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精選一批有特色的選修課、專題課與有影響的演講,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場氛圍。希望藉此促進校園與社會的互動,讓課堂走出大學圍牆,使普通讀者也能感知並進而關注當代校園知識、思想與學術的進展動態和前沿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所譯、楊祖陶先生校的《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5年第4次印刷)為讀本、採取逐節講解的方法,儘量追蹤和重現出康德本人在寫作該書時的思路;而在某些困難的地方則根據需要進行逐句講解,特別是最困難的序言和導言部分,全部都作了逐字逐句的解讀。作者相信經過這樣的解讀,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難點已基本上掃除了。這些講解大都由作者在課堂上講演的錄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課堂講課的現場感和生動感,同時配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和作者的即席回答,少數沒有錄上音的部分由作者補寫完備。本書的這種講法和寫法,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康德是人類有史以來少數幾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康德哲學兩百多年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長盛不衰的話題,不僅在純粹哲學的領域,而且在自然哲學,道德哲學、美學、宗教學、心理學、歷史哲學、法哲學、文化哲學,人類學,邏輯學等領域,康德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比起來,《判斷力批判》廣泛地涉及了上述所有這些領域,視野更加開闊,而且構成了他整個批判哲學建築的最後一塊“拱頂石”。因此,不讀懂“第三批判”,就不能說真正讀懂了康德。但第三批判比起前兩個批判來在某種意義上更難讀懂,它不僅要求有前兩個批判作為閱讀的前提,而且本身也是對一些更深層次的原理的探討。所以長期以來、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在第三批判方面是最為薄弱的、也是最為混亂的。作者從80年代初以康德《判斷力批判》做碩士論文以來、二十多年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深感康德這部著作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尤其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它的意義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圖書介紹
【《判斷力批判》】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的代表作。1790年德文版問世。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另二部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中最後一部。在前兩部《批判》中,康德分別探討了理性認識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則,認為世界分為現象界與物自體兩個領域。前者受自然必然律支配,屬理解力的認識範圍;後者屬道德意志範圍,行使的是自由的道德律令。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既帶知性性質,又帶理性性質,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認識與道德兩大領域,實現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自由王國的和諧,康德在認識論和倫理學之間建構一反思判斷,最終完成了其先驗論哲學體系,此書分《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
前一部分,重點分析美和崇高兩個範疇。在“美的分析”中,從質(肯定、否定等)、量(普通、個別等)、關係(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個方面對審美判斷作了嚴格的界定和概括:從質上講,“那規定鑑賞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從量上講,“美是那不憑藉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從關係上講,“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單純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為根據的”,這也就是美的沒有明確目的而卻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從方式上講,“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的對象”,這種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又稱“共通感”)這個前提上的。書中還提出“純粹美”和“依存美”(亦稱“附庸美”)的區別,認為純粹是自由的美,只在於形式,排斥一切利害關係,但不是理想美。理想美是“審美的快感與理智的快感二者結合”的一種美,即“依存美”。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與美作為兩個對立的審美範疇,提出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的概念。康德認為,美只涉及對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單純的快感,美可以在對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對象既無形式又無限制,它只存在於審美主體的心裡,崇高感是由痛感轉化為快感,並與人的理性觀念密切相關,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徵”的重要命題。
後一部分則從審美判斷力的“主觀合目的性”轉向對自然界有機體組織的“客觀合目的性”的探討,辯證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觀。
書中亦論及藝術與天才等問題,闡述了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科學工藝品、與手工藝品的區別,認為美的藝術是天才的藝術。天才的特徵有四:即天才不循規蹈矩,具有獨創精神;天才不是靠人傳授的,只能從天才的作品中窺見法則;天才僅限於藝術領域,不賦予科學;天才的作品皆具有典範性,可做為他人模仿的範本。
《判斷力批判》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對費希特、席勒、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專攻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專題,主要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走出美學的迷惘——中西美學思想的嬗變與美學方法論的革命》(與易中天合著)、《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90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譯有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已出版論著十一部,譯著七部,發表論文兩百餘篇。
目錄
序言
第一講 康德哲學體系簡介
1 《純粹理性批判》
2 《實踐理性批判》
3 《判斷力批判》
提問和回答
第二講 序言和導言(一)
第三講 序言和導言(二)
提問和回答
第四講 序言和導言(三)
提問和回答
第五講 審美判斷力批判(一):分析論
1 美的分析論
2 崇高的分析論
第六講 審美判斷力批判(二):演繹及其他
1 純粹審美判斷的演繹
2 藝術論
3 辯證論和方法論
第七講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一)
1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導言
2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分析論
3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辯證論
第八 講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二)
1 附錄: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
2 對目的論的總注釋
3 對“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通俗串講
提問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