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廣東省立廣雅中學的前身為廣雅書院,創辦於1888年,是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所倡辦。
廣東省立廣雅中學的前身為廣雅書院,創辦於1888年,是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所倡辦。
辛亥革命後,改為廣東高等學校,校長為黃節。1912年10月21日,廢高等學校制,改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因此,以後便以10月21日這天為校慶日(解放後,1949年11月1由按管小組接管,改以11月1日為校慶日)。
1914年11月,第一屆中學生畢業。1921年1月,招收女生,男女同校。廣州學校男女同校,早在清代末年,創始於南武學堂,但以後又男女分校。辛亥革命後,男女同校招生,則為省立一中。同年7月,試行新學制,設定教務、總務兩部,將四年制中學改為高、國中各三年。學生達七百多人。是全國最早試行新學制學校之一。這時新學制還未經教育部正式頒行。當時的校長為王仁宇。對學校的設施,有所改革。如在教學方法上,提倡啟發教學法;在學生管理上,提倡學生自治,成立學生自治會,管理生活和社團活動;並提倡學術討論,推廣課外閱讀。
省立一中試行新學制時,只辦國中,1924年7月,第一屆國中畢業,增辦高中。設文科、理科、商科。1925年7月,停招高中商科,增辦社會科。開始施行軍事訓練。讓學生學得一些軍事常識。這時中國共產黨在省立一中已有地下黨組織,與中山大學同成為當時革命活動中心之一。領導青年從事各種革命活動,跟校內、外的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在校內的存在和活動,直至解放前從未間斷。
歷史沿革
1922年,該校增設訓育部。1928年,梁漱溟任校長,設校務委員會,取消各部主任,設校務委員五人,兼管教務、訓育、總務事務。同年8月,改為省立實驗中學。停辦高中理科。取消男女同校,將女生分別撥入執信中學和省立女中。實行導師制,每一教學班設一專任導師,負責該班學生的學習、言行、生活的管理和指導。在教學方式上,採用輔導教學法,由導師提出課題,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完成課業,導師才進行講授。在整個教和學的過程中,導師作用,在於啟發引導,輔導自學,解決疑難。試行不久,因師生均感到負擔過重,予以取消。又提倡“教、學、做”合一精神,設定自然科學館,分生物、物理、化學三部,重視實驗與講課結合。在校內設木工場、藤工場,將校外田產闢作農場。國中生必須從事木工、藤工勞作,製成成品,才算合格;高中一年級生必須在農場從事一種勞作。課外活動方面,設文學、數學、英語、社會、繪畫、書法、攝影、歌詠、養蜂、養雞、園藝、標本……等小組,讓學生髮展和擴大其知識與興趣。體育方面,將早運和每日的體育活動,成為學生在校的生活制度。
1929年7月,黃慶繼任校長。基本保留梁漱溟在任時的一切措施,不久,高中增辦普通科和師範科。
1931年7月,霍廣河任校長。將部份書齋改建樓房九座,樓下作為課室和膳堂,樓上作為宿舍。並增闢實驗室、儀器室和圖書館。1932年8月,省立二中與該校合併,規模擴大。高中共有十二班,國中共有八班,學生一千多人。
1935年8月,改校名為省立廣雅中學。1936年,黃慎之任校長,取消校務委員制,改設教務、訓育、事務、體育四部。設班主任和科主任,每一教學班設班主任一人,國文、算學、英語、史地、博物六科各設科主任一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遷校於順德縣碧江鄉。廣州淪陷後,再遷茂名縣。1939年3月,改辦為廣東省立南路臨時中學。以後又遷校至信宜縣水口。1941年,恢復廣雅中學原校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廣州西村原校複課。有高中、國中各六個班。在新的形勢下,校內地下黨組織團結進步師生,進行新的革命鬥爭。進步的教師,參加地下教聯活動;進步的同學,參加地下學聯活動。終於迎來了解放。
自廣雅書院開辦經改設為省立一中、廣雅中學,至解放前,歷任負責人如下:廣雅書院首任院長為梁鼎芬,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校長為黃節,以後的繼任者為陸錫璜(1913年2月),彭金銘(1913年9月)、李伯賢(1917年7月),張香譜(1920年8月),袁振瀛(1921年1月),王仁宇(1921年7月),關素仁(1924年2月),鄒卓然(1924年7月),陳璠(1925年7月),田家傑(1927年1月),彭德祿(1927年4月),黃佩綸(1927年7月),黎傑(1927年10月),黃希聲(1928年2月),梁漱溟(1928年8月),黃慶(1929年7月),霍廣河(1931年7月),黃慎之(1936年8月),馮肇光(1941年2月),王興瑞(194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