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古琴曲]

幽蘭[古琴曲]

《幽蘭》又名《猗蘭》,相傳是孔子所作的琴譜,收錄於《藏春塢琴譜》、《杏莊太音補遺》、《西麓堂琴統》、《琴學叢書》等譜中。

歷代琴譜列表

琴譜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碣石調幽蘭762-779一名倚蘭
西麓堂琴統1525凡十段
杏莊太音續譜1560凡八段
藏春塢琴譜1602凡十三段
徽言秘旨1647宮音 凡八段
自遠堂琴譜1802宮音 凡十段
裛露軒琴譜1802年後宮音 凡七段
荻灰館琴譜1853宮音 凡十段
天聞閣琴譜1876宮音 凡十段
古逸叢書1884一名倚蘭
琴學摘要1903黃鐘調宮音 凡十段
琴學叢書1910宮音 凡四段

其中五部琴譜中收錄歌詞解題等資料。

幽蘭簡介

《幽蘭》又名《猗蘭》,相傳是孔子所作。蔡邕《琴操》云:“《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乃止車援琴鼓之云:‘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於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自傷不逢時,託辭於薌蘭雲。”

在明清琴譜中,《幽蘭》、《猗蘭》皆有多種譜本,然解題皆相近。現存的《幽蘭》最早譜本為《古逸叢書》所錄的唐人手抄文字譜,全稱為《碣石調---幽蘭》,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是清末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的。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譜,也是目前發現僅有的一首用文字記錄的原始琴譜,它用文字標明琴曲演奏時左手用什麼樣的指法,按某弦的幾徽幾分,右手用什麼樣的指法進行彈奏。全譜分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乾九百五十四個漢字。後來,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它刊影在他編的《古逸叢書》當中,遂為國內琴家得見並打譜整理出來,乃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古琴曲譜。

歷史意義

《幽蘭》文字譜的發現,使我們唐代琴曲的諸多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幽蘭》琴譜序言的說明里指出,此譜為六朝人丘明的傳譜,序曰「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居於九嶷山,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隋開皇十年,于丹陽縣卒,年九十七」。樂曲的全名寫為《碣石調幽蘭》,「碣石調」是指它的曲調形式,「幽蘭」是指樂曲所描寫的內容。「碣石調」源於相和歌瑟調曲中的《隴西行》,即隴西地方的歌曲。隴西在今甘肅天水西北,南為羌族、北為匈奴馳地,因此,《隴西行》的音樂很可能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樂曲風格。譜中每拍的結尾都用文字註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處,正好四拍,可見它源於古代相和歌。由於南北朝時詩人鮑照在《幽蘭》的琴曲歌詞中有:“華落不知終,空愁坐相誤”等詩句,所以有人認為他即《幽蘭》的作者。譜序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的小注中又說:“此弄宜緩,訊息彈之”,無非是要用幽怨、壓抑的曲調來表達鮑照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憤懣不平的情緒。

琴曲解析

《藏春塢琴譜》

曲意/解題

是曲也,孔子所作。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適楚,厄於陳蔡之間,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窮困而改節,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乃託辭於蘭,因而作此曲也。

《杏莊太音續譜》

曲意/解題

杏莊老人曰,惟蘭,其色澹,其香淸,開於春,則奴僕李。開於秋,則伯仲桂菊。世每以比君子,有以也。昔之好德者,故擬是操。

《西麓堂琴統》

後記

甞觀載記所稱河間雜弄二十一中有幽蘭操,蓋逺引之士抱道不偶,沉晦側微如芳蘭在谷不自顕見,其意自有所屬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