山田、高路、莫家、秀山、塘貝、楊村、大嶺9個村委會。104福利鎮轄:香草坪社區;福利、羅豐、花坪、毛家、紅岩、浮田、務溪、洞池、白竹、水頭屯10個村委會。105麥嶺鎮轄:麥嶺社區;麥嶺、長春、大壩、新造、小田、秀林、高橋、湧泉、月塘、村黃、金田、和睦、三民13個村委會。106葛坡鎮轄:葛坡街社區;林桂、宅祥、極樂、山塘、斑竹、岐山、深坡、馬坪、上洞、合洞、馬槽、樓村12個村委會。107城北鎮轄:城北社區;城北、馬山、石獅、倆源、泗源、巍峰、新寨、矮嶺、6合、鳳嶺、栗木崗11個村委會。108朝東鎮轄:朝東社區;朝東、東水、黃寶、秀水、和平、岔山、民主、塘源、蚌貝、營上、儒子、桐石、龍歸、石林、高宅15個村委會。200新華鄉轄:新華社區;東灣、新華、井灣、盤壩、蓮山塘、坪源、路坪、先鋒、路溪、龍集10個村委會。201石家鄉轄:石家社區;石梘、曹里、城上、黃竹、坪珠、龍灣、澤源7個村委會。202油沐鄉轄:油沐、茶山、黃沙、長塘、鯉魚塘、福溪6個村委會。203柳家鄉轄:柳家社區;鳳嶺、長溪江、新石、下灣、石壩、龍巖、洞井、洋新、大灣9個村委會。2005年,富川瑤族自治縣撤銷1個鄉。撤銷油沐鄉,整建制併入朝東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社會事業

科技

富川瑤族自治縣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圍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這條主線,著重抓好農業科技推廣、實用技術培訓、農業信息服務,科技為農民插上騰飛的翅膀。為了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力,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村社會不斷進步,富川堅持“科技興縣”戰略不放鬆,並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保障各項科技工作的落實開展。建立完善覆蓋全縣範圍的科技業務機構,形成政府涉農部門、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科技協會“三網合力”的科技聯動格局, 建設一支志願服務農村的科技進村入戶人才隊伍,為農民送科技、做示範,把農業實用新技術推廣到農村第一線。如今,全縣共有科技協會40多個,會員近4000人,培育了各類鄉土人才2萬多人;多措並舉加大科技金費投入,進一步加強農村科技服務平台建設,建成開通“富川農業信息網”、“廣西科技信息網”富川節點等近10個縣鄉村農業信息網站(點),為農村科技能人、種養大戶等進行網上學習、交易開闢了綠色通道,幫助農民搭上了科技信息“直通車”;此外,通過落實農村黨員大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等,根據特色產業特點和農民需求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為新農村建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領頭羊”。

教育

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家庭引導、學校教育、社區攜手共同構建起一個未成年人成長與發展的良好平台,以教育、服務、維權三個重要關鍵環節為抓手,開展“志願服務、主題實踐、希望工程”等一系列活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步入新天地。富川在關注未成年人成長中,特別重視家庭給予引導,在社區中打造無“黃、賭、毒”良好環境,並增加未成年人娛樂、休閒、學習等場所。在校園裡廣泛開展隊旗、隊徽、隊禮、入隊儀式教育和主題隊會,培養未成年人光榮感和使命感,開展“愛心助成長”、“手拉手”、“十個一”青少年志願者服務等活動,在未成年人中倡導奉獻、誠信、友愛、進步的良好風尚;建立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監測機制和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警機制,鞏固少年軍校、科技夏令營、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構築堅固的安全螢幕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