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 。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據俄羅斯“信箱新聞”網2014年9月24日訊息,全球幸福指數調查結果,巴拿馬成為居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在此次調查中,主要以五個指標來評估居民幸福指數,包括社會活動、社會地位、財富狀況、交際能力和身體狀況。根據調查結果,巴拿馬成為居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第二名是哥斯大黎加,丹麥位居第三名。

釋義

英文名稱:Happiness Index

21世紀以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百姓幸福指數就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人們也普遍認為:幸福指數,是體現老百姓幸福感的“無須調查統計的”反應:是掛在人民民眾臉上“指數”。

影響因素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繫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儘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衝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么,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么,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係,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21世紀以來,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準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指數測試

你幸福嗎?這可能是最熱門的幾個問題之一,你想知道自己的幸福指數嗎,下面就來測試一下吧!

心理測試開始:很久很久以前,有5個人聽說在很遠的沙漠裡有一位漂亮無比的幸運女神,只要看到幸運女神,就可以得到一個願望的滿足。5個人將信將疑,準備開始去尋找女神。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人,你覺得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1.不相信有女神,不願意做這種去尋找她的傻事。

2.相信有女神,決定去尋找女神。可惜生病了,無法去尋找。

3.半信半疑的態度上路了,進入沙漠後遇到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誤以為她就是女神,他請求姑娘做他的妻子,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雖然他後來知道了真相,仍然毫不怨悔。

4.相信有女神,歷盡了千辛萬苦去尋找,但是沒有找到,死在了沙漠裡。

5.相信有女神,歷盡了千辛萬苦沒有找到。但是沙漠腹地的一片綠洲讓他覺得美不勝收,他決定在這片綠洲上建一座自己的小屋,就此開心的生活下去。

心理測試分析:

選擇1.幸福緣分度60分

你更願意相信眼前的生活,不願意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去追求新的東西。所以你也會失去人生中許多難得的美麗!

選擇2.幸福緣分度50分

你通常都是那種對事物保持三分鐘熱度的人,因而,你常常失去擦肩而過的幸福。

選擇3.幸福緣分度70分

你是一個很清醒的人,你對生活既沒有太過分的奢望,也不會草率湊合。你相信世間的事情永遠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因而,幸福在眼前的時候,你就緊緊地抓住它,幸福不在的時候,你也不會強求!

選擇4.幸福緣分度40分

你的悲觀、固執、對生活太高的奢望,都是你不能幸福的根源。你總在追求最好,因而你錯過了許多美好。如果你能換一種方式看幸福,也許你會得到更多的幸福!

選擇5.幸福緣分度80分

你是有理想但不固執的人,你總能從生活中發現新的樂趣,那些本不屬於幸福的機會經你發掘,變成了難得的幸福。生活總是獎勵那些喜歡創造生活樂趣的人,你當然比別人有更多的幸福機緣!

指數排名

2009年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公布了,哥斯大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中國內地排名第20位,中國香港則位列第84位,美國排在114位,幸福指數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國家中有9個來自拉美。其中哥斯大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滿意),幸福指數則有76.1分,遠遠拋離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內唯一的非拉美國家。

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狀況比上世紀60年代還惡劣,因為雖然預期壽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遠不及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增幅。其中美國、中國內地及印度整體評分均遜於20年前。但相對污染度高達9.4分、排第114位的美國,中國內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躋身前20名。香港居民預期壽命達81.9歲,滿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卻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辛巴威由於預期壽命及滿意度均低於其他發展中或已開發國家,故位列榜尾。

什麼是幸福

"新經濟基金"成員馬克斯說,"幸福星球指數"有助推動大國觀念轉變,已開發國家政府應放棄將幸福感與不考慮環境代價的巨觀經濟數字聯繫一起的做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長久、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和福利上。

幸福標準

報告對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星球指數"的排名,衡量標準是根據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計算,但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較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

全球&amp 全球&amp

部分排名

排名 國家/地區 幸福指數

1哥斯大黎加76.1

2多米尼加71.8

5越南66.5

20中國內地 57.1

49新加坡48.2

68韓國44.4

75日本43.3

84中國香港41.6

108俄羅斯34.5

114美國30.7

143辛巴威16.6

2011年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華爾街日報》、《日本經濟新聞》2011年5月25日訊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對該組織的34個成員國進行了11個大類的綜合指標調查,分別做出了新的排名。澳大利亞的綜合排名第一,被認為是最適宜生活的地方,民眾幸福感第一;北歐國家的整體排名靠前。

澳大利亞幸福指數最高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這項調查涉及健康、犯罪、教育、住房、政府管理、居民財產、環境和物價等11個指標。全部指標綜合排名中,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分列前三甲,被認為是最適宜生活的三個國家,國民幸福指數最高。

調查顯示,75%的澳大利亞人對他們的生活感到滿意,這個比例遠遠高於所有34個國家的平均數59%。此外,儘管澳大利亞面臨房價飆升、通貨膨脹、經濟低靡,但83%的民眾對澳大利亞經濟前景看好。

與此同時,北歐國家的整體排名靠前。僅就“對生活感到幸福”這一項指數而言,90%的丹麥民眾對生活感到滿意,86%的芬蘭民眾對生活滿意,挪威、瑞士都排在前五。韓國只有36%,東歐國家更低。

盧森堡民眾最有錢

在居民財富方面,34個國家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為1.3725萬英鎊(14.5萬人民幣)。其中,盧森堡人全年可支配收入達1.6758萬英鎊(17.7萬人民幣),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國、瑞士、比利時和英國。

瑞士、澳大利亞民眾最健康

在居民健康指標方面,瑞士和澳大利亞最被認為是最健康的國家。而英國兒童肥胖率世界最高,因肥胖引發的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2000年,英國65歲以下民眾中有88人死於肥胖引發的疾病;而2009年這一數字飆升至190人。

日本人感覺“不幸福”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日本人在可支配收入、工作狀況、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得分均超過平均數,但日本民眾普遍自我感覺“不幸福”,僅40%的民眾對生活滿意。

調查發現,日本失業率極低,在15-64歲民眾中,70%的人都有穩定收入來源,而34個國家的平均數只有65%。日本人經常抱怨工作時間太長,他們平均一年工作1714個小時,但34國的平均數卻達1739個小時。日本人平均預期壽命為82.7歲,為34個國家中最高。

2012年

聯合國發布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根據這份報告,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美國僅排在第11名。中國香港第67名,中國內地則排名第112。評價標準極其複雜,財富並非決定性因素,全球總體比以前幸福。

最不幸福國家集中於受貧窮和戰火洗禮的非洲國家,多哥居未位。看點:較幸福國家傾向較富裕,但收入與幸福並無必然關係;良好精神及身體健康、穩定家庭和婚姻、工作保障等為幸福要素。

2014年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國民幸福報告2014》,在健康、收入、婚姻、學歷、職業等各個方面對構成幸福的密碼進行解讀,揭示當前中國百姓的幸福現狀。

國民普遍感到幸福,一線城市幸福感不如想像中低;

有錢不一定任性,熬夜換來的錢不能增加幸福感;

結婚真的比較幸福,但男女婚後感受各異;

60後最不幸福,家庭壓力大是關鍵因素;

學歷越高越不幸福,男博士比女博士更不幸福;

國企員工不如想像中幸福,體制內負責人幸福指數較高。

解讀

官方版

談及官方公布的幸福指數,三盅打趣道:“我們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是很高的,吃完地溝油吃漂白粉,孩子有激素和三聚氰胺伺候著。全家老小穿著甲醛和重金屬,可以呼吸到新鮮的一氧化碳和氧化氮。我們住在樓歪歪和樓脆脆里,交完70年租金還有資格交房產稅,同時被告知還有巨大的徵稅空間,70年後我們的房子就有機會飄浮在城市的上空了,因為下面的土地全被抽走了。感冒了我們就有機會進尊貴的CT室了,只要出來時不嚇成大病就好了,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好幸運,沒有被開膛驗肺或開闌尾丟了腎。我們最終決定到寺廟裡去拜拜,結果被得道高僧拉到一邊談話了,說我們全都是有佛緣之人,所謂佛渡有緣人,看樣子不捐個幾千塊香油錢那就是對佛不敬了,同時,高僧也一定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的印堂實際上全是發黑的……”

朝鮮版

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前三名依序是中國、朝鮮及古巴?這可不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名單,2011年,朝鮮公布的“世界各國國民幸福指數”評比。在二百零三個國家、總分一百分的評比中,美國以個位數的3分吊車尾。

中國、朝鮮、古巴 排前三  OECD2011年5月為慶祝成立五十周年,公布了俗稱“幸福指數”的“更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根據十一項評比指標,OECD三十四個會員國中,澳大利亞、加拿大及瑞典名列最快樂的國家前三名。朝鮮也在隨後公布自己的“世界各國國民幸福指數”,似乎想和西方世界一較高下。中國網路“搜房網”轉譯朝鮮中央電視台的報導,中國以滿分一百分,拿下第一名,朝鮮九十八分緊追在後,第三名的古巴則為九十三分,伊朗及委內瑞拉分居四、五名。  報導指出,朝鮮人很驕傲,朝鮮國家三大免費政策之一就是住房不花錢,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房屋由國家統一建築,分配給每個公民居住,只要有結婚申請就有房子,不但房屋不要錢,家具也免費,水電則是象徵性收費。另外,糧食及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也是采免費配給制,看病也不用錢,工作由國家分配,不用擔心失業問題。因為食衣住行全由國家買單,工作賺的錢,幾乎沒什麼用處,大概都用於零花,所以朝鮮人非常幸福。  由於這項評比發布期間,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剛好在中國訪問,可能是為了給中國老大哥面子,所以中國以兩分之差“險勝”朝鮮。  同一評比中,朝鮮口中的“美帝”美國,以個位數的三分,名列二百零三名,倒數第一。韓國十八分位居一百五十二名。雖被封為世界第一幸福,但中國網友似乎也不覺得光榮,甚至質疑不曉得評比標準是什麼,也有網友說,“金氏家族”的確很幸福。

測量

理論支撐

一、明確幸福指數的確切含義

在考察民眾的幸福指數時,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讓人們對自己的主觀幸福狀況做出直接的評價。這種思路和作法,對考察個體幸福體驗可能有一定的意義,但對於揭示隱含在幸福感之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心理現象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為,幸福體驗的個體特徵決定了不同個體的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含義,幸福體驗的文化差異特徵則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群體的幸福感含義也不盡相同。在歧義叢生的幸福概念下考察幸福指數,也就失去了對幸福感進行描述和比較研究的基礎,因而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現實價值。國外早期的幸福指數研究者,從一開始就對這一“陷阱”保持了足夠的警惕。他們寧可將幸福感界定為滿意感,以確保幸福指數研究的可操作性。於是,總體生活滿意感和具體生活領域滿意感(例如,經濟狀況、工作狀況、家庭生活、社會交往、休閒活動、居住環境等)成為考察幸福感的主要指標。這種研究思路明顯受到了上世紀中期風頭正勁的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對幸福感的考察被置於個體對自身生活需求滿足程度的認知評價基礎之上。這一研究取向基本主宰了半個多世紀的幸福指數研究。另外一些研究者試圖從情感體驗來把握幸福感,幸福感被等同於快樂感。由於情感因素較多地與心理健康聯繫在一起,因而這一研究取向也被賦予了較多的心理健康色彩。還有一些研究者則將視野投向了個體潛能的發揮與價值實現,他們將個體的自我實現程度作為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核心內容,自主、環境駕御、個人成長、生活目的、自我接受等與個人價值密切相關的要素成為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在他們看來,價值感是幸福感的核心。總起來看,不同的研究取向從特定的側面揭示了幸福感的部分特徵,但也都存在著各自的缺憾,這一點已經被國外的一些研究者所意識到,因此出現對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但迄今仍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我們認為,幸福指數研究首先應當超越“幸福”這個概念,從研究淵源和研究目的出發,可以將幸福指數視為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在主觀生活質量的層面上,我們對以往的幸福感研究加以整合,提出了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體驗論幸福感的含義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形式方面講,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這種體驗並不是某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狀態,而是基於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感受。從內容來講,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狀態。這種體驗到的存在狀態,不僅受到個體所處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而且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幸福感是一種個體的心理體驗,但幸福指數反映的則是一種社會事實,或者說社會現象,它體現的是一般民眾或特定的社會群體在特定時期主觀生活質量的變化程度。按照這樣一種研究思路,我們採取邏輯分析與因素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訪談與問卷調查編制了適合當前我國民眾幸福體驗的測量工具及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包含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成長發展體驗、社會信心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人際適應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家庭氛圍體驗等維度。每個維度可以根據一定的準則賦值,在此基礎上加和匯總可以得到反映特定時段民眾幸福感水平的分數。如果我們以某一年對民眾幸福體驗抽樣調查的所得的平均分數作為基點值,將其它年份抽樣調查的平均分數與之相比,就可以得到體現民眾主觀生活質量變化程度的幸福指數。

二、幸福指數在政策上的內涵與意義

幸福體驗能否成為一種切實的政策目標,關鍵在於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民眾的幸福體驗。在以往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們曾經提出了一種幸福感的人格決定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人們的幸福感比較穩定地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例如,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外向和神經質這兩種人格特質對幸福感影響極大,外向性格與積極情感呈顯著正相關,而神經質則與消極情感相關顯著。如果這種解釋成立,那么民眾的幸福感則很大程度上由個體的人格決定,政策干預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但另外一些研究者對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研究時卻發現,國家或地區的富裕程度與民眾的幸福感水平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相關係數大致在0.60-0.70之間。儘管這一研究結果並不能推斷人們的收入和所擁有的財富決定著他們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它至少可以啟發我們:一個國家能夠為民眾提供的生存與發展條件與該國民眾的幸福體驗息息相關。而民眾所具有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恰恰是政策可以關注並能夠發揮作用的。在我們這樣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民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政策選擇必然是人民利益至上,在各項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必然把為民眾謀幸福、為民眾提供儘可能優越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作為社會發展所遵循的價值標準。當前,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都集中體現了政策制定中所堅持的這種價值取向。

將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策目標,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首先,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指標。衡量一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為根本的標準是這個社會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民眾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夠為民眾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是否堅持了社會發展目標上的以人為本。從這個標準來看,以往將GDP這類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核心指標的做法顯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導致社會政策選擇上的舍本求末,這也正是人們試圖對這一指標加以修正或補充的原因。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幸福指數,是一種高度人性化的指標,恰恰可以彌補GDP指標的不足,用以衡量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其次,幸福指數是監測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指標。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一定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之間取得某種平衡,這一點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引起了西方早發現代化國家的關注。按照生活質量始作俑者的理解,生活質量本質上就是一種主觀體驗。作為現代化的後發國家,我們應當很好地吸取已開發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良性發展。再次,幸福指數是社會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檢驗我們各項政策的標準只能是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人民民眾的切身感受是我們制定和調整各項政策的依據。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仍然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我們應當密切關注各項重大政策對民眾整體幸福感的影響、關注城鄉居民幸福感的差異和走勢、關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幸福感的狀況,充分考慮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眾幸福度的協調與統一。

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黨中央的一項重要政策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會圖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各盡其能”可以理解為民眾潛能的充分發揮,“各得其所”可以理解為民眾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滿足。如果按照我國的文化傳統,將“和諧相處”也理解為民眾的一種基本需求,這就意味著在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中,民眾的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民眾可以通過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而使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依據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幸福感體現的是民眾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積極的體驗。從這個角度講,幸福指數的內在含義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又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上班族幸福指數偏低 上班族幸福指數偏低

三、要避免對幸福指數的理解誤區

從當前部分人對幸福指數的理解來看,將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策目標,還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應當注意加以避免。

首先,應當避免將幸福指數與GDP視為非此即彼的關係。幸福指數並不一概排斥GDP。儘管幸福指數的倡導者們在提出幸福指數這個指標時是以GDP指標為靶子的,但認為幸福指數可以完全取代GDP的想法卻是十分幼稚的。GDP,特別是人均GDP,儘管存在著諸多缺憾,但仍然被認為是體現國民經濟成長狀況的重要指標,而且還往往被作為體現民眾客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沒有財富的積累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為基礎,也就談不上民眾的幸福感。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在過去的40多年裡,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加速增長的趨勢,但美國民眾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有人藉此便斷言,收入和財富對幸福感沒有影響。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理解:在民眾的需求和欲望呈上升趨勢的態勢下,正是由於國家的財富在不斷增長,才使得民眾的幸福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西方的一些研究還表明,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倒U型的關係,這是以西方社會較強的綜合國力以及居民較高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為前提的。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均收入並不太高的國度,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呈現出與此不同的特點,我們通過對國內某省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人均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呈現一種正向的關係,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提高。因此,至少在我們這樣一個開發中國家,提出用幸福指數來取代GDP還為時過早。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積累社會財富,不斷提高民眾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也是提升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從另一方面來看,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我們應當善於吸取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以及包括我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在以往發展中的教訓,重視GDP又不唯GDP,將GDP和幸福指數等指標互為補充,作為考察社會進步發展的依據。這樣做,無疑會更有益於社會的良性發展並更有助於實現我們的終極目標。

其次,應當避免簡單地將幸福指數作為幹部政績考核的標準。如前所述,幸福指數用一組指標來綜合反映民眾的主觀生活質量,從總體上看它所體現的是民眾一般的心理體驗,因而必然會受到長期的和短期的、巨觀的和微觀的、主體自身的和外部環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幸福指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主要是用於對特定社會的進步發展以及良性運行狀況進行衡量與評價。在這一點上,也體現了滿意感與幸福感的差別。由於滿意感可以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因而設定一組科學的滿意感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原則抽取評價主體的有代表性樣本來對個體評價對象進行評價是可行的,在一定意義上滿意感指數也可以作為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於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指標時,幸福指數的主要功能在於診斷,而不是用於排序;主要為了診斷政策選擇和社會運行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為了對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發展進步程度進行比較。因此,在我們追蹤幸福指數的變化時,主要是看我們的發展是否偏離了我們的終極目標,而不能像我們關注GDP那樣,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幸福指數增長了多少個百分點、以及在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比較中位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當然,必要的比較也是需要的,例如我們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城鄉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不同群體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也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不同地區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等等。這種比較的目的在於對我們原來的發展思路與政策選擇進行評估和檢討,為現行政策的調整和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

再次,應當避免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將幸福指數作為政策目標,並不意味著要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近代功利主義所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倫理學命題,如果試圖將它作為一種經濟學或政治學意義上的具體政策追求,則注定會演變為一種當代的烏托邦,這一宿命已經為福利經濟學家們的努力所證實。當然,我們並不否定在個體的層面上實現幸福最大化的可能性。有人提出要構建幸福學這樣一門新的學科,其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找到實現幸福最大化的途徑。毫無疑問,這一努力是立足於個體的,其現實價值主要在於指導人們的人生實踐。將幸福指數作為政策目標,不是為了追求通過調整社會政策和促進社會進步來實現全社會幸福總量的增長,而是力求通過幸福指數來考察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而調整政策取向,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良性運轉。根據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由於人們的需求水平會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提升、人們需求的種類會不斷豐富,因而幸福指數所反映的主觀生活質量的構成要素也會出現變化。在幸福感基本結構保持穩定的前提下,一些要素可能會逐漸排除,而一些新的要素也可能會被納入,即便是保留下來的一些要素,其對於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權重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因而幸福感基本結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幸福感評價指標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

四、理解幸福關係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

1、提高幸福指數: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矛盾。

從後現代經濟學的觀點看,幸福首先是價值,而不是效用。美國國民幸福指數編制者卡尼曼在價值論上主張“回到邊沁”,即從馬歇爾的效用,回到邊沁的價值,來重新理解幸福問題。抓住了問題的總根子。

效用只是一種中間價值,是實現價值的中間手段。手段與目的的背離,是工業化的典型特徵。福利經濟學把福祉建立在總效用最大化上,從根子上就偏離了價值核心。在工業社會,幸福與效用的矛盾還不明顯;但對於信息社會,這就造成了根本誤導,有錢不等於快樂,GDP不等於幸福,就是幸福與效用矛盾的突出表現。

福利經濟學缺乏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立的微觀基礎,而借用新古典的效用作為微觀基礎,就造成了一個思維誤區,似乎幸福問題只能在再分配領域解決,而不能在微觀領域,在初次分配中解決。黃有光就是這種思路的代表。

實際上,再分配確實是提高幸福指數的有效手段,但只有從微觀機理上徹底說明幸福,才能把巨觀經濟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把國民幸

2、不同收入階段效用與幸福關係不同的矛盾

接下來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效用與幸福關係的歷史相對性問題。現有指標設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用反映效用的指數,抽象地與同一種幸福尺度進行比較。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

事實上,國外大量統計測算表明,不同收入階段,效用與幸福的關係不同。在解決生存需求的溫飽階段(衣食階段)和解決發展問題的小康階段(住行階段),效用與幸福的正相關關係比較明顯。而在解決自我實現需求的大同階段(國外研究中,進入門檻設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間不等),當物質需求為主轉向文化需求為主後,效用與幸福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如果不充分考慮這個特點,國民幸福指數在反映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幸福水平時,就會造成混亂。建議把全國分成三類收入地區,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對於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地區,弱化有形、物質指標的權重,突出文化內容;對於貧困地區,仍要以“有錢”定“快樂”。這是基於幸福相對性的設計思路。

3、快樂與幸福的關係

從後現代經濟學角度看,幸福指數設計上可能出現的第二個重大誤區,就是把個人快樂與社會幸福對立起來,至少是忽視個人快樂的微觀測度。

後現代經濟學理解的個人快樂,並不是從心理現象角度立論,而是從微觀現象角度立論。社會幸福不光是個人快樂的總量累加(這一點不同於卡尼曼的觀點),而是通過個人快樂這種微觀機制,在制度作用下達到社會幸福這種巨觀效果。這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性條件下一說個人快樂,一是把它不正當地與物質欲望滿足聯繫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個人快樂在信息社會條件下,可以超越物質欲望,而與感性的文化需求聯繫在一起。二是把它與眼前利益聯繫在一起,同根本利益對立起來。

做一個簡單的推論就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當它從現代性指向後現代性時,從解決工業化條件下的溫飽和小康到解決信息社會條件下人的精神追求時,恰恰就是要以感性的人為本,從具體個人的現實需求出發,彌合由人的異化造成的種種社會矛盾。

反過來說,如果幸福指數設計的指導思想,還僅僅停留在工業化時代“人人忍受痛苦,社會才能幸福”的結論里,這樣的國民幸福指數和目標狀態,在全球化。

幸福判定

美國的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數。

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欲望的滿足。

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們的欲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種感覺,它的大小與有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滿足的願望,它是由一個人的觀念來決定的,每個人的欲望因觀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層次不同,所以在同處一種環境中,幸福與不幸福就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方程式得出來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的分析。

如果想評判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個層次來劃分。這五個層次,你想達到幾層,而你現在又達到了幾層,如果你想的卻還有幾層沒有達到,那你就是個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達到的已經超過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是個幸福的人。

測量指標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A類指標:涉及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測試工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011年5月24日在巴黎發布一項名為“幸福指數”的線上測試工具,普通民眾可以根據個人關注度對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等11個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後得出的指數可以用來衡量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並在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之間進行比較。

“幸福指數”涉及的11個因素為: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係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介紹這一指數時說,這個測算工具可謂一項“創舉”,專家花了10年時間研究才取得這一成果,但指標還需進一步完善。物價也影響著幸福指數。

古里亞說,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外創立一套衡量生活滿意度的指標並不是經合組織首創,很多國家也在致力於這項工作。不過,經合組織公布的“幸福指數”匯總了34個成員國的數據,國際程度最高;而且它的特點在於,每個人可以根據對生活不同內容的不同側重得出個體生活滿意度的數據,而個體的選擇匯聚起來則可以體現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整體生活質量。

據介紹,讓政府在GDP指標之外同時參考幸福指數來制定公共政策是這個工具的終極目的。古里亞說,希望通過這一指標來試探各國反響,各國政府也可從中了解到民眾需求,使其公共政策更為有的放矢。

但也有專家表示,“量化幸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在擁有不同國情的各個國家之間比較。

經合組織專家表示,這個工具還將進一步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更多指標納入考慮範圍,而且比較對象也可能擴大到經合組織夥伴國——— 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南非。

測試例題

擺在你面前的有5個杯子,你第一感覺會拿起哪個杯子?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

A.一杯純淨的白開水

B.濃濃的美式熱咖啡

C.剛擠出來的鮮牛奶

D.剛泡的老人烏龍茶

E.熱騰騰的珍珠奶茶

解析

選A:屬於“想喝忘情水忘記一切型”,幸福指數為20%:這類型的人非常的獨立、聰明,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選B:屬於“歡喜冤家捶心肝型”,幸福指數為40%:這類型的人非常的自我,可是他和對方彼此卻很相愛,常常會拌嘴鬥嘴,不過心底彼此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選C:屬於“煞到對方很甘願型”,幸福指數為55%:這類型的人很單純也很善良,他只要喜歡上對方就會覺得自己超幸福。

選D:屬於“你濃我濃分不開型”,幸福指數為80%:這類型的人,幸福的定義就是跟自己最愛的小孩在一起,這種感覺很窩心,他目前的心境是非常成熟的,不管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很平靜的享受。

選E:屬於“只羨鴛鴦不羨仙型”,幸福指數為99%:這類型的人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經不需要用言語溝通,兩人的默契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常常只要對方一個眼神就能了解。

換算

達特茅斯學院布蘭奇·弗勞爾教授與英國沃里克大學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博士研究指出,額外的金錢確實能買到一點幸福。他們將非常幸福確定為3.0,比較幸福確定為2.0,不太幸福確定為1.0。每增加1美元,只能多獲得0.00000409個單位的幸福。

根據這一指數,與喪偶或離異相比,持久的婚姻價值每年10萬美元。“分手”對幸福的危害最大,緊隨其後的就是配偶去世。平均來看,二婚或者此後的婚姻都不如第一次婚姻幸福。父母離異的16歲青少年在成年之後會覺得不太幸福。

幸福指南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

1、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價值,正因我們彼此有別,才使每個人顯得特別;

2、不要以別人看重的標準設定自己的目標,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你;

3、不要將最貼心的人和事物視若當然,牢牢把握它們,如同對待你的生命;

4、不要因為沉靦過去,或憧憬未來而使生命從指縫中溜走;過好今天、把握此刻、活在當下,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

5、不要怕遭遇種種危險,只有接受風雨的考驗,我們才能學會勇往直前;

6、不要藉口真愛難覓而將愛拒之門外。得到愛最快的方法是付出愛,失去愛最快的方法是對愛緊抓不放,留住愛最好的方法是為愛插上翅膀;

7、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了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了目標;

8、不要行色匆匆地走過人生之旅,否則你不僅會忘記曾在何處,也會忘記將去何方;

9、人生並非一場賽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步都應細細玩味。

情況調查

遼寧居民生活最幸福 北京成“幸福低谷”

中國20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顯示

天津:幸福感最無年齡差異

2012年9月12日,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與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中國20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在調查的全國20個城市中,大連、瀋陽等遼寧居民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天津及山東城市,而北京居民的幸福感指數則低於全國平均指數,北京也因此成為此次調查中的“幸福低谷”。

遼寧居民生活最幸福

報告共從北京、上海、瀋陽、煙臺、洛陽等20個大中小城市抽取了2000個有效樣本進行調查分析,被調查人群為25至50歲的社會“中堅”層人群。

在調查的各城市中,遼寧省內如大連、瀋陽等城市居民生活最幸福,其次是天津及山東省。遼寧省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及社會保險能夠帶來的保障力度相較其他地區更有信心。而天津居民不論老少,均感覺生活幸福,是幸福感最無年齡差異的城市。

而北京居民的幸福感指數則低於全國平均指數,在居住成本、物價水平、就業、社會發展預期和社會保障力度方面的評價很低,成為此次調查中的“幸福低谷”。

年齡越大越不覺幸福

在分析各地區幸福感指數不同原因時,報告稱,在不同規模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其對幸福的期望與感知也不同,中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受明顯超過一線城市。

北大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專家何建新表示,大城市的生活壓力明顯降低了幸福感指數在家庭收入、住房按揭、贍養老人等方面的評價,所以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幸福指數都低於其他地區。

另外,雖然20個城市居民幸福感受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身健康和未來的風險持擔憂態度。而有高達七成的被訪者認為贍養老人的資金開支較大,近八成被訪者認為現在子女教育的費用很高,《報告》稱,以中國傳統的存儲理財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未來醫療、財務支出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報告》還顯示,整體上看,女性群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45歲以下人群的幸福評價高於更年長者(46-50歲的人群),越接近退休養老的年齡,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與焦慮感相對越強,也越不容易感受到幸福。

2015年2月12日,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首份國民幸福報告。報告顯示,國民普遍感到幸福,山東省幸福指數最高,貴州省墊底,京滬位居前十。

京滬幸福指數均為135

該報告把國民幸福指數作為衡量幸福的指標,指數的計算來源於2013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對受訪者主觀幸福感的詢問。具體問題為“總的來說,您現在覺得幸福嗎?”可供選擇的答案有五個: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非常幸福。國民幸福指數以100為參照基點,表示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一般;以50為一個間隔,如回答“不幸福”與“幸福”的指數分別為50、150。幸福指數越高,表示幸福程度越高。

總體來看,我國居民普遍感到幸福,幸福指數在130以上,城鎮地區居民幸福指數為133.1,略高於農村地區居民的127.0。從省際來看,各省的幸福差異非常大。幸福指數最高的是山東省,為147.5,而幸福指數最低的貴州省僅為118.6,二者相差近30個點。此外,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這兩大因房價高聳、生活壓力大常被國民抱怨的一線城市,人們的幸福感並不如想像中低——京滬兩地的幸福指數均為135.0,在接受調查的29個省市中並列第七位。

越容易買房越幸福

房價已成為阻礙國民幸福感的一座大山。房價收入比越高,城鎮居民幸福指數越低。以山東省與貴州省為例,山東省的房價收入比為7(即買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最短需要7年的收入),屬於買房最容易的三個省份之一(另外分別為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而貴州省的房價收入比為16,在全國各省中高居第五。

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將它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捨得投入,舉措得力,攻堅克難,抓鐵有痕,有福之州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幸福指數持續提升。僅去年,福州各級財政用於民生支出達452.27億元。

好幸福指數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好幸福指數標記為HighHappyIndex,簡稱HHI。是依託於廚聯科技移動跨界電商福利平台,通過為平台會員提供一生中在幸福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休閒娛樂、學創工休、健康養老、結婚生子、喬遷開業、升職升遷等)方面的貨幣化、個性化、人性化服務,綜合反映某時段內會員對平台服務帶來的有關自身幸福生活狀態體驗的可量化指標。

指數價值

1.好幸福指數是鄭保華先生及其團隊通過多年的創業實踐、行善踐行、人生磨練後提煉出來的,在幾乎不干擾現實工作生活環境的前提下,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實際提升人們幸福感的工具。

2.幸福感是人們一種主觀的體驗,其影響因素非常複雜,好幸福指數首次將平台服務和人們對幸福的感覺反饋相連結,幸福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量化並且自動評估,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幸福感只是懸浮空中,提升幸福感的措施空洞等現狀。

3.好幸福指數從一個人出生就開始關注和提升他(她)的幸福感,直到圓滿人生,甚至可以將好幸福指數積累為人生的一種財富傳給後人,為子孫後代造福,措施真實有效,充分體現商業環境下對生命的尊重和人文關懷。

4.好幸福指數是好幸福集團的終極價值觀,關注和保障人類個體的生活質量,提升個人幸福感,最終實現人生夢想。

5.好幸福指數引領人們進入消費革命、消費福利、消費資助、消費即時養老新時代,切實履行好幸福集團“企業社會責任”。

指數構成

好幸福指數由五維指數系統構成: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1)需求遞增指數:馬斯洛理論的需求層次,包括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愛和歸屬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要素,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2)生活質量指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011年發布“幸福指數”的線上測試工具,包含普通民眾對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關注的11個因素,即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係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

(3)心理情感指數: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以及人際、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等。

(4)購物消費指數:反映線下線上購物量及滿意程度等增長情況,包括線下購物增長,線上購物增長,購物總量增長,購物滿意度提升、定製化購物增長等。

(5)網路體驗指數:反映個人利用網際網路平台開展各種活動的綜合情況,包括平台訪問增長,駐留時間增長,分享信息增長,發布信息增長,使用APP增長、消費信貸增長等。

上述五維指數,需求遞增指數作為基礎指數可以支撐其他四維指數。生活質量的11個因素都可以分為五個層次遞增演變;心理情感指數、購物消費指數和網路體驗指數均同樣在五個層次上遞增,其結構圖如下: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用戶從網路體驗開始積累好幸福指數,提高消費轉化率,培養用戶忠誠度;在網路體驗和購物消費滿足的基礎上,積累心理情感指數,直至改善工作與生活環境,豐富物質條件,全面提升生活質量,讓用戶對工作產生激情,對生活充滿熱情,樹立自信,培育用戶終生的幸福感。

指數累計

網路體驗

(1)會員註冊

(2)訪問次數

(3)駐留時間

(4)分享信息

(5)發布信息

(6)下載APP

購物消費

(1)線下購物數量與金額

(2)線上購物數量與金額

(3)購物總量增長量

(4)購物滿意度

(5)定製化購物量

(6)消費信貸量

心理情感

(1)心態穩定測評

(2)愉悅程度測評

(3)緊張程度測評

(4)人際關係測評

(5)社會和諧測評

生活質量

(1)收入狀況

(2)就業狀況

(3)住房狀況

(4)教育狀況

(5)環境適應度

(6)衛生狀況

(7)健康狀況

(8)社區生活

(9)機構管理

(10)個人安全、工作與家庭可靠度

(11)對生活條件整體滿意度

需求增長

上述四維指數綜合運算後自動生成以下需求增長指數,構成好幸福指數最終結果: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幸福感指數[社會學名詞]

(1)生理需求滿足度

(2)安全需求滿足度

(3)愛與歸屬感滿足度

(4)受尊重感滿足度

(5)自我實現滿足度

綜合服務

(1)利用平台積累的大數據,分析註冊會員的忠誠度、對平台的貢獻、習慣愛好、性格特徵、信用記錄、需求特徵等。

(2)會員提出需求請求。

(3)制定個性化服務,根據會員的現狀及需求,按計畫發放貨幣化福利紅包,或提供個細化的O2O非貨幣服務。

(4)服務反饋,平台實時採集會員對服務的感受和評分。

(5)指數評估,綜合評估會員的好幸福指數,為下一輪的服務提供輸入。

家庭是世界的縮影,改變家庭可以影響世界。心理學與每個人及每個家庭的關係密切相關。當我們心中帶著滿滿的愛的能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他人,可以更有效地交流,可以讓親情更和諧溫暖,可以讓孩子更自信、更愛學習、更有能力,可以讓身體更健康,可以使我們充滿力量地把握自己,可以在家庭出現衝突時恰當地應對,可以面對糾結與困惑時使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學習心理學,提升愛的能量,助您邁向更和諧更真實的幸福之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