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況
廈門市上青梅山茶葉有限公司在台灣省被稱為台灣梅山制茶有限公司2009年投資中國大陸,成立新梅山茶葉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010年成立上青梅山茶葉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台灣梅山茶的行銷管理,已拓展了多家台灣梅山茶的省級總代理。在日本東京也有設點,在香港、北京、上海、浙江、四川、重慶、陝西、遼寧、新疆、福建、廈門等地成立服務旗艦中心。上青梅山的產品分布極為廣闊,包括:梨山茶區、杉林溪茶區、阿里山茶區、梅山茶區、鹿谷茶區、玉山茶區。以及其它各地特色名茶等。灣(台灣梅山)是政府首家“產、官、學”(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Official and University)示範工廠,是台灣“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定點合作企業,經“行政院農委會”鑑定檢驗合格方可上市。2009年吳博雄主席訪問大陸由上青梅山公司提供珍藏老茶做為與胡錦濤主席的見面禮,並且是台灣各大學農業經濟系、中興大學的學術研究基地。
布局
上青梅山持續提升研發技術與服務能力,逐步建立起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延伸發展至世界各地的國際化版圖。中國茶的種植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從早期大陸移民的自產自製自飲自銷。至1858年英法聯軍進攻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府(安平港)為國際通商口岸後,英人在台收購烏龍茶(粗製茶)運往福州加工精製轉銷國外。1867年英人約翰杜德在台北艋舺設定精製廠,1869年杜德以福爾摩莎茶標記將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而大受歡迎。
1873年台灣烏龍茶受國際茶葉市場不景氣影響,發生滯銷的情形,茶商隨機應變,將滯銷的部份烏龍茶運到福州,以熏制方式製成具有花香的包種茶,再銷國際市場受到歡迎。1881年台北大稻埕『源隆行』開始自製包種茶,使台灣包種茶首次銷售到海外,自此台灣烏龍茶與台灣包種茶兩者有並駕齊驅與相提並論的趨勢。
台灣茶葉於1893年輸出量達到9836餘公噸的新高峰;此時茶已成為台灣的重要產業,但部份眼光短淺的商人,粗製濫造混雜參劣,加上印度、錫蘭、爪哇等國茶葉逐漸興起,國際競爭激烈,台灣茶業發展又面臨危機,台灣巡撫劉銘傳命業者在台北組織『茶郊永和興』為輔導台茶之機構,充分發揮業者合作與團結和諧的功能,奠定台茶日後穩定發展之基礎。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傳統上日人以飲用綠茶類之煎茶為主,據台後極力改進台灣包種茶之製法,使包種茶之產量及質量均有提升,逐漸取代烏龍茶成為主要外銷茶種。
1903年台灣紅茶在國際市場已有一定之地位,台灣總督府為促使台茶之發展,於桃園廳竹北二堡草湳坡設立『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制茶試驗場』(及本場前身),以科學的試驗研究改進民間人工制茶之方式,促使民間機構設立制茶場為主要使命。1935年台灣總督府又於南投縣日月潭畔設立『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紅茶試驗制支所』(本場魚池分場前身),以發展台灣紅茶為目標。1944年台灣茶葉外銷量包種茶高達7346公噸,紅茶亦達5800公噸,年外銷量13146公噸。使紅茶成為繼烏龍茶、包種茶之後台灣外銷之第三種類。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台茶種植面積雖仍有34000公頃,生產量卻僅有1400公噸左右,輸出量28公噸,台灣茶業生產因戰爭而陷入停滯狀態;戰後經政府積極獎勵茶農重建茶園,整修制茶工廠,至1954年茶園面積以增至46000公頃生產量達13000公頓,該年的外銷量並將前年度滯銷的庫存量一併清出,超過年產量而達14800公噸,開創歷年台茶外銷的空前紀錄。1964年台茶外銷量14900公噸,綠茶是台茶外銷的第四茶類,主要以北非及日本為主,這一年台灣綠茶外銷量超過了紅茶而高居首位1973年以後綠茶外銷一蹶不振。台灣烏龍茶生產再度抬頭,並轉型成為內銷茶的主流。
1971年以後台灣經濟開始起飛,農村勞力外移,茶葉生產成本提高,加上國際綠茶市場變化諸如中國大陸廉價的綠茶產量增加,日本綠茶產量已自給自足,因而使台灣綠茶市場低迷外銷受阻。此時正值推行十大建設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為了解決茶葉滯銷危機,政府倡導飲茶的益處,鼓勵國人多喝茶,以提高國內茶葉的消費量,另一方麵茶藝館的興起。使台灣茶與文化結合的傳統再度受到重視。因此飲茶風氣盛行,使過去以外銷為主的台灣茶產業順利的轉變為生產高價位的內銷包種茶、烏龍茶,國人平均飲茶量在1977年為每人0.3公斤,1997年每人增為1.3公斤,20年間足足提高了4倍有餘。
回顧一百年來的台灣農業發展,尤其是在特用作物方面如蔗糖、棉麻蠶絲、樟腦、香茅、菸草、鳳梨、蘆筍、香菇…等等都是台灣盛極一時的外銷作物,曾幾何時都因成本太高或為替代品取代而趨沒落,唯有台灣茶葉,歷經百餘年來的風雨飄搖仍能夠隨著世界的需求變化而轉型由烏龍茶、包種茶、紅茶而綠茶,由外銷順利轉行為內銷,迄今仍為台灣特用作物最具競爭性的作物之一。此乃與茶葉改良場之試驗研究息息相關,包括育種栽培、制茶技術、機械改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等之開發研究、均能突破困境順利轉型。
政府正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在加入WTO後衝擊最大的將是競爭力較弱的農產業,茶當然也免不了受到衝擊,但是我們知道茶屬嗜好性飲料,口味的喜好是最主要的選擇,,也受歐美日及中國大陸等地品茗人士的歡迎,我們有信心在加入WTO後能夠與境外的茶葉競爭,為了使衝擊的程度受到最小,今後台灣茶葉之發展除應繼續提升質量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亦為主要訴求,茶葉改良場將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政策領導下採取下列措施,達成此項目標。
公司榮譽
1989年榮獲嘉義縣政府制茶技術比賽【特等獎】1989年榮獲嘉義縣梅山農會春茶比賽【特等獎】
1994年榮獲嘉義縣政府制茶技術比賽【特等獎】
1996年榮獲南投縣杉林溪高山茶金牌大賞【特等獎】
1998年榮獲嘉義縣梅山鄉農會冬茶比賽【特等獎】
2000年榮獲南投縣竹山鎮公所與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合辦制茶技術【特等獎】
2001年榮獲南投縣杉林溪高山茶金牌大賞春茶【特等獎】
2002年獲南投縣竹山鎮農會冬茶烏龍組【特等獎】
2006年榮獲世界茶葉比賽新品種組及烏龍組【世界金牌獎】
2007年榮獲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春茶比賽【特等獎】
2011年榮獲台灣陳年老茶品質鑑定比賽【金牌獎】【優質獎】
1985年嘉義縣梅山農會【頭等獎】
1989年嘉義縣梅山農會【頭等獎】
1994年南投縣信義鄉農會玉山高山茶比賽【頭等獎】
1995年嘉義縣梅山農會【頭等獎】
1995年南投縣信義鄉農會玉山高山茶比賽【頭等獎】
1996年南投縣信義鄉農會玉山高山茶比賽【頭等獎】
1999年杉林溪高山茶金牌大賞雙料【頭等獎】
1985至2010年連續25年榮獲梅山鄉農會比賽茶【頭等獎】
1985年至2010年連續25年榮獲鹿谷鄉農會比賽茶【頭等獎】
兩地研發
“兩地研發”是指以台灣與大陸的兩岸文化交流與重要支點,組建研發團隊和研究開發實驗,掌握科技技術研製,配合公司產品發展策略和全球客戶產品發展策略所需,進行新產品研發,創造全球市場新增長點。同時促進兩岸科技技術、研發技術共同提升。智慧產權
上青梅山多年來快速生長的研發技術成果斐然,現已成為大陸第一家台灣差專賣店,引領台灣茶、特色茶在大陸以及全球的先鋒。本公司團隊與2001年11月17日前往福建省武夷山參訪考察各地千奇百怪的茶葉品種,返台時購買300多株黃金桂品種,經反覆研究、實驗與前往武夷山學習黃金桂製作流程,最終研發出茶葉界另類茶品,被本公司正式命名為“黃金烏龍”。是本公司代表作品之一,其次有“東方美人茶”“日月潭紅玉紅茶”等多種產品都屬於本公司研發智慧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