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平陽鎮,原稱“夾信子”,因其位居黃泥河與大石頭河匯合處之間,故名。清末,定名
為“平陽鎮”,是密山府所轄“72鎮之一”。中華民國時期,為密山縣平陽鎮區。東北淪陷後期,設平陽鎮村,1941年9月劃歸雞寧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設定平陽區。1949年7月,雞寧縣改為雞西縣後,稱平陽鎮區。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定平陽鎮。1957年1月,劃歸密山縣管轄。1958年8月,成立平陽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劃歸雞東縣管轄。1984年4月,改為平陽鄉。1985年5月,改為平陽鎮。該鎮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全鎮下轄 14 個行政村,56 個自然屯。
人口民族
現有人口總數2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22440 人。有漢、朝鮮、滿族等。
地理環境
平陽鎮遼闊,資源豐富,占地面積 595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 萬畝。境內有大型水庫1 座,小型水庫1 個,國有林場2 個。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八楞山水庫和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坐落在平陽鎮境內。該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宗教活動勝地, 1996 年延慧宮在此建立以後,每年吸引著全國各地近萬名宗教信徒和愛好者到此觀光。
自然資源
豐富的山林資源使平陽鎮境內有較為豐富的大理石、白灰石、黃金、青石和山產品、山野菜、山蘑菇、中藥等資源,每年依靠山產品採集為當地農民增收近百萬元。近年來,平陽鎮結合實際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以畜牧業養殖、花、瓜菜生產和綠色三大基地為核心,以五條產業優勢經濟帶和七個經濟效益園區為重點的農業發展新格局。2001 年以來,全鎮農業總產值每年都在9000 萬元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近3000 元。平陽鎮瓜菜生產每年創收2500 多萬元,並遠銷到全國各地和俄羅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