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面積達7.2萬平方公里的庫頁島在清朝大部分時期曾是中國的第一大島(面積相當於台灣的2倍),島上的土著為女真三部之一的野人女真部。但在清朝時代,由於整個關東地區被朝廷視為滿人的龍興之地,不許漢人進入,加之滿族入關之後,東北地區人口稀少,邊防空虛,所以從19世紀開始,沙皇俄國和日本的軍事人員和移民分別從北方和南方登上了該島。
而此時,曾經雄踞亞洲東部的大清帝國已經頹勢畢現。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沙皇俄國將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庫頁島也從此落入俄國人之手。
當時,在庫頁島的南部還有很多日本移民,於是沙俄與日本又開始了對庫頁島的激烈爭奪。隨著1905年日本在中一舉戰勝俄國,根據《 》,庫頁島沿著北緯50度線被分成兩個部分。當俄國人占據著島的北部時,日本人在島的南部建立了殖民地樺太廳。從1942年開始,樺太島併入日本本土,並且不再由殖民部管轄,因而逐步變得越來越是日本本土的一部分了。
分割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的薩哈林島歷來都是戰略要地。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挾戰勝餘威,奪占北緯50度線以南的薩哈林島土地,這讓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耿耿於懷。1945年8月8日,也就是日本廣島被美國核子彈摧毀兩天后,蘇聯對日宣戰,紅軍向日本占領下的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及南薩哈林島發起進攻戰役,史稱“八月風暴”。由於種種原因,蘇軍在南薩哈林島的作戰細節長期塵封於檔案之中。
庫頁島 自北向南綿延900千米,面積約7.8萬平方千米,北緯50度線剛好將其切割為面積相當的南北兩部分。據蘇軍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在南薩哈林的日軍約有2萬人。1945年8月10日,蘇聯遠東第二方面軍第16集團軍司令員切列米索夫中將接到命令,要在次日晨跨過50度線,協同北太平洋區艦隊占領南薩哈林島。
首先,薩哈林島上的蘇日分界線很短,部隊只能沿著波羅乃河谷向日占區進攻,河谷兩側密林覆蓋難以通行,只有一條土路向南方延伸,這就使蘇軍的行動受到限制,只有第56步兵軍(3.7萬人,軍長季亞科諾夫少將)能用於正面突擊。
其次,日軍在波羅乃河谷的咽喉——古屯(今波別迪諾)建有堅固築壘地域,其正面只有12千米寬,縱深卻長達30千米,布置了17座永備工事、31座火炮掩體、108座機槍掩體、28個縱深炮兵陣地,日軍第88步兵師團最精銳的第125聯隊是古屯守備隊的主力,它將是蘇軍面前最難啃的“骨頭”。
另外,日軍第88師團所屬第25聯隊的兩個大隊負責掩護真岡港(今霍爾姆斯克),還有一個大隊呆在南薩哈林島的西南端,隨時接應後撤的部隊及日本僑民逃往北海道。第88師團所轄的第306聯隊則負責守備名寄(今加斯貼洛)、容浜(今多林斯克)和大泊,這些地方是日軍賴以撤回本土的主要港口。此外,日軍還把島上的15-60歲男性日本人和17—40歲女性日本人組成“公民愛國戰鬥隊”,給這些人準備的武器是彈弓和竹槍。
不過,蘇軍也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美軍逼近日本本土,導致駐南薩哈林島大泊、真岡和惠須取(今烏格列哥爾斯克)港的日本海軍艦艇大多已經南下,島上的13座機場空空如也,如此一來,蘇軍就不用擔心來自天空和海上的威脅了。由於能用於正面突擊的兵力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切列米索夫命令配合作戰的北太平洋區艦隊擇機在日軍後方登入,以便形成兩線夾擊。
戰役過程
8月11日9時30分,蘇聯第56步兵軍所屬第75步兵師(師長巴圖羅夫少將)率先參戰。由於霧氣籠罩,加上機場遠離前線,本該提供掩護的蘇軍第255混合航空兵師(106架飛機)未能到達,蘇軍只能逐個陣地“敲核桃”,與頑抗的日軍苦戰。至14日,蘇日雙方都傷亡慘重,第75師僅向南推進了7千米,日軍的古屯要塞依然擋在前面。眼見正面強攻進展緩慢,切列米索夫擔心日軍有生力量南逃,便敦促北太平洋區艦隊立即實施敵後登入。按照最初的方案,北太平洋區艦隊應將第113步兵旅第2營和海軍步兵獨立第365營送到古屯西南面的惠須取港登入,但由於沒有掌握日軍的火力配系和水文資料,特別是濃霧影響飛機偵察,最終決定改在更靠近古屯的塔路港登入。
蘇軍編成4個登入梯隊,由40餘艘魚雷艇、掃雷艦和漁船組成。蘇軍還在行動前千方百計地展開偵察。蘇聯海軍航空兵的偵察機冒險穿越塔路港區上空,拍到的照片相當清晰。由於登入部隊要在生疏的敵方港口登入,航道測量保障特別重要,蘇軍還緊急建立航道測量組,他們會隨第一波先遣隊上岸,對沿岸地段進行水文測量,並在水上和岸上設定障礙標誌。
15日21時20分,蘇軍登入部隊由蘇維埃港啟航,艦隊在夜霧中航行,能見度僅有一鏈左右。次日拂曉前,霧氣才有所消散,5時許,艦艇駛入塔路港,140名蘇軍戰士在10分鐘內登上防波堤,另一些人在沙灘上登入,港口的日軍守備隊猝不及防,很快被殲滅。
16日,蘇軍登入部隊擊退日軍反撲,奪取了塔路、大平、西恩洞和入迫等居民點,但在隨後的進軍途中,2個占據制高點的日軍中隊以密集火力打得蘇軍抬不起頭。當地山坡陡峭多石,旁邊還有1個深達2.5米的無名湖,蘇軍只能通過無名湖與山坡制高點之間僅十餘米寬的小路發起仰攻,戰鬥進行得極為艱難。儘管蘇軍用炮火猛轟日軍陣地,但瘋狂的日軍據險死守,與突入陣地的蘇軍肉搏。雙方激戰至深夜,蘇軍才勉強把日軍從高地上趕走。
在登入部隊司令員塔夫胡季諾夫中校指揮下,上岸的700餘名蘇軍於17日7時向山脊界城發起總攻,但蘇軍並沒有“死拼硬磕”,而是以少數步兵從正面佯攻,以主力翻越城西北的山嶺,從守敵側翼發起攻擊,隨後就是一場慘烈巷戰。戰至18日9時30分許,蘇軍終於控制山脊界全城,肅清城內敵人,殘敵逃往南部港口。
蘇軍登入部隊在塔路和山脊界取得的戰果,迅速產生全局效應。從16日起,正面進攻的蘇軍第75師就發覺古屯要塞區的日軍不再顯得那么頑強,一些日軍據點甚至稍作抵抗便告瓦解,蘇軍的推進速度開始加快。25日中午時分,蘇軍第75師先頭部隊衝進南薩哈林的行政中心——豐原市(今南薩哈林斯克)。
有意思的是,一旦戰場形勢出現逆轉,日軍內部的動搖情緒就像難以撲滅的野火般四處蔓延。一些被蘇軍俘虜的日軍供稱,從16日蘇軍完成在塔路港的登入後,南薩哈林島的日本人(無論軍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一些日本兵一邊高喊“抗戰”,一邊卻急急忙忙地乘坐卡車逃往大泊港,尋找船隻向北海道逃命。生活在當地的幾十萬日本人也扛著大包小包奔向港口,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日軍幾乎無法調動部隊。人心惶惶之下,一些日本人還偷偷作好向蘇軍移交權力的準備。
戰役僅持續十幾天,蘇軍粉碎了駐守南薩哈林島的日軍集團,殲敵1.83萬人,繳獲大量戰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本打算在拿下南薩哈林島後,繼續進攻北海道。據曾參與作戰的退役少校安申科稱,21日4時,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親自對遠東第1、2方面軍司令員、太平洋艦隊司令員和空軍總司令下令,命令駐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87步兵軍開始登船,蘇聯空軍第9航空軍和太平洋艦隊航空部隊的主力基地遷往南薩哈林島,準備參加占領北海道行動。22日,蘇軍空降部隊進駐真岡郊外的機場,準備在北海道展開空降作戰,策應其他部隊搶灘登入。
然而,美國志在戰後獨占日本,蘇軍登入北海道的行動是不可接受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給史達林的信件中明確拒絕把北海道納入蘇占區。8月24日和9月4日,美軍第11航空隊派遣2架B-24轟炸機前往千島群島北部偵察,以查明蘇軍有沒有登入北海道的企圖。蘇軍戰鬥機迅速起飛攔截,美軍轟炸機不得不調頭返回,但這些危險的“摩擦事件”也讓史達林明白,現在是見好就收的時候了。於是,拿下南薩哈林島的蘇軍再未前進一步。
戰役結果
戰鬥造成了雙方數千人喪生,超過18000名日本人被囚禁,30萬平民被蘇軍滯留在島上。40年歷史的日本殖民地樺太廳消失了。千島群島的戰鬥也於不久之後結束。
在蘇聯“解放”南薩哈林的時候,有將近50萬人居住在這裡:日本人、朝鮮人(主要是日本占領期間拉來的苦力)、白俄、波蘭人和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尼夫赫人和烏爾特人。
日本的一部分居民,主要是婦女,兒童和年長者曾企圖在8月的戰爭期間離開該島。然而,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而言,渡過與北海道分隔的宗谷海峽不僅沒有所想像的那樣簡單,甚至還是一件極為殘酷的事情。三艘難民船在北海道附近被蘇聯潛艇的魚雷擊中,造成重大傷亡。儘管如此,到戰爭結束時為止,還是有10萬日本人得以逃脫,樺太島的日本人減少到了30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