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山西省臨猗縣北辛鄉下轄村
平宜村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南部的峨嵋嶺上,嶷山腳上。東離大嶷山四公里,西距黃河僅十公里之遙。地勢北高南低,宜產糧棉。
據史料及地質考察,在殷商時就有人居住於此,秦漢時便形成了村落。這裡十年九旱,人們盼雨心切,把“風伯神”俗稱為“老姑夫”,頂禮膜拜。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迎神賽會,唱戲三天,熱鬧非凡,祈雨十有九驗,不是大雨傾盆,便是甘露淋漓。延續至今在民間還留下一段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平宜村歷史悠久,目前全村大力發展水果,以蘋果及大棗為主要農作務,其中蘋果包含了紅富士,秦冠,花冠,嘎啦等品種。同時日出日落也是美景之一。
名字來歷
平宜村原處於現址之西南,村中有一凹地即(夜晴湖、池岸)常年積水,可栽蓮藕,旱垣育蓮,誠為可貴,因取蓮(連)生貴子雙重之意,便命名為“蓮貴村”。隋唐時已成為一個很大的村落,村中有薛、柳、郭、王、張五大家族居住,薛家祖統三代,曾居朝中尚書、長史、司馬之職,顯赫一時,薛家府祠,有文官下轎,武將下馬,七石二條蛟龍碑之說。(縣誌碑碣均有記載)真可謂人傑地靈。後來因觸犯朝廷及水災兵患,蓮貴村便稍往北移一里許,改為平宜村,取平安宜人之意。
宜村原系臨晉縣第三區管轄,一九五四年臨晉猗氏兩縣合併,現系臨猗縣北辛鄉管轄的一個行政村。
平宜村位於縣城西北方向25公里處,東靠姚村莊,西接北楊,南倚婆兒,北鄰小陳,全村共有376戶,1544口人,七個居民組,59名黨員,現有耕地6085畝,其中蘋果面積5200畝,年產蘋果3000萬斤,人均收入達5800元。土地平垣宜產糧棉。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了土改運動,合作化,人民公社,生產逐步提高,民眾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落實了黨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搞科學種田,修復廢井,開發水利資源,擴大澆地面積,大抓林牧,糧棉生產有了成倍增長,養殖業收益可觀,果樹生產形勢喜人,民眾生活大幅度提高。
農村的公益事業依靠國家支持和村民的艱苦奮鬥,發展較快,實現了村通油路,大部分巷道水泥硬化,有80%以上的農戶通上了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隨著科技的發展,村民學習管理果樹,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辦法,在果業方面,支村委一班人抓銷售,解決了平宜村賣果難的問題。文化方面,保護原有的民俗民風,並開展新的文化建設項目,如:薛道世古墓,風師雨伯廟,古會等。平宜村國小不但在全鄉最早實現基礎設施達標,而且師資雄厚教學質量過硬,在縣舉辦的英語比賽中名列前茅。這幾年投資100多萬元對教學樓進行了加固,並對周邊環境進行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