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廖仕諤(1917—1988),廣東興寧龍田鎮涼傘村人。1933年後,從事水利測量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興寧縣任水利測量員、副科長、水利局副局長、水利工程師等職。他主管全縣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成績卓著。全縣興建了以合水水庫為主體、以138座中小型水庫為骨幹的配套農田水利工程,改變了農田長期受旱澇為害的被動局面。
人物生平
廖仕諤,民國22年(1933年)在廣東省地政工作人員養成所測量班畢業。爾後在省民政廳、財政廳、地政局等單位測量隊任測量員。建國後在興寧縣人民政府建設科、水利科任測量員、副科長等職。1960年5月起任縣水利局副局長。1982年評為水利工程師。
從1952年起,廖主管全縣水利技術工作,負責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1956年參加合水水庫設計與施工,以及配套灌渠的規劃和設計。建屋後30多年間,全縣興建了以合水水庫為主體、以138座中小型水庫為骨幹的配套農田水利排灌工程,改變了農業長期受旱澇為害的被動局面。其間,廖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帶領一批批技術幹部,踏遍全縣山山水水,進行現場勘查、規劃、施工。廖對工作高度負責,一絲不苟。1964年6月中旬,全縣暴雨不止,合水水庫水位達136.6米,主壩後坡滲水,黃陂河入庫流量仍在增大,情況非常危急。奮戰在主壩上的數千名軍民心急如焚,寧江兩岸幾十萬人民正在往高處搬遷。為保全東岸地區和空軍機場及縣城,縣委急電請示地委、省委批准炸開附壩,準備犧牲局部利益,讓洪水沿寧江西部地區排入韓江。炸藥已經裝上,省委復電批准炸壩。在此緊要關頭,縣委防洪指揮部負責人與廖仕諤、水利工程師吳按麟及氣象部門人員,冷靜分析後決定:對進庫水量和氣象情況再作一次測算和觀察,決定取消炸附壩原議,寧江西岸10餘萬人民生命財產免受損失。
廖在長期工作中,善於總結經驗。其水利論著《興寧縣寧江控制運用經驗總結》、《徹底改造農業生產條件,建設穩產高產農田》分別在全國和省有關刊物上發表。1961年,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在會上介紹興寧縣寧江水網的控制運用經驗,受到好評。1978年,廖當選為廣東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0年當選為興寧縣水利學會會長。1984年退休,1988年5月5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