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襲
今天的平等村是由七個村民小組組成,平等村在中華民國以前,現在的三、四、五、六、七組的大部分地方都一直隸屬於高石鄉(解放初期高石鄉更名為建設鄉,九十年代後更名為今天的高坎鄉),第三組中水洞榜到垣山、坳田一帶隸屬於沐愛鎮,一組、二組隸也隸屬於沐愛鎮,同屬高縣管轄。一直到1953年,將坳田、垣山、水洞榜、大榜上、一王寨、田竹林灣、富貴山、麻凼灣、桐子灣、水頭上、橫房(huánfáng)、大寨壩、圈(quān)山田、新屋基、大坡上等重新成立平等村,行政隸屬於沐義鄉。1992年,撤區建鎮後,沐義鄉不復存在,平等村也隨之隸屬於今天的維新鎮,成為維新鎮離鎮政府最偏遠的一個村之一。村民趕集的時候,主要是沐愛場、鎮舟場、樂義場、高坎場,其中坳田、垣山、水洞榜、一王寨、富貴山、田竹林灣、麻凼灣、桐子灣、水頭上、橫房(huánfáng)、大寨壩、圈(quān)山田、新屋基的村民主要到沐愛場趕集,大榜上的村民主要到樂義,大坡上的村民主要到高坎、鎮舟趕場。由於這樣的趕場習慣,受到的環境影響不一樣,村民的思想觀念也略有差別。同一個村子裡,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思想領域。在農村相互幫助的人際圈子中,七組的村民由於緊挨官田灣人口密集的地方,所以平時與一、二、三、四、五組的人來往不是很密切,他們的思想觀念更接近高坎鄉、鎮舟鎮的村民。歷史人物
平等村自古以來,由於山較高,氣候不好,又正處於“蜀犬吠日”的地帶,人煙稀少,但人們一直渴望自己的子孫發達,追求家族的繁榮昌盛,因而大多數人都具有堅強的性格,在八十年代以前就出了很多有名人士,如:姜地灣及大榜上的付官兵、付丙章、付永欽、付明香;垣山的劉順昌、劉浩然;坳田的劉澤香、劉良香;一王寨的李紹欽、李玉聰;甑子坪的劉文熙,以及大坡上田灣的宋席武、宋金順等,他們為平等村的後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一代代的激勵著平等村的後人。
文化教育
本村只有一所國小,位於本村中心地帶,現在正式教師六人,開設六個班,每個年級一個班,在校學生在120~150人。小學生畢業後主要去基點校——沐義國小校,也有部分學生去筠連縣第二中學,近年來讀完國中繼續上高中升大學的人數逐年增加。從平等到全國各地工作的人員現已有二十餘人,在校大學就讀的學生也逐年增加。其中本科學歷以上人數不斷上升。全村四十歲以下的村民90%都在國中以上學歷。
在一九五0年以前,文化主要以垣山、坳田為中心,那時教育書籍主要以幼學、四書五經為主,幾乎沒有人去外地讀書,同時在垣山、坳田還流傳著三種文化:陰陽(堪輿術)、算八子(命理學)、武術。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時這些文化一般不外傳,所以其他姓氏一直沒有機會學習到這些知識。劉氏、傅氏、宋氏三大家族中,後兩個姓氏文化較落後一些。一九五0年以後,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高度重視文化,科學知識已經不再處於封閉狀態,很快,其他各姓氏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全村文化開始趨於平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平等村的教育進步很大。平等村五組目前是全村走出大山人數最多的一個組之一,其他各所的人們也爭相趕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橫(huán)房傅興朝為代表的第一批年輕人不相信命運的安排,只相信人生需要奮鬥,最後走出了大山,成了從平等走上沐愛場工作的第一人,定居沐愛鎮,現也遷居筠連。受到這些進步思想的影響,近年來,傅春權、付仲勛、劉成順、劉波、傅健等年輕人,也相繼走出了大山。現在,傅春權已經是平等村在瀋陽軍區的一副處級幹部,也是迄今為止平等村唯一的副處級幹部,成為平等村人民的驕傲。
2001年以來,平等村相繼通過高考出去了十名左右大學生。對年輕的一代產生了較大積極影響,目前,全體村民已經掀起送子女上大學升造的新高潮。
主要農作物及特產
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楠竹、茨竹、杉木、青槓、棲木,竹筍、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