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總戶數1006戶,總人口4046人,耕地2369畝,年工農業總產值3250萬元。
少 康 城
少康城在禹州市郊區西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興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屬禹州市順店鎮。
夏禹王傳位給其子啟。夏啟傳位給其子太康。他居其位而不為其事,好酒嗜飲,盤游無度。經常狩獵於外,數月不歸。有窮國君侯羿,因而將他拒於洛河之北,使其不得回朝,乘機廢了他。太康被廢后,他的五個弟弟帶著母親過流浪生活,作《五子之歌》曰: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
又歌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飲,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太康死後,仲康繼位。仲康死後,其子相即位。在與有窮國交戰中,相不幸陣亡。相妻懷著身孕,逃到娘家有仍國(今山東濟寧),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後,被有窮國追殺,逃到有虞國(今虞城縣)。虞國國君念他是夏禹後代,遂將兩個女兒大姚、二姚嫁他為妻。少康四處聯絡招集原夏朝臣民,伐暴安良,活捉了有窮國大將寒浞。夏朝舊臣伯靡將少康迎回夏地,選定少康城為國都,建城池、葺宮室、修鈞台、祭諸陵。次年正月,少康即帝位,詔告天下,萬國來朝,使中斷了四十年的夏王朝重新強盛起來。
史稱這段經歷為“少康中興”。
少康城,北承具茨山之靈氣,南接潁水河之秀色,確是一個好地方。到了周朝,周武王也對少康城格外看重,遂將少康城封給其弟康叔作食邑,稱為康城。三國魏明帝又封衛臻於此,稱為康城侯。北魏在此地設康城縣。
如今在康城村西,還有夏少康城夯土城牆數十米,點將台一座。村東有少康所建“禹王功德台 ”。台上樹有功德碑,凡七十七字,以記禹王治水之功。康城村北名麟鳳坡,是因夏禹王時,天下太平,有吉祥鳥獸麒麟、鳳凰出現於此而得名。清代文人劉玉威曾造訪康城,寫《康城訪友》詩二首:
其一 萬樹蔭森擁遠村, 村村雨過淨沙痕
河懸天上橫無涯, 山掛雲中倒有根
其二 落日荒城懷古蹟, 秋風匹馬立高原
故人家住清溪外, 一水蒹葭思正繁
更名康城村
西漢至三國時期,少康城更名綸氏城、歸潁川郡所轄。
三國時期,魏明帝封衛臻於此,稱康城候。
至北魏孝明康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康城設縣為康城縣至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有百餘年。
唐末之亂至宋元明清,康城飽受戰亂之苦,政治經濟地位每況愈下,有時設鎮,有時也僅僅是一個村落,但是康城的地名一直未變。
清末同治年間,為防匪患,村人在老紫禁城之外又重新修築了堅固的康城寨,配備土炮近百門,有效保護了當時康城的工商業經濟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民國時期設康城鎮,轄17保。
1949年11月設康城鄉,轄康城、張莊、趙莊、柴村四個自然村。
1956年冬成立高級社為康城農莊,包括康城、張莊、趙莊、莊頭、王莊、杜村、劉村、程村、邵村、柴村千餘戶,近八千口人。
1958年8月,康城高級社轉入順店五四人民公社,康城村為管理區,下設三個連。
1961年5月,康城公社建立,康城村劃分為康東、康西兩個大隊。1965年1月,康東、康西兩個大隊合併為康城大隊。
1984年9月,康城大隊更名為康城村至 今。
文化特色
據傳,最早的“打鐵花”活動,充滿宗教色彩和行業特徵。宋代崇尚道教。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既是為了展示本行業的氣派,取悅於民眾,擴大影響,等於做一次廣告;也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象徵著事業發達興旺。
傳說二,“打鐵花”的技藝始於宋,興於明清。 康城是少康都邑,幾千年來都被世人視為風水寶地,雲遊四方補鍋為生計的小爐匠頗多,過年節時便集聚康城。他們遠離家鄉,思鄉心切,為增加年味,討好當地百姓,鐵匠們支起炭爐,化鐵為汁,互相配合,將鐵汁拋灑空中,拍打使鐵水四散,形成璀璨絢麗的火樹銀花,娛樂民眾,以求和睦相處,共度佳節。時間久了,康城當地的老百姓也學會了這種技藝,“打鐵花”就成為康城村每年元宵節必備的娛樂項目。據傳,燒鐵汁的原料以白鐵為佳,尤其是耕田之犁鏵為最優,又因為工匠們打出的鐵花形似梨花,久而久之,“打鐵花”也便被稱為"打梨花",歷經千年而不衰。
傳說三, 河南省禹州市西部山區礦藏豐富,尤其富產煤炭,催生了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鑄造產業,勤勞智慧的鑄造工人,在通紅髮亮的鐵水中發現了鎂的元素。每逢元宵佳節,順店鎮、花石鎮一帶的鑄造廠便會專門熔出一爐鐵水,為周圍鄉親表演“打鐵花”。據“打鐵花”的匠人講,每打一回鐵花,都要新壘一個爐灶,把裝滿白茬鐵塊(犁鏵最佳)的石墨坩堝放進灶爐,用大炭火燒約一個半小時,將鐵塊化成沸騰的汁水。舀鐵汁的勺子由金屬鎂、鹼石和毛土自製而成,使用前再塗上一層石墨。表演時一人持長柄鋼勺,一人持浸過水的木掀,兩人相距一丈左右,持鋼勺者舀出玉米粒一樣大小的火紅鐵水拋向持木掀者,持木掀者用掀背自下向上用力擊打拋過來的鐵水,上千度的高溫鐵水迸射四散,遇空氣發生強烈的氧化,發出耀眼的光亮,並伴有噼啪和呲呲聲,形成鐵花飛舞,絢爛無比的景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康城工匠們舞動著上千度的鐵汁,伴隨著噼噼啪啦的擊打聲,灼熱的鐵水在半空灑開,宛如一朵朵菊花凌空綻放,又如一顆顆流星飛速滑落,構成一幅幅壯麗異常的煙花圖景。當時是:春雨如絲,從天飄落。絲絛萬縷,夜空飄蕩。流星飛逝,璀璨奪目。金華點燃,銀蛇飛轉。雪山崩倒,驚濤拍岸。鐵花倒懸,如噴火山。光芒四射,蔚為壯觀。
在整個河南省甚至周邊許多省市,“打鐵花”的技藝幾近失傳,唯有禹州市康城村還有幾人能把這種絕活嫻熟表現。傳統民俗“打鐵花”有著美好的寓意:鮮紅滾燙的鐵汁和絢麗無比的鐵花,預示著新的一年,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興旺,越過越紅火,預示每個人前途光輝燦爛,因此很受民眾喜愛。康城人喜歡打鐵花,會“打鐵花”的匠人也不足十人了,每年元宵節期間都會打幾場鐵花。康城村在2016年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打鐵花”這種傳統藝術,就得到普遍歡迎,中央電視台一套、二套,新聞頻道都給於頭條報導。它對尊重傳統民俗,豐富節日文化生活,激發民眾熱愛家鄉的情感,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康城人非常重視“打鐵花”文化形式,我們將會把這種民俗文化世代傳承而且準備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