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

康國

康國(1134年正月至1143年十二月):西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年號。1134年(延慶十年),大石改都巴拉沙袞(改名虎思斡耳朵),同年,年號由延慶改為康國。大石於康國十年歿。

基本信息

康國釋義

康國康國
一,年號名稱:康國,西遼—遼德宗耶律大石之年號也。

二,西藏古國名稱:中國西藏地區有一個古國也叫康國,這個古國即《舊唐書》中稱之為“東女國”的國家。7世紀前期,松贊乾布成功的經略整合“康國”和居住在青海地區的黨氏各小國(即唐史所記載之“黨項族”小國),建立吐蕃;後來又在公元663年吞併吐谷渾王國,一度雄踞吐蕃和西域地區。)

三,西周古國名:西周時候畿內有一個封國,名稱也是叫康國,周武王始封衛康叔於此,後來,周成王又徒封衛康叔於衛國。

四,西域古國名:康國,西漢時,史稱為康居國,唐時系昭武九姓國之首。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即河中地區),位置就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一帶,隋唐時是昭武九姓國的中心地區。

歷史淵源

耶律大石耶律大石
西域康國,西漢時,史稱為康居國,唐時系昭武九姓國之首。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即河中地區),位置就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一帶,隋唐時是昭武九姓國的中心地區。
西域古國的康國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高台縣境內),國王的祖先為月氏人,被匈奴所壓迫向西遷徙。西遷後支庶分居各地,故總稱昭武九姓。

康國為王、王后以及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兵馬強盛,多是“赭羯”(突厥語意為戰士)。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西漢時康居與大月氏本是兩個遊牧國,後來月氏人統治康居,六世紀後,康屬西突厥。成為隋唐時的康國。

七世紀隋唐時,我國對今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即河中地區)九姓政權就總稱為康國。據《新唐書》載:“九姓為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唐稱康國為“颯秣建國”。玄藏《大唐西域記》載:“周千六七百里,東西長,南北狹□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今撒馬爾罕)。”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於此。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凡諸胡國,此為其中,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猛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康國為昭武九國之首,在這些國家中,數康國最大,又是諸國的宗主,康國內附其他諸國也就相隨內附唐朝。

唐太宗時,曾譴使來求內附。唐高宗記徽年間(公元六五〇——六五五年),康等皆內附,唐高宗永徽時,公元658年唐高宗以其地分別設定為康居都督府,大宛都督府和南謐州佉沙州,貴霜州、安息州等羈縻州,又設康居羈縻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城)統管,授其國王——拂呼縵為都督銜。696年(萬歲通天元年),武周武則天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王。

到八世紀後,712年大食(黑衣大食,阿拉伯王國)破其城國,康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與之締結條約,但於719年(開元七年,回曆100年)復上表請求唐王朝幫助其反抗大食。因大食勢力進入康國以後也不在唐朝版圖之內。玄藏《大唐西域記》稱康國為“颯秣建”,北魏時稱“悉萬斤”。744年(天寶三載)唐封其子(康國王)咄曷為“欽化王”。

紀元對照

西元 乾支 紀年 正統紀年 西夏紀年 金紀年 齊紀年 大理紀年 備註
1134 甲寅 康國元年 紹興四年 正德八年 天會十二年 阜昌五年 保天六年 ①紹興:宋高宗趙構年號 ②正德、大德:夏崇宗李乾順年號③大慶:夏仁宗李仁孝年號④天會:金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亶年號⑤天眷、皇統:金熙宗完顏亶年號⑥阜昌:偽齊劉豫年號⑦保天、廣運:段正嚴年號
1135 乙卯 康國二年 紹興五年 大德元年 天會十三年 阜昌六年 保天七年
1136 丙辰 康國三年 紹興六年 大德二年 天會十四年 阜昌七年 保天八年
1137 丁巳 康國四年 紹興七年 大德三年 天會十五年 阜昌八年
1138 戊午 康國五年 紹興八年 大德四年 天眷元年
1139 己未 康國六年 紹興九年 大德五年 天眷二年
1140 庚申 康國七年 紹興十年 大慶元年 天眷三年
廣運?
1141 辛酉 康國八年 紹興十一年 大慶二年 皇統元年
1142 壬戌 康國九年 紹興十二年 大慶三年 皇統二年
1143 癸亥 康國十年 紹興十三年 大慶四年 皇統三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