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設在所內的"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以分子標記和轉基因等現代生物技術為重點,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材料的選育研究。 該所各研究室在“八五”期間共取得科研成果25項,其中國家級1項,部省級11項,育成新品種16個,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多萬畝,獲得社會經濟效益12億元。 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自1985年代即開始甜玉米的資源引進和育種研究,是廣東省從事甜玉米研究歷史最長的單位之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是1996年初以原旱地作物研究所為主體與原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花生、甘蔗、菸草研究室和花生綜合實驗廠組建而成,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的全省九個確能體現廣東優勢和特色的公益類型科研機構之一,主要從事花生、甘薯、玉米、甘蔗、菸草等旱地作物新品種選育、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有關套用基礎的研究與開發。在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品種資源研究與利用方面處於國內先進水平。"七五"、"八五"期間分別被評為全國科研院所"三百強"和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2002年被評為"體現廣東優勢和特色的優秀公益類型科研機構"。 該所現有在職職工76人,其中專業技術幹部38人,全所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名(包括離退休人員),有2人獲得廣東省丁穎科技獎,1人獲得廣東省青年科技標兵稱號。設在所內的"廣東省農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以分子標記和轉基因等現代生物技術為重點,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材料的選育研究。全所擁有辦公、實驗大樓面積1800平方米,田間試驗調查工作室800平方米,溫網室400平方米,院內試驗地50000&127;平方米,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和花生野生資源圃設在所內。該所各研究室在“八五”期間共取得科研成果25項,其中國家級1項,部省級11項,育成新品種16個,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多萬畝,獲得社會經濟效益12億元。“九五”伊始,該所已承擔各級科研課題31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5項,省部科技攻關11項,國際科技合作6項。建國以來,本所研究開發的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在我省及華南地區大面積推廣套用,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自1985年代即開始甜玉米的資源引進和育種研究,是廣東省從事甜玉米研究歷史最長的單位之一。目前資源收集與創新、新品種選育、生物技術研究以及產業化相關技術研究的固定人員9名,其中博士後2名,博士1名,繁制種和推廣固定人員4名,目前收集整理的玉米資源有1000多份,培育的玉米品種達到15個,通過廣東省和國家審定的品種8個,尚有多個品種正在參加國家和廣東省的各級試驗,獲得各級成果獎勵4個,獲得國家品種權保護1項。目前從事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包括:甜、糯登特用玉米資源收集與創新;玉米基因克隆;甜玉米抗蟲轉基因育種;分子標記在甜玉米種子純度鑑定和雜種優勢群劃分中的套用;甜玉米抗性資源的篩選與鑑定;生物復配農藥的開發與生物源種衣劑的研製;甜玉米生產配套技術研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