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應急病原學檢測重點實驗室

況本實驗室於2003年經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審評並批准立項,項目建設期限為3年,依託於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實驗室設立實驗室主任1名、副主任3名,設定固定人員38人;在固定人員中,有2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研究方向以建立一個開放性應急檢驗實驗室平台為目標,深入研究已知的病原體特性,在一定範圍內組織開展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監測與預警研究,並為處理不明原因傳染病事件提供基礎研究的實驗條件與環境。

概況

本實驗室於2003年經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審評並批准立項,項目建設期限為3年,依託於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擁有工作用房面積2000M2,設定配套設施達到國內甚至國外先進水平的各類功能實驗室8個(病毒學、細菌學、分子生物學、愛滋病、食源性疾病病原學、寄生蟲學、媒介生物學、形態學實驗室)。實驗室設立實驗室主任1名、副主任3名,設定固定人員38人;在固定人員中,有2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省CDC作為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有3名博士後人員已出站。在實驗環境設施上,現已配備:遺傳分析儀、PCR儀、脈衝場電泳儀、二級生物安全櫃、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蛋白質分析系統、全自動細菌鑑定儀、酶標檢測系列設備、超低溫冰櫃等一系列檢測設備與環境。

研究方向

以建立一個開放性應急檢驗實驗室平台為目標,深入研究已知的病原體特性,在一定範圍內組織開展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監測與預警研究,並為處理不明原因傳染病事件提供基礎研究的實驗條件與環境。

研究內容

建立病原生物檢測技術信息庫;制定我省應急病原學檢測技術規範,開展制定符合國家標準規範甚至國際參比實驗室規範的檢測方法與程式的套用基礎研究;建立完善的病原微生物的可利用資源收集與管理體系;建立應對新出現傳染病的應急病原學檢測技術平台,建立完善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技術體系;組建初期著重以SARS、霍亂、登革熱、愛滋病、瘧疾、常見食物中毒致病菌等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打好技術平台建設的基礎,以帶動其他病原檢測技術研究的開展。

近期目標

本項目建設期間主要完成SARS應急檢驗技術平台及相關病毒快速檢驗平台的建設、建立腸道致病菌基因指紋圖譜庫及耐藥性信息庫、制定應急檢驗技術指南以及建立創新體制的疾病監測網路、建立應對新出現傳染病的應急病原學檢測技術平台的研究目標。預期通過三年的建設期,實驗室實現承擔1-2項國家級科技攻關課題的研究;2-4項省級科技攻關項目或衛生部專項研究項目;3-5項各類科技基金項目。

中長期目標

本項目利用3年建設期完成實驗室硬體的建設與套用基礎研究體系的建立,在今後的5-10年發展中,爭取在1-2個研究領域建立具有國家或區域性參比實驗室能力的功能實驗室,主持或參與制定我國應急病原學檢測技術規範、指南甚至國家標準的制定;健全和完善疾病監測檢驗網路的建設,完成快速高效的應急檢驗技術平台構建;完善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庫、組織細胞庫、血清庫等可利用資源的收集與管理體系,為實驗室的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依靠菌毒種管理系統及疫情信息網的建設,從分析病原體分布及疾病流行特徵兩方面入手,開展傳染病暴發疫情的預測預報研究,力爭在1-10年內建立1-2種傳染病疫情的預測預報模型。

實驗室主任簡介

林錦炎主任,1957年8月出生,1982年廣東藥學院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現任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中心副主任,職稱為主任醫師,現從事傳染病學和消毒學專業。2003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全國消毒技術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消毒產品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衛生標準委員會委員。

開放課題簡介

登革病毒基因工程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劑盒的研製:該項目主要對制約我國酶聯免疫試劑發展的抗原製備技術進行攻關,在充分吸收國外抗原基因工程製備技術後,加以改進,建立一套克隆、表達並純化出登革病毒1-4型特異性抗原方法,進而開發出新一代登革病毒感染系列酶聯免疫診斷試劑。由我們課題組研製,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Dengue IgG(IgM) ELISA檢測試劑盒已成功用於今年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登革疫情樣本的檢測,這兩個試劑正在進行國家新藥證書及生產文號的申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