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湖北省教學名師
廖漢元,1938年8月生,武漢科技大學機械自動化學院教授,湖北省首屆教學名師,1960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高校教齡47年。1993年榮獲湖北省人事廳、教委 “湖北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1997年榮獲湖北省高校工委、教委 “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榮獲“湖北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 先後講授《機械原理》、《機構學》等多門課程,深受學生的愛戴。廖漢元教授編寫了機械原理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指導書》、《機械原理教學指導》、《機構綜合和最佳化》及《齶式破碎機的設計理論及套用》等100多萬字的教材和學術著作。廖漢元教授先後發表了30餘篇學術論文,獲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獎一項,省教改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曾應湖北省機械原理教學研究會推薦向全省同行進行教學示範。在教學與科研中注重培養機械系統設計和創新能力,獨創性地編撰了以全解析法為特色的《機械原理》教材,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並於1998年被評為部級重點教材。他不僅教書,而且重視育人,多年來先後培養和指導了十餘名青年教師,他們都成長為教學骨幹,獲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和“十佳青年教師”等眾多榮譽。 “點子教授”—— 廖漢元 “廖老師,你怎么不參加我們的這次研討會?如果有你參加,我們可以討論的點子就更多了。”在一次全國機械學術交流會後,時任湖北省機械學會秘書長的華中科技大學的傅強志教授遺憾地說。 我校機械自動化學院的廖漢元教授給同行的印象就是:一個滿腦子新奇點子的人,人稱″點子教授″。他在國內許多重要的專業學術著作中發表過近100篇論文,提出很多有創意的“點子”。 在廖教授還很年輕的時候,他的智慧就初露鋒芒。他和另外一位袁姓教師提出的“平面機構平衡理論”在當時國內來講是很有開創性的觀點。但由於他們在機械方面的資歷尚淺,當時沒有多少人重視,為此他們和清華大學的動力學權威唐繼寬進行了一年多的書信探討。後來唐教授主動寫信而且對外宣布:廖漢元和袁利敏兩位同志的觀點是正確的。權威專家的贊同和支持極大地鼓舞了廖教授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創新就是點子。 在機械學院,一直到90年代,學生們仍使用機構圖解法求取數據,這種方法既不精確也不優良。針對這種情況,廖教授開創性地提出用解析的方法取代圖解法。他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同事孔建益老師主編並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機械原理》一書。該書受到國內權威人士的一致好評。評審教研課題專家組楊遠山教授說:“這是國內外唯一一本關於全解析法的機械原理教材。” 在教學課程的體系改革上,他提出了教材應面向新世紀、體現先進性、富有時代氣息的“點子”。他認為廣泛而恰當地使用計算機CAI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師源不足的問題,提高教學的質量。 高校的擴招使學校的教學資源面臨嚴重的壓力。尤其對於工科的學生,需要配備大量的實驗設備。在傳統的實驗課上,學生需要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煩瑣的計算和繪圖上,很少有時間去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提出大膽創新的方案。針對這種情形,廖教授把計算機輔助實驗引入到學生的實驗課上。由計算機來代替學生進行大量煩瑣的計算。這樣在學校的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學生們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其他的解決模型;教學的目標就變成了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驗證性的實驗變成綜合性的實驗和創新性的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式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目前,廖教授正在和他的同事一起設計這樣一套軟體和模型,讓學生改變“學習機械就是一些棍棍棒棒之類的東西”的觀點,讓他們從學習中體驗到機械的奧妙所在。一位不太喜歡實驗課的學生對廖老師說:“通過這樣的實驗,我一定會堅定信心,感到其中樂趣無窮,不會討厭那些麻煩的實驗了。” 學校的年輕教師的教學質量關係到學校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命脈。對於年輕教師的培養,他倡導導師制,即由有資歷的教師負責帶領年輕教師,指導教學,讓年輕教師從他們的身上學習教學經驗。他把這種導師制付諸實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有很多教師都認為,沒有經費就搞不成科研。但是廖教授認為,搞科研並不僅僅是要錢,科研和教學要相結合,科研要為教學服務。只有這樣,學校的教學質量才能夠提高。 在一生的教學中,廖教授只遲到過兩次。其中的一次是武漢下著暴雨。當他急匆匆地渾身濕透地站在講台上的時候,全班同學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位敬業的老師表示崇高的敬意。 “對教育忠實,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放在教學的改革上,”這是周圍的人對廖教授的評價。廖教授現在已經受到學校的延聘兩次,每次同事們都勸廖老師留下來。他們感覺和這樣一個充滿智慧點子的人一起工作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