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卿

”校長說:“善士能給3000銀元,則代表全體師生表示感謝。 ”校長見此慷慨,便將實情相告:“真要解決問題,則需5000銀元。 ”民國二十五年(1936)康文卿逝世,終年78歲。

籍貫

康文卿(1858~1936年),字信智,別字桂林,吉安縣(現吉州區)青塘鄉人。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吉安縣分會會長,吉安縣中醫送診局局長,吉安縣道德會會長,吉安縣先覺祠善長,吉安隆昌木行經理。
康文卿的父親康大德早逝,生有四子,文卿居長。家貧無隔夜糧,全靠母親柴氏與人做針鑿和礱舂米,掙下升合糙米,拌以糠菜充飢。及文卿稍長,便安排他學徒習商。

公益事業

成家立業

康文卿家居贛江邊,扼贛、禾、瀘三水之門戶,安(福)、永(新)、遂(川)、萬(安)、泰(和)諸縣,盛產杉、楠木及毛竹,每年運往南(昌)、潯(九江)、江(蘇)、浙(江)之排筏,絡繹不絕,都要從康文卿家門口經過,商人采販者也都匯集於此。康文卿“心計精密”,藉資在贛江之濱開沒了“隆昌木行”,並附設旅社,“設備周至”。從此,來往客商雲集該店。經過二十餘年的經營,“獲資甚厚”。再經商二十餘年,已成為吉安屈指可數的巨富。但是,康文卿仍“逢奉儉約,治家纖細必較,粒粟匙飯,半絲半縷,必有歸宿”。

慷慨捐舍

而對地方公益及各項善舉,卻“不計贏絀,不念親疏恩仇,視所蓄積若敝屣草芥,慷慨捐舍,無幾微留戀之色。”凡是為公益事情及社會其它善事,“則舉囊中所有而盡與之,雖盈千累萬而不惜。”省立第七師範校舍不足,他一次便捐贈銀洋5000元。省立吉安六中,也因教室不夠,求他樂助,他問來求助的校長:“需要多少錢?”校長說:“善士能給3000銀元,則代表全體師生表示感謝。”康文卿說:“先別道謝,只問3000元是否夠用?”校長見此慷慨,便將實情相告:“真要解決問題,則需5000銀元。”康文卿便捐給該校5000元。此外,他陸續捐給吉安義渡局店房一幢,價值1000餘銀元;捐給吉安育嬰堂店房一幢,價值1000餘銀元;捐文信國公祠修建費7000餘銀元;捐送吉安縣誌局修志經費1000銀元;捐送吉安縣幼稚建築費500餘銀元,中山民校200銀元,必建國民黨吉安縣政府8000餘銀元。平日扶危濟困,修橋鋪路,送醫施藥,濟貧施食,累積捐送銀元6000餘元。綜其生平捐款187次,總計銀元228110元;施寒衣五次,計550件。

義舉仁風

民國十五年(1926),江西省省長李定魁授予他“急公好義”匾。南京國民政府以其樂善好施,於民國二十四年九月,頒發“義舉仁風”巨匾一塊,表揚他的義行。從民國十年到民國二十八年,包括中國紅十字會、國立十三中學、吉安縣政府等單位,送給他的樂善好施的匾額計25塊。當時吉安縣商會蕭宗川賦詩讚揚他道:“我欲善士行,特出前無古。起義自微寒,眼光超市賈。積財不自私,濟施常遍普。慷慨解囊助,不作守錢虜。”雙曰:“逢奉比人薄,好善比人強;聞善心歡喜,見義願擔當。或提倡教育,或輔助善堂;或整修道路,或建築橋樑;或救人急難,或濟人飢腸。種咱大善舉,罄竹不能說詳。四海仰高風,交口共讚揚。”

讚譽表揚

民國二十五年(1936)康文卿逝世,終年78歲。死後,縣長溫惠疇及前清進士鄒鵠等人,將社會各界人士對他一生善舉的讚譽表揚,及他本人的一些著述,編成《康文卿先生文集》留傳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