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遺址

平型關大捷遺址

平型關大捷遺址位於縣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喬溝、白崖台、關溝一帶。遺址保護面積8.6平方公里,包括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紀念碑、將帥廣場、主戰場喬溝、老爺廟爭奪戰遺址和115師指揮所舊址、烽火台等13個景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2016年12月,平型關大捷遺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靈丘是山西省革命老區,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源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靈丘是晉察冀邊區最早建立並最早解放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是察南雁北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的誕生地和長期駐地,也是在雁北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抗日武裝的長期駐地。解放戰爭時期,靈丘是華北解放軍解放張家口、包頭、平津、太原、大同諸戰役的物資供應基地、兵工生產基地、兵源補充基地和幹部輸出基地。長期的革命鬥爭,在靈丘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革命遺蹟。

1937年9月,日軍占領山西天鎮、廣靈、大同。八路軍第120師從西面馳援雁門關,八路軍第115師從東面配合作戰,對靈丘縣平型關的日軍實施攻擊。23日至25日,在平型關與日軍第5師團發生激戰,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100餘輛。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主要展覽

紀念館

紀念館 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1970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主持修建,1971年9月閉館。1990年遵照聶榮臻元帥指示,經修繕後重新開館。2006年由國家撥款進行改擴建和重新布展,2007年9月竣工。改擴建後的紀念館內基本陳列,由序廳、3個獨立單元的主展廳和半景畫館組成。二樓設緬懷廳和觀景台。

基本陳列有豐富翔實的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通過複製景觀、繪畫、造型、塑形、聲光、視頻等多種技術和藝術手法,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震驚中外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歷史場面,是全面系統地反映平型關大捷這一經典戰役的專題展館。

門區廣場

門區廣場位於東河南鎮小寨村西的平型關大捷主戰場喬溝北入口處,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廣場主體建築有23米高的“平型關大捷遺址”標誌碑,有468平方米的大型浮雕牆,牆上刻有平型關大捷簡介、大捷遺址景區景點分布圖和反映平型關大捷戰鬥過程的6幅大型浮雕畫。

將帥廣場

將帥廣場 將帥廣場

將帥廣場由115(意在紀念戰鬥主力部隊115師)個大理石台階與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相連,面積3000平方米。

廣場正麵塑有平型關大捷主要參戰將領林彪、聶榮臻、陳光、徐海東、肖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秀、楊成武等10尊銅象。銅像兩側10面文化牆上,刻著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任弼時、聶榮臻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領導人、各級將領及老戰士有關平型關大捷的講話(摘錄)、詩詞和題詞。

115師指揮所

八路軍第115師平型關大捷指揮所,設在喬溝東南1.5公里的一個小山頭上。站在山頭指揮所,可以用望遠鏡觀察到整個喬溝敵我雙方戰鬥的情況。

1937年9月25日,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在這裡指揮了第685團、第686團、第687團伏擊日軍的戰鬥。

主戰場喬溝

喬溝,是平型關大捷主戰場,位於內長城平型關東側,長4公里,東北——西南走向,自秦漢以來即為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

為配合第二戰區國民黨軍隊防守平型關,1937年9月25日上午7時許,八路軍第115師第686團和第685團、第687團,分別在喬溝及其東、西兩側,伏擊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後續部隊及輜重車隊。經過6個多小時的殊死血戰,殲滅日軍一千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及其它軍用物資,取得八路軍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

老爺廟爭奪戰遺址

老爺廟爭奪戰遺址 老爺廟爭奪戰遺址

在喬溝伏擊戰中,被圍困在喬溝西段的日軍企圖從公路北側的緩坡進行突圍,遂在一名軍官的指揮下搶占了老爺廟梁高地,並對公路上的第686團進行反擊。為了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李天佑團長命第3營奪回老爺廟梁高地。敵我雙方在老爺廟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6架敵機也前來為日軍助戰。3營指戰員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全營連排幹部大部分犧牲,9連最後僅剩10餘人。指揮戰鬥的副團長楊勇和3營長鄧克明也身負重傷。在第685團、第687團各一部的配合下,我軍終於奪回了老爺廟梁高地,並將該地區400多名敵人全部殲滅。  

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東側1公里的山嶺上,建於1997年平型關大捷60周年前夕。碑陽刻有楊成武老將軍題寫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八個大字,碑陰的碑文記述了平型關大捷的戰鬥過程及重大意義。紀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參戰部隊為八路軍115師,碑座高1.937米、碑體高9.25米,表示平型關大捷發生的時間為1937年9月25日。巍峨聳立在山頂上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雄偉高大,氣勢磅礴,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氣概和不畏強敵、英勇奮鬥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林彪、聶榮臻臨時住所舊址

平型關戰鬥結束後,當晚林彪、聶榮臻和孫毅在白崖台村西一個小窯洞內休息。在這座土窯里,林彪、聶榮臻聽取了參謀人員關於平型關戰鬥的戰果匯報,討論了下一步的任務。現在這個小窯洞仍保持著原貌。

驛馬嶺阻擊戰遺址

平型關大捷遺址 平型關大捷遺址

驛馬嶺是靈丘縣東部山區通往河北淶源的一個重要隘口,距靈丘城30公里,海拔1384.9米。1937年9月24日至25日,八路軍115師楊成武獨立團根據師部統一部署,在這裡成功地阻擊了從淶源西援平型關的日軍,消滅敵人300餘名,保證了師主力平型關伏擊戰的勝利。這次戰鬥,裝備簡陋的我軍兩個營擊潰了武器精良的日軍近一個多聯隊,創造了抗日戰爭初期我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199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靈丘縣人民政府在驛馬嶺隘口西北,樹紀念碑一通,並建了碑亭,楊成武老將軍題寫了碑名。  

平型關關口

位於靈丘縣西南與繁峙東北交界的關嶺上,海拔1800米,距靈丘縣城35公里。此段南北走向的長城為戰國時修築,隋代重修,明代在原長城基礎上包磚砌石,加寬加高,即現存的明代內長城。平型關為內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隘。因其關塞建築形狀如瓶,宋稱瓶形塞,金稱瓶形鎮,明稱平型嶺,清代始稱平型關。平型關關口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修築,用券拱相間的方法築成,門額鑲石匾橫刻“平型嶺”3個大字。平型關大捷在1939年的連續40天大雨中塌毀,現存遺址已非關樓原貌。

平型關關口為平型關戰役標誌性遺址。1937年9月20日,林彪從大營到喬溝偵察地形時曾在關口拱門前駐足,並登上北面山頭嘹望平型關東側的地形地貌。9月22日開始,中國軍隊與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在平型關一線激戰9天。忻口戰役期間,徐海東率領的687團奉命破壞日軍張家口至代縣的軍事交通線,於10月15日收復平型關。毛澤東在10月25日《和英國記者貝爾特蘭的談話》中曾提到我軍收復平型關的戰鬥。  

所獲榮譽

平型關戰役遺址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被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公布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9年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公布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