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概況
府君山坐落於薊縣城北1.5公里處,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雲洞、山頂洞、白大洞等較為有名,崆峒積雪,為古代漁陽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薊州志》和《欽定盤山志》等,對此山都有著述,並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名勝志》、《太平寰宇記》、《光緒順天府志》、《天府廣記》、《畿輔通志》、《日下舊聞考》等志書也大都肯定了《薊州志》關於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清代道光年間《薊州志》里附有一幅《崆峒山圖》,清晰地標明了廣成子殿的位置。
明代以後,山上建有崔府君廟,故改稱為府君山,府君山乃道教文化之古山。 1996年,縣委、縣政府本著突出旅遊功能、注重文化品位、挖掘歷史內涵、展示山水園林、體現生態宜居的總體要求,實現構建中等旅遊城市的宏偉目標,開始動工興 建府君山公園,公園總規劃面積5000畝。公園內設有管理用房、入口三處(其中山門牌樓一座)、功德亭、望湖亭各一座、電視轉播和觀光塔一座,園內設有比較完善的道路、停車場、開放式運動場、路燈、動物雕塑、地質景觀石碑等設施。 府君山公園作為天津薊州區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縣人民民眾休閒、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旅遊、觀光的重要場所。
同時,縣政府將府君山公園確定為城區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公園綠化建設,已栽植各種常綠樹木、花灌木100多萬株。
地質博物館
2007年2月6日,被列入2007年天津市政府為民所辦20件實事之一的天津市薊州區國家地質公園的重點建設項目——薊縣地質博物館工程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占地1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 多平方米,選址位於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內。
薊縣地質博物館分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內設地質展館和歷史展館,採用“層的地質,疊的歷史,層層疊疊的建築,層層疊疊的岩石”的設計方案,結合地形地貌,採用片石砌成,看上去顯得古樸,層次感鮮明,凸現了地質博物館的特色,是一座富有地質特色的山地建築,是國內同類展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薊縣地質博物館以地球科學、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礦產資源展示為主體,向觀眾展示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是一座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天津特色的地質博物館,是我市地質資源展示、交流的視窗和青少年地質科普教育基地, 對展示和保護我市地質及旅遊資源,挖掘、研究薊縣乃至全市的歷史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博物館的建設,將會進一步促進薊縣乃至全市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普及地學知識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本市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建成將為天津加強地質遺蹟保護、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遺蹟景區
2001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作為2003年市政府改善城鄉人民生活20件實事之一項目,於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碑開園。2003年11月府君山公園劃為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面積342平方公里。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包括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峽谷景區、九山頂石英砂岩峰林景區、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盤山花崗岩地貌景區、九龍山碳酸鹽岩峰叢景區、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7個景區,總計87個景點。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曾評價薊縣地質剖面:“在歐亞大陸同時代地層中,薊縣剖面之佳,恐無出其右者”。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就像一座展示地質景觀的天然博物館,古生物的化石隨處可見,遊人在這裡可以欣賞我國最古老地質遺蹟的奇觀,其科研價值、環境價值、旅遊價值很高。 府君山由於是地質歷史中著名的“薊縣運動”和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的命名地,而蜚聲國內外地質學界,沉積不整合和斷層構造,尤其是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地貌是景區的顯著特點。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出露地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狀白雲岩,青白口系長龍山組紫紅色灰綠色砂質頁岩,景兒峪組蛋青色中薄層狀泥質白雲岩、灰岩,下寒武統昌平組微角度不整合覆蓋於景兒峪組之上,中間存在古風化殼,由紫紅色、灰白色含角礫的砂質泥岩、頁岩組成。這次地殼運動缺失2.4億年地層,被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孫雲鑄命名為薊縣運動,其上部灰岩命名為府君山組(府君山組在全國岩石清理時改名為昌平組),從此“薊縣運動”、“府君山組”蠻聲國內外地質學界。景區構造十分複雜,主要斷層為薊縣逆掩斷層,斷層面舒緩波狀, 將霧迷山組(12億年)推覆至府君山組(5.6億年)地層之上,形成飛來峰和構造窗。在府君山景區山頂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霧迷山組條帶狀白雲岩,周圍被斷層所圈閉,這是府君山組地質構造的最大特點。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地球科學知識和美學魅力的天然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一處自然景觀美、文化底蘊厚、科學品位高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自然風景區,使人們得以享受自然,陶冶情操,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現已成為薊縣對外的一個重要視窗,來薊觀光、遊覽、考察的專家學者、遊人不斷增多,對外影響力日益擴大,薊縣的知名度顯著提升,有力地拉動了薊縣旅遊、建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民俗文化村
西井峪民俗攝影村位於薊縣城區以北,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山府君山背後,屬於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地 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以別具一格的石頭古建築著稱,石階石巷、石房石院、石欄石階、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槽石盆……走進西井峪就走進了沉穩凝重的石頭王國 ;皮影坊、草編坊、縫秀坊、根雕坊、泥塑坊,石藝坊、豆腐坊、煎餅坊、菜乾坊、漏粉坊,古老的宅院、傳統的工藝、民俗的氛圍, 一派古樸遺風。
作為京津地區第一個民俗攝影村,開村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千餘名來自京津兩地的攝影家、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拍攝,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邵華親筆題寫村名;著名導演謝晉和著名作家、畫家、民俗專家馮驥才慕名來此為電影《石頭說話》採選拍攝外景;天津電視台“四季風”欄目在這裡拍攝了《攝影家進山村》等多部專題片;中央電視台於2005年春節前為著名歌唱家閻維文拍攝了音樂電視《為祖國守歲》,並於春節期間在多個頻道滾動播出;解海龍、常津生、劉海峰、馮偉烈、崔茂源、莫毅、王羽來、雷平等數十位攝影家紛至沓來,有的不止一次駐村採風創作……如果你要享受超然於世外的古樸濃情,請到西井峪尋夢!如果你要把這古樸的美麗化做永恆,請到民俗攝影村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