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開瑛

廖開瑛

廖開瑛,空軍總醫院原腫瘤研究室主任。1930年生,江蘇南通人。

基本簡介

廖家是遠近聞名的中醫世家,當地的府、縣地方志中有多處記載。民間更是流傳著許多關於這個家族治病救人的傳說。

廖開瑛出生才幾年,其父廖成便應約赴東北投軍抗日,在抗日名將馬占山的隊伍里任總部醫官。後抗日隊伍被打散,廖成定居哈爾濱,以開診室為生。廖開瑛就是在這裡漸漸長大的。受家庭的薰陶,廖開瑛六、七歲時,即能依方抓藥,對中藥的熟知超過一些學徒多年的藥工。十二、三歲時便能把脈、開方,醫治一些常見病。

1948年,年僅18歲的廖開瑛兩副湯劑救了一位援華蘇軍上校的命。他由此得到了駐華蘇軍著名軍醫烏里揚可夫的賞識。後經他舉薦,廖開瑛被破格送到蘇聯基輔醫科大學進修數年。

1952年,廖開瑛回國後又繼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進修四年,畢業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空軍某院任職,祖傳中醫療法和紮實的西醫理論使他逐漸形成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風格。後來,他被調到空軍總醫院擔任內科主任。

1964年,廖先生在該醫院任內科主任時,他科里的一位大夫說了幾句政治上違禁的話,加之這人又曾是國民黨的舊軍醫,於是便成了院內整風的重點。廖開瑛書生氣十足地為其打抱不平,結果與院領導發生了激烈爭論。當年12月,他被分配回哈爾濱,來到了一個只有7個人的小門診部,做了個普通醫生。不過,這個小診所竟比一些醫院還紅火,有時半夜就有人排隊掛號,許多外地人甚至從幾千里外前來就醫。他們全是奔廖先生來的。

1981年,落實政策後的廖開瑛重新回到空軍總醫院任腫瘤研究室主任。一九八三年五月,他正式將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用於臨床。

根據“扶正改邪”的理論,他把扶植患者體內正氣,恢復、增強免疫功能做為突破口,再通過人的免疫功能去抑制癌細胞、轉化癌細胞。

廖先生的第一個臨床病人是北京某醫院的一位副院長,他是胃癌患者。經廖開瑛治療幾個月後,他又在原檢查醫院進行了全面檢查,結果表明身體一切指數正常,切片檢查亦未見癌細胞。

一九八九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北京市台辦負責同志陪一位中年人來到廖先生家。這中年人是來祖國大陸談投資建廠的台灣客商,第二天一早就要返台。這天晚宴時,聽人說起廖先生的高明醫術,想起家中患淋巴癌的老母,連飯也顧不得吃完,就來尋醫求藥。廖先生詳細問了病情,送他夠兩個月服用的“項腮消癌散”藥。兩個多月後,這位台商再返北京市登門致謝,說他老母服藥後身體已好,無以為報,想送一輛標緻牌小汽車給廖先生。廖開瑛堅辭不受。最後,客商設宴相請,並即興賦詩以贊:母子今能同歡樂,全仗神州有華佗。沐雨常念云何在,一統中華海難隔。

廖先生還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巡回醫療。每到一地,他都考察當地特有的草藥資源,求教於古老的壯醫、瑤醫、藏醫等民間名醫,收集到許多未收入藥典的地方特有的藥用植物。並對它進行橫向比較,從中分離攝取,經反覆的藥理實驗,他把其中的七種配進治癌藥中,使之更有效,更完善。

在十多年臨床實踐中,廖先生共收治了海內外癌症患者三千八百三十六例,他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為人們解除著病魔的肆虐,使其中很多人踏上了新生之路,搭上了奔向新生活的末班車。

主要成就

1994年的中日醫學大會把廖先生和他的治癌理論、系列新藥推向了世界。他被推選為中國抗癌協會理事和全軍腫瘤研究專家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