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坑的建築為典型的廊房建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四合院落,也有一字開橫排的,居宅與雜房、圍欄分開。溪上架起三座亂石拱券石橋,連 接上下二地的村民往來。村落遠離都市的喧譁,至今保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裡農家樸實的傳統生活。村中在冊人口346人,有戴、潘、黃、羅、章五姓,其中潘姓3戶,黃姓4戶,羅、章兩姓各1戶,以戴姓為多。由於村的位置處在大山深處,現在物質生活和環境條件大大改變,年輕人大都出外務工,留下來的居住本村的還有68人,多數是中老年人,小孩基本都送到下面讀書。原先沒有修築公路之前,村民光靠兩隻腳步行,肩挑到尤溪趕集,一擔山貨柴禾到集市換些米糧和鹹貨,一趟從早上四五點鐘到晚上七八點鐘回來,比起來,現在公路修到家門口,出門方便多了。村支書戴如梅高興地說。在村民家的廊屋裡擺放著石磨、風車、石臼、犁耙、木犁傳統農具,這些農具在平原水鄉現在很少使用,在山裡人家作為主要器具和農家寶貝。在山民檐角,田頭放置的蜂桶,屋前屋後栽種著盛開的芍藥花。村前立了一座小廟,為村中祭祀的活動場所。山中的廊房民居,披檐栽廓,溪石圍砌,至今村中保留了一處光緒年間建的民居二十間樓腳後透,檐牆上至今還殘存著美麗的牡丹纏枝黃地紋彩繪。溪對岸一處構築於民國27年的中央透,其餘房子均為六七十年代構築的,村民們過著悠閒自樂的農家生活。山里毛竹資源豐富,農婦們都加工扇骨竹籤,以增加貼補家用。村中還保存著民國七年(1818)重修《臨海戴氏宗譜》四卷五冊,記載二十世祖戴允祥,生於清康熙四十三年正月,卒於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生五子發祥。戴允祥為始遷平坑之祖,從臨海城西張家渡黃家寮遷來。戴氏宗譜也是平坑村戴氏子孫的人口文字檔案和村中小史。