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嶺[清代朱彝尊詩作]

度大庾嶺[清代朱彝尊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度大庾嶺》是清代詩人朱彝尊創作的一首詩。詩的首聯描繪了大庾嶺的險峻雄偉,繼而由驛站西邊梅花引起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的無限感慨;頷聯寫丞相祠、越王城都已冷寂荒蕪,歷史的遺蹟已經衰敗;頸聯寫詩人弔古傷今,產生思鄉之情;尾聯寫遙望家鄉,起伏的山巒、落日的餘暉已經灑滿了漫漫旅途,一種蒼涼之感油然而生。此詩寫景、抒懷融為一體,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濃厚的思鄉之情,含蓄蘊藉,沉鬱頓挫。

作品原文

度大庾嶺

雄關直上嶺雲孤,驛路梅花歲月徂。

丞相祠堂虛寂寞,越王城闕總荒蕪。

自來北至無鴻雁,從此南飛有鷓鴣。

鄉國不堪重佇望,亂山落日滿長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大庾嶺:在廣東南雄城北。

2.雄關:指梅關,在大庾嶺上。

3.驛(yì)路:古代的交通大道,沿途設定驛站,供往來出公差的官員們休息。

4.梅花:大庾嶺上多梅花。

5.歲月徂(cú):指年代久遠。徂:往,逝。

6.丞相祠堂:指大庾嶺上張九齡祠堂。丞相:指唐宰相張九齡,九齡為嶺南人。

7.越王城闕:在今廣州城西。越王:指南越王趙佗。

8.北至無鴻雁:相傳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即返,不再向南過大庾嶺。

9.南飛有鷓鴣:鷓鴣畏寒,適於南方。鷓鴣:鳥名。

10.鄉國:故鄉。

11.重(chóng):再。

12.佇望:站立四望。

白話譯文

梅嶺間雄關直上聳立雲霄,驛路邊年深歲遠梅雪飄。

丞相張九齡祠堂香火冷,越王趙佗城闕終寂寥。

北來的大雁飛不到此地,南飛的鷓鴣與梅嶺爭高。

鄉關何處無法再遠眺,亂山中日落黃昏路途遙。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當時朱彝尊應廣東高要縣知縣楊雍建之聘赴廣東,道經大庾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雄關直上嶺雲孤,驛路梅花多月徂”描寫了大庾嶺上梅關附近的景象:雄關獨峙、山頂孤雲飄動,氣象不凡。古代相傳南嶺梅花南枝先開,北枝後放,十分奇特,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今驛路兩旁不見一枝梅花。在此,詩人抒發了世事更迭、滄海桑回的感慨。一個“孤”字,寫的是嶺雲,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與尾聯“鄉國不堪重佇望”遙相呼應。

頷聯“丞相祠堂虛寂寞,越王城闕總荒蕪”緊承首聯。“丞相祠堂”是眼中之景,“越王城闕”則是想像之景:昔日開元盛世中的一代名相張九齡的祠堂,現在只能寂寞地面對空山,曾雄霸一方的南越王越沱的都城,如今也長滿荒草,一片淒涼。“寂寞”、“荒蕪”兩個詞,表現了作者的無限惆悵和感慨。

頸聯“自來北至無鴻雁,從此南飛有鷓鴣”從飛禽著眼,寫此地的荒僻,悽苦之情溢於言表。自古以來人們即認為:衡陽回雁峰,是南飛大雁的回頭之地,而大庾嶺在回雁峰以南,所以大雁從來也飛不到這裡。只有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遠離家鄉的行人意亂神迷,頓生孤獨、寂寞和前途渺茫之感。

尾聯“鄉國不堪重佇望,亂山落日滿長途”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故國的感情,“不堪”二字,寫得沉重蒼涼;“亂山落日”則表現出詩人對前途的憂慮悲觀的心情。

詩中所包含的濃烈的感情,也不僅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感嘆,而是一種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詩的前兩聯所抒發的滄海桑田,今不如昔之感,表達了對明亡的感嘆和對清廷的不滿。“丞相祠堂虛寂寞”暗指明末溫體仁等奸相對明覆亡的歷史責任。同為宰相,但張九齡為賢相,而溫體仁為奸相,無法與張九齡相提並論,因則詩人認為張丞相難免寂寞,這裡寓含著對誤國權臣的鞭撻。“越王城闕總荒蕪”暗指桂王離開肇慶之事從此之後,明朝的故都恐怕也要和越王城一樣荒蕪,再無復興之日。這裡包含著詩人深切的亡國之痛。“鄉國不堪重佇望”,並非僅指詩人的一已之痛,而是含山河變色、不堪回首的感嘆。“亂山落日滿長途”不僅是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更是對明室前途的憂慮。

這首詩較典型地體現了朱彝尊早期詩歌的風貌,他的七律受杜甫和明七子的影響較深,注重氣象的開闊和詞句的典雅,如此詩融寫景、弔古、抒懷予一爐,雖刻劃鄉思,卻寫得含而不露,頗得沉鬱頓挫之致。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教授馬衛中:這首詩卻一反詩人好典的習慣,顯得平淡,而又不乏感情的起伏。清切、真切,這是其值得特別贊道之處。(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1709),清浙江秀水人,字錫鬯,號竹垞,晚別號小長蘆釣魚師、金風亭長。少時痛心明亡,志在恢復。旋客游四方,聲名漸廣,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與修《明史》,對體例多所建議。學問兼工詩、文、詞、經學考據。詩與王士禛齊名,詞與陳維崧稱“朱陳”。有《曝書亭集》《經義考》《日下舊聞》《明詩綜》《詞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